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滿族人過大年的年俗

作者富察寶仁簡介:富察寶仁先生退休前在園林局擔任綠化處處長。現在先生擔任的社會職務主要有: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北華大學客座教授、舒蘭市人民政府曆史文化顧問、吉林省滿族文化經濟促進會副會長、吉林市滿族聯誼會副會長、吉林市滿族文化研究會理事、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吉林省長白山文化研究會理事、吉林市作家協會會員、吉林道教玄帝觀、靈仙府複建顧問、吉林市園林綠化協會秘書長等。

富察寶仁先生寫有很多著作,特别是關于滿族曆史與文化的書籍,主要有《大東北滿族舊事》叢書,是吉林省地方志資源開發立項項目。叢書約124萬字,分為《大東北滿族舊事·曆史文化》《大東北滿族舊事·歲時文化》《大東北滿族舊事·俚俗文化》《大東北滿族舊事·建築文化》《大東北滿族舊事·薩滿文化》等5冊。我們平台經過授權,曾發表部分文章。有意購買收藏此書的,可以與作者富察寶仁先生聯系。

我們平台已經發表了富察寶仁先生《大東北滿族舊事·曆史文化》中的部分,現在先生又提供《大東北滿族舊事·歲時文化》,我們将陸續發表。

2月5日已經發表《正月初五,滿族的祭财神、揑破五》,今天發表關于過大年的年俗。

滿族人過大年的年俗

除夕過大年

除夕,又稱“年三十”或“大年三十”。農曆的十二月有時為二十九天有時為三十天,但無論是多少天人們管一年裡最後一天都叫“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這天,信仰薩滿教的滿族人,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祖和祭天地各界神祇。滿族慎終追遠敬天法祖的俚俗傳承很久遠,《滿文舊檔》中記載,在太宗天聰八年(1634年),大年三十時清太宗皇太極“行除夕禮,向太祖英明汗表示孝心。汗率諸貝勒、諸大臣,帶金銀紙锞一萬,錢十萬,殺牛、羊祭禮”。次日初一,他又率群臣“去堂子,對天燒紙錢,三跪九叩頭後,汗回家對神祇叩頭。”由此可見,滿族對祖先和天地間諸神敬祀之虔誠。

滿族百姓年三十祭祖之前,要先将院内之雪和雜物打掃幹淨,然後在“障子”(木栅欄)門口橫一道木杆,意為将野鬼擋在外面,也不允許其他“哈喇”的外姓人進入。然後,挂上神幔帳貼好挂簽,擺設好“魯羅酒”(滿族米酒)、黃米打糕、各色佳肴及供饽饽,以及香碟、蠟台、盤碗等物。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在香碟内撚撒安期香燒香祭祖。

“接神”是男人們的神聖使命。到了晚上隻見各家的阿瑪、阿哥老少爺們,手持燈籠或松明火把紛紛出去,向東西南北各神方位,請财神、喜神、福神、貴神和祖宗神來家過年同樂。接财神的人們嘴裡,還不斷地念叨着傳承已久的俗套話:“某某家的某某人,帶領兒孫前來請财神、喜神、福神、貴神,請跟我們走吧!”說罷跪倒磕頭,然後念道:“财神到家,越過越發;财神上門,牛馬成群”。接祖宗神多是在村屯的西十字路口,故而,各村屯此地的年三十晚上,經常是燈火通明熙熙攘攘。

“接财神”是關東滿族較普遍的俚俗,但各地的習俗也略有不同,年三十接的也不僅僅是财神。這天上午人們便将祖宗牌位、宗譜和财神、竈神的神像懸挂于室内,将天地神祇牌位擺列于室外,将香鬥及各種供饽饽、糕餅、瓜果放在案桌上擺好,然後點燃安期香,稱之“供大紙”或“安神上供”。

“接神”,在舊時過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接神主要是接财神、喜神,清時是按“皇曆”接神的。皇曆,就是皇家天文律曆機構——欽天監頒發刻印的年曆。舊時,從年三十到大年初五都是在接神,是以在這幾天的皇曆上都會有一小格标明“神”在何方。

傳說喜神是一位到處遊走的神,《協紀辨方書》記載,喜神要按天幹地支和八卦方位來計算。像申已之日喜神在艮方(東北方),時間是寅時(晨3時-5時);乙庚之日喜神在乾方(西北方),時間是戊時(晚19時-21時)。滿族民間接神,除官宦富貴的大戶人家外,人們多是在年三十的晚上,将各路神仙和祖宗神統統接進家門。

