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也許這群“愛書人”能給你答案|文藝評論

文\李雨心

“‘我們永存’,書籍說,即使書頁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嘯的火焰舔光。書籍比我們持久,我們纖弱的體溫會和記憶一起冷卻,消散,寂滅……”

對于不少愛好文學的朋友來說,當看到以上的詞句浮現時,腦海中會想到美籍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短詩《但是還有書籍》。不過當下,人們說起《但是還有書籍》時,也許談論更多的,是一部講述了形形色色的寫書人、做書人、愛書人、讀書人故事的同名紀錄片。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也許這群“愛書人”能給你答案|文藝評論

近日,《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在B站上線播出。同首季一樣,該系列紀錄片仍保留了每集30分鐘左右的篇幅長度,且不過6集的總集數。而更為重要的是,該紀錄片似乎正在打破所謂的“續集魔咒”,截至當下,第二季在某書影音評分網站的分數,達到了9.5的高分,高于第一季的9.1分。要知道,在現在的影視市場中,第二部的評分口碑高于首部的作品,确實比較罕見,更别說兩季都保持了在9分以上。

一部以書籍為主題,以閱讀為故事的紀錄片,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因為無論怎麼看,過于冷門的題材和小衆的切口,加上閱讀碎片化的時代潮流襲來,都讓這部紀錄片成為了一部不太“合時宜”的作品。但出乎人意料的是,該片在開播後獲得了不少年輕人的共鳴,更拿下了“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的最佳電視紀錄片獎,收獲了來自業界與觀衆的雙重認可。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也許這群“愛書人”能給你答案|文藝評論

要将一個“冷門”的題材拍好,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再加上閱讀的概念抽象,不少人提起閱讀,總将其賦予極為高深的意義和厚重的觀念,讓觀衆“望而卻步”。可《但是還有書籍》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其在“舉重若輕”之間,道出了閱讀的魅力與書籍的美妙。

不遺餘力挖掘新人且“不擇手段”推薦作品的秃頭編輯朱嶽,編完一本書換一副眼鏡;“開一輛書車行走中國”的80後夫妻;從業五十五年,見證中國書籍設計變革與發展的甯成春……在這部紀錄片中,雖有不少在書籍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但沒有去講述名家作者的創作曆程,去解析經典名著的背後故事,或是還原珍貴古籍善本的修複過程。片中選擇的人物,更多是那些對書籍懷抱熱忱的編舟者、創作者、愛書人,是無數渺小而鮮活的“小人物”。他們關于書籍的日常,或枯燥或重複,或有趣或跳脫,而從一而終的,是對于書籍的熱愛和執着。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也許這群“愛書人”能給你答案|文藝評論

到了第二季之中,仍延續了這樣的人物選擇。譬如回到草原上建立了第一所公益圖書館的95後久美,為家鄉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廣闊的視窗;國家圖書館一名普通館員顧曉軍,在書籍中自學了法語、意大利語、古希臘語等十幾種語言……片中選擇了更為新鮮有趣的視角,和不同類型的人物故事,讓觀衆對于書籍的認知,不再局限于作者、編者與讀者,而擁有了更為豐富的了解層次。

在快時代之下,閱讀的空間、時間被不斷擠占乃至變得狹隘。而《但是還有書籍》的誕生,似乎是對“人們為什麼要閱讀”的一種強有力的回答與探讨。正如這部紀錄片片名的靈感來源,短詩《但是還有書籍》所言:“但是書籍将會豎立在書架,有幸誕生,來源于人,也源于崇高與光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