天天看點

有些東西,在悄然改變

有些東西,在悄然改變

來 源:子木聊房,作者子木

訂閱 GODY财經 ▲ 帶給您深度多元視角

有些東西,在悄然改變

文 / 子木

“工作順利嗎?何時結婚啊?買房了嗎,車呢?”

每逢過年,前輩們都喜歡舉着杯,挨個審視着桌邊的年輕人,熱心腸詢問,然後掏心掏肺地說教一番。

甭管對不對,反正老子吃得鹽比你的米都多。

今年在買房方面,問題不是很多,大家基本圍繞着“房價下跌”、“某大爆雷”做文章,感歎世事無常,今夕不比往年。

而讨論最激烈的當屬買車。

男女老少,根據自己的見解自動分為兩個陣營,油車VS電車。

買油車的看不起電車,買電車的看不起油車,經常吵得不可開交,最誇張的,我見過酒友絕交,父親把堅持買電車的兒子,罵出家門。

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是汽車行業過去幾十年建立的品牌等級、鄙視鍊,正在被電動車挑戰,燃油車的等級體系正在瓦解,而電動車自己的體系還尚未形成。

消費者出現了認知盲區,在燃油車和電動車品牌之間,首次出現了空白地帶,讓這種“鄙視鍊”肆意蔓延。

一個朋友跟我吐槽,“前兩天開了個蔚來回鄉過年,村頭的大爺們圍着我問,你這個充電的車,是不是很便宜,因為一提到電車,就想到了電驢,殊不知這貨比普通奧迪還貴。”

而在北方人眼裡,普遍覺得電車不靠譜,一到冬天,電池就被“凍掉”電量,再加上北方充電樁的密度較低,電動車就像一個玩具。

事實果真如此嗎?新能源電動車值不值得買,和油車之間如何抉擇?

這之間,其實藏着一個時代的悄然變革,而我們更應該懂得這些不經意的改變,能帶來怎樣的财富機遇。

1

能源車分化

關于買電車還是油車,任何人的争論都沒有意義,最主要的是銷量資料,這是消費者真金白銀做出的投票。

乘聯會資料顯示,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EV、PHEV)銷量為298.9萬輛,增長169.5%。

這是什麼概念呢?

2021年大陸乘用車銷量2014.6萬輛,按照這個數值計算,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超過14.8%。

在工業消費品領域有一個很出名的規律,當一個新産品,它的滲透率超過10%,消費者的習慣以及産品品質就徹底進入了爆發期。

對此,乘聯會給出一個更大膽的數值,認為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将達到550萬輛,滲透率達到25%。

我們都知道,汽車工業的經濟體量基本跟一個國家GDP挂鈎,而在過去幾十年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張并壟斷油車,因為這跟石油挂鈎,石油又跟美元挂鈎,可以維持美元霸權。

大陸汽車産業起步較晚,都得看西方人的臉色過活,隻能用龐大的市場和勞動力換取人家一點點可憐的技術。

長期以往,大陸石油近70%依賴進口,進口的石油裡面,70%的貿易就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不單被别人扼喉,石油運輸常常處于危機之中。

大國之是以是大國,一定要有獨立的全産業經濟體,不受任何國家限制,是以這些年,大陸持續推出一系列新能源補貼政策,就是讓我們研發自己的新能源産品,擺脫他國能源限制。

某種意義講,汽車工業革命,是一場曆史級能源革命,是國家之間科技的比拼,更是大國崛起的必要途徑。

無論與否,這股浪潮已成定式。因為在新能源車逐漸表現出競争優勢的同時,它背後其實站着的是國家天字号戰略。

這幾年我在全國調查樓市的同時,也在關注新能源汽車市場,發現幾個很重要的分化問題:

首先是城市能級分化。

大城市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較高,北上廣深,杭州、武漢、成都等城市,新能源車遍地都是,人們講究舒适性,但到了三四線城市,新能源車出現的頻率加速降低,基本都把好車歸為BBA,講究面子。