男人們将各路神祇接回家中時,女人們要回避以免沖撞了哪位神明。男人們将接來的諸神供在置辦好的供桌上,然後抱一捆柴禾進屋,嘴裡還要念叨:“财來了!财來了!”供桌旁邊放有一個炭火盆,俗稱“聚寶盆”,象征着聚寶納财、新的一年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在三叩首之後,家中的男主人高高興興地捧起聚寶盆往屋裡進,全家人也興高采烈地跟随進屋,象征着聚寶盆進了門,财神、喜神也都進了家,日子會越過越發。詩人顧晉昌詩詠除夕道:

昨晚銘盤沐浴身, 今宵衣履盡更新。

呼童敬備屠蘇酒, 待我歡迎阿堵神。

富貴窮通雖有命, 舍求得夫總宜人。

明朝元旦逢晴日, 爆竹家家大好春。

有的地方接神則是另一種習俗,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的百姓們,年三十接神則是另一番景象。入夜之後,男人們紛紛提着燈籠走出房門。他們先在自己家院内接喜神、财神,把家門口的神先接回來。然後,到附近的山神廟、土地廟或關帝廟燒香拜神。回到家先在院内的倉房、馬棚、豬圈、雞窩等處燒香拜神,之後,進屋在天、地、祖先牌位前焚香燒紙,虔誠地敬祀各位神祇。

這種到處燒紙(錢)祭祖祭神之舉可謂虔誠,惟恐哪個角落的神明被遺漏,是以有許多地方稱接神為“發大紙”。諸神接來之後,家裡人說話做事便都會十分謹慎起來,惟恐一不小心得罪了哪位神明,就是人們吃完餃子睡覺,也不敢脫衣而眠怕沖撞了諸神。

滿族人過大年的年俗

年三十這天,滿族人家過了中午祭神的供案便已擺設完畢,因為擺設供案很繁瑣時間短了是完不成的,《安東縣志》載:

年三十,中堂懸宗譜,或設神主神位、神像、陳香案,周銅錢成串陳案上,名曰壓神。日過

午,設祭品于祖先案前,外神差等,是謂上供。

滿族的習俗是在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飯之前,一定先要在西牆的呼蘭(煙囪)根處“燒包袱”,以祭奠祖宗先人。這種年三十晚上燒的“包袱”,是用黃裱紙糊粘而成的大紙口袋,裡面裝有紙錢、金銀锞等祭奠物品,外面則書寫着祖輩先人的名諱,除夕之夜,在西山牆外的煙囪根外焚燒祭祀先人。

在八九百年前的金國時期,金太祖完顔阿骨打率兵反遼,當時的四太子金兀術年紀尚輕。一次,在大年三十之際金兀術打了敗仗,死了不少的女真族士兵,人們為了悼念這些士兵便焚燒紙錢祭奠。由于死傷的士兵太多了,人們便将紙錢、金銀锞等祭品,裝在一個個用黃裱紙糊成的“包袱”之中,上面寫清陣亡将士的名諱,在煙囪根處一一焚燒祭奠亡靈。悼念的悲傷激勵了女真壯士的鬥志,僅僅幾年時間便攻克了遼國五京。不久之後,立國百餘年的契丹遼國便宣告滅亡了。從此,也留下了滿族人大年三十之際,在煙囪根“燒包袱”祭奠先人的俚俗。

滿族在吃年夜飯前要先祭拜祖宗,祭祀前會在院子大門前橫一根木杆,以告之來人此家在祭拜祖宗謝絕進入。還有一說,是防止牛馬豬等家畜牲口闖入,影響莊嚴的祭祖神儀并防野鬼進家門。諸事完畢後,全體家人在家長帶領下,分長幼、男女向祖宗磕頭行禮,向祖宗祈禱:“又過年了,全家人在給您磕頭拜年,請您保佑您的子孫身體健康、六畜興旺、财源廣進、合家歡樂”。祭祀完祖宗之後,人們才圍在桌前吃年夜的團圓飯。

滿族講究的大戶人家,年夜飯壓桌的八個涼盤不算,還要上十二道菜,以象征一年的十二個月,寓意“月月有吃喝,一年吃喝不愁”。葷菜中魚、肉二樣是不可少的,魚象征“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素菜中白菜、豆腐是不可少的,白菜寓意“百财到家”,豆腐乃借其“福”之諧音,寓意“福壽安康”。

滿族的習俗是年夜飯中雞不上桌,認為年夜飯吃雞會一年過日子艱難,會“拉饑荒”(借債)的。這一點與漢族人家的年夜飯大有所别。此外,雞蛋、鴨蛋也不可上桌。滿族人認為年夜飯時小孩子吃了蛋,會一年調皮搗蛋不好管教。

滿族早年是漁獵民族一年四季都吃魚,年夜飯時魚是主菜,什麼紅燒魚、清炖魚、炸魚塊、煎魚段、生拌魚等,樣數很多根本吃不完,正合“連年有餘”的年俗。滿族飲食習俗,是餐桌上必須有壓桌的四個或八個小碟,内裝開胃佐餐的小鹹菜、脆生小菜、花生米、酸蘿蔔條等小碟菜。年夜飯時黃瓜不能有,怕人新的一年消瘦,而蔥和芹菜則是吉祥的食物,象征着孩子聰(蔥)明能幹,農耕、狩獵樣樣勤(芹)勞。年夜飯中寄托着滿族人對新的一年裡幸福的期盼。

家中條件不富裕的人家,年夜飯也要有四個壓桌涼盤和八個大碗菜。其中魚、肉、白菜、豆腐也是不可少的。女主人為了讓家人吃好,一定會炖上一大鍋豬肉、血腸炖酸菜,讓家人吃個滿嘴淌油過個解饞的年。

過年時,年夜飯桌上酒是不可少的,滿族傳統的用糜子(大黃米)做的米兒酒(米酒)、保健的松苓酒、勁大的高粱酒、味美的二鍋頭及釀制的山楂酒、紅果酒、葡萄酒等,人們都會拿出來痛飲一番。

酒足飯飽之後,女主人會沖泡上滿族特色的煮飯焦鍋巴糊米茶、酸甜可口又解酒的酸茶。小孩子們年夜飯後,還會惦記着滿族特色的蜜餞、烏他糕、凍梨、凍柿子、冰糖葫蘆吃着玩,渴了還有烏拉那(糖李子)紅果汁、山裡紅糖水、梨坨水等解渴,人們是在盡情地吃喝過大年。

大年三十是一夜跨兩年,是以,滿族俗稱這頓餃子為“陳年餃子”或“隔年餃子”。有的地方習俗是大年三十吃煮水餃,人們稱之“煮元寶”。吃完餃子喝點餃子湯,叫“原湯化原食”又稱作喝“元寶湯”。有的地方管蒸餃叫“金元寶”,吃餃子稱為“串元寶”或“裝元寶”。有的地方在包餃子時,餃子一定要規規矩矩地随着“蓋簾”一圈一圈地碼,認為這樣生活才會圓圓滿滿。有的地方年三十晚上這頓餃子,女人是不許進廚房的據說是怕沖撞了哪位神祇。居住各地的滿族人吃餃子的習俗基本上與當地漢族相同。

東北各地風俗略有差異,但在煮餃子時人們都十分注意,深怕煮壞了露出餡來,尤其是一些奸商惡人生怕露了“餡”,内情被人知曉。當煮的餃子熟了之後漂浮起來,人們會高興地喊句吉利話:“好哇,小日子起來了嘛!”如果萬一餃子煮破了,人們也會忌口不說“破”,而是說“掙”了。在關東做工經商賺錢稱之“掙錢”,故此,昔日商鋪買賣人家年三十煮餃子都要有意地煮破幾個,然後喜慶地高喊吉利話:“掙了,掙了!元寶掙了!”滿族管面做的食品都統稱為“饽饽”,是以人們管煮餃子又叫“煮饽饽”。

半夜子時之後,人們吃完“煮饽饽”(更歲餃子),馬上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家長或長輩人磕頭拜年,早年滿族人的規矩很大,過年時不但要給長輩磕頭行禮,既使是平輩的哥哥姐姐也要前往磕頭拜年。《滿文舊檔》記載,在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元旦,清太宗皇太極在前往堂子祭拜完天地和家神之後,馬上去他哥哥大貝勒家和姐姐家行禮拜年。雖然皇太極貴為後金皇帝,但長幼有序之家禮規矩仍是不可不遵的。

筆者先輩是滿族鑲黃旗人,七十年過去了,每當大年三十之際給兒孫們發壓歲錢,就勾起了兒時給父母磕頭拜年,得壓歲錢的昔年舊事,錢雖然不多但那是哥幾個一種幸福的企盼。

給長者磕頭拜年熱鬧一番之後,一家人便互相說吉利話拜年賀歲,俗稱“辭歲”。之後,大人們開始一邊磕着瓜子抽着旱煙,一邊摸麻将、打牌九、玩升官圖“守歲”。女人和小孩子們則一邊歡天喜地地啃着凍梨、吃着冰糖葫蘆、嚼着嘎嘣脆的薩其瑪、喝着酸甜可口的山楂糖水,一邊在炕上圍着玩嘎拉哈、九連環、翻繩、剪嬷嬷人(紙人)等遊戲。