其次是南北差異。

北方因為氣候原因,對新能源車的接受能力普遍較差。而在南方,新能源車已經成為主流,尤其深圳,大街小巷都是新能源,當地的士和滴滴基本強制要求是新能源車。

但我認為這些問題終究都會被化解,背後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是國産品牌的崛起,第二個是汽車工業技術的變革。

2

民族自信

在2021年的新能源汽車報告中,有這麼一項資料,自主品牌占據了253萬,占比高達84%。

也就是說,有8成多的消費者會選擇國産品牌,這在大陸汽車行業,是一個從未有過的數字,一方面源于國外新能源汽車勢力布局較晚,另一方面是民族自信的建立。

當然我們的民族自信不是單純打感情牌,而是實打實的技術革命。

比如小鵬汽車的自動導航,蔚來的全自動換電,理想的增程式,比亞迪的超級混動。

說起比亞迪,在很多人眼裡,隻有低端和廉價的概念,無論開多麼貴的比亞迪,最後都會認為是滴滴司機專用車。

其實不然,比亞迪作為最早的國民品牌之一,已經在悄然發生巨變。

2020年年初,比亞迪的市值隻有1370億左右,而在2021年,比亞迪市值最高接近萬億,位居全球車企第三,僅次于特斯拉和豐田。

這種爆發式增長,并不是運氣,而是資本市場對比亞迪技術的肯定。這些年比亞迪投入百億做研發,先後研發出三電核心技術、刀片電池、超級混動技術。

單拿混動技術講,過去市場一直被日系雙田(豐田、本田)占有,中國人想做混動車,簡直天方夜譚,而國外也一直用這項技術割中國人韭菜。

一個做汽車的朋友跟我講:

過去車商賣爆款車,先是巧立名目,跟巨頭合作,人家出品牌跟技術,咱們出人力,隻要是國内熱門車型,一律加價提車,愛買買不買滾,得錢之後三七分,能拿三成,還得看人家外資臉色。

2021年,比亞迪曆史性地推出DMI超級混動技術。

1.5L自然吸氣插混專用發動機,高達43%的全球熱效率最高的發動機,安全系數高體積小的刀片電池、EHS混動系統、單擋直驅沒有變速箱,一套組合下來直接把油耗降低至百公裡4-5個油。

而價格,比雙田便宜十來萬。

與此同時,比亞迪的品牌力也在加速提升。資料顯示,比亞迪網紅車型“漢”,去年總銷量為117665輛。而且連續五月蟬聯中大型轎車銷量前三,與BBA平起平坐。

可以預見,2022年,比亞迪将以絕對優勢搶下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寶座,未來比亞迪系列車的均價也将逐漸追平特斯拉。

當我闡述這一切的時候,很多人依舊不信,之前那個國産最不起眼的低端比亞迪,竟然這麼牛。

說實話,一開始我也不信,但就從去年開始,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跟我講比亞迪的故事,講述國産新能源汽車崛起的故事,讓我大為震驚。

事實上,比亞迪背後是中國汽車工業崛起的縮影,在這裡面,我最感慨的是,一個小城市來的學霸竟然可以追平白皮膚的高富帥,這種精神比造車帶來的價值,更鼓舞人心。

3

見證

我們可能不是這個時代的參與者,但一定是時代的旁觀者。

30年前,上汽大衆一輛桑塔納賣到十幾萬,20年前,國産車登台亮相,然而吉利、長城、奇瑞、比亞迪隻能被外國品牌踩在腳下,在複制和唾棄中苟延殘喘。

而現在,我們也可以擡起頭賺錢,不久的将來,老百姓也可以自豪地開着“全中國制造”的車子。

在新能源浪潮面前,無論你承認不承認,喜歡不喜歡,它都将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畢竟,勢一旦起來,沒有什麼可以阻擋。

---o---

有些東西,在悄然改變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公衆号的任何立場。感謝作者辛勤原創,本公衆号所載文章如涉及版權,請留言聯系管理者,以便及時更改删除。

每天一篇深度好文

目前100000+人已加入高地财經

有趣的人一定會點【贊】和【在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