玩到後半夜如有興緻,大人們便又圍在熱炕頭上再喝一頓,俗稱“守歲酒”。而小孩子們則跑到院子裡去放鞭炮,放夠了鞭炮便賴着爺爺奶奶給講“瞎話”(故事)。爺爺奶奶也隻好放下手中的牌九、麻将,裝袋關東煙喝口糊米茶,給孩子們講山神爺、财神爺、人參姑娘、老罕王(努爾哈赤)等,關東山裡的傳奇故事。也有的老一輩興緻勃勃地講述,滿族的神樹、索羅杆子(神杆)、佛多媽媽(女始祖神)、阿布卡恩都力(天神)或撮哈占爺(戰神)、長白山祖爺(長白山神)、巴圖魯(英雄)、瞞尼神(家族英雄)等民間傳說,或者講祖輩從長白山幾道溝出來,又從龍入關征戰南北的家族昔年舊事。

小孩子們聽“瞎話”就會興奮不瞌睡,能夠守住“歲”。滿族俗話“年三十守歲一宿不睡,可以全年精神”。還有一說講“年三十守歲,可以延年益壽”。總之不管哪種說法,守歲都是對人有好處,其實對廣大的滿族百姓來說,守歲是辛勞一年的人們盡情吃喝歡樂的美好時光。故此,滿族人的三十晚上,雖然屋外是北風呼嘯、紅燈高照,屋裡則是燈火通明笑語歡聲,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一家人一同守歲到天明。正是:“兒女團圓同不睡,迎春送臘是今宵”。

滿族人過大年的年俗

滿族有個奇特的習俗,婦女在家中的地位很低,整天操勞家務、伺候公婆、照看孩子,還要喂豬、養雞、拾弄菜地,但吃飯要吃在後面,還不能上桌與公婆及男人們一道吃。可是家中的格格(小姐、姑娘)地位卻是很高的。她們不用幹什麼家務啦、喂豬養雞啦什麼活計,而且可以家裡家外到處跑到處玩,吃飯時還可以先上桌與父母一起吃飯,是以人們都叫她們“姑奶奶”。

滿族的姑奶奶出嫁後地位是一落千丈,整天是幹不完的活和伺候不完的公公婆婆,而且還有許多老規矩限制着她們。象過年初一至初五是不能外出的,到了初六才能回娘家看看,而且晚上還得回到婆婆家,因為一大堆的家務活還在等着她做呢!好不容易熬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但也不能回娘家住上幾天,因為老規矩是嫁出的姑娘不能看娘家的燈。滿族有十五這天“姑娘看到娘家燈,娘家一年受大窮”之說。是以隻能上街觀觀燈、看看秧歌,上河邊井沿“走百病”,轱辘轱辘冰。

早年間滿族有個老規矩,新結婚的女人正月裡不能讓男人守空房,否則不吉利。是以一直到了二月二龍擡頭了,嫁出去的姑奶奶才算真正的解放了。二月二這天,娘家人會前來接女兒(姑奶奶)“歸甯”,大概有“接歸家甯靜歇息幾天”的意思吧。如果婆家忙不過來或有事不能歸甯回家,娘家人見不到日思夜想的姑奶奶會非常難過的,故有俗語:

二月二,接寶貝。接不來,掉眼淚。

如果二月二這天烏倫(媳婦)不能回娘家,婆家會打發人前來告訴因由。如果婆家沒來人那娘家的父母便會着急了,其中必有緣故。于是家中長輩會前去問詢,順便看看嫁出去的姑奶奶。

姑奶奶接回家,家中會做許多好吃的嚼物給她吃,其中荷葉餅(即春餅)是不可少的。早年間人們的生活很艱難,吃白面做的小荷葉餅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荷葉餅中卷的盒子菜,是白菜、豆芽、香菜、黃瓜、蘿蔔各種蔬菜齊全,醬肉、醬肘子、小肚、雞絲等平時也都很難見到。有的人家為了給嫁出去的姑奶奶歸甯時吃,還特留着不舍得吃。二月二,姑奶奶回娘家,全家人再聚餐,一頓打春時吃的荷葉餅、盒子菜,人們都勾起了昔日姑奶奶在家時的美好回憶。是以滿族有俗諺:

二月二,接姑奶奶,

好吃好喝全上來。

醬肘子、盒子菜。

二月二,回娘家的姑奶奶,都會在娘家住上三天五天的,她們和阿瑪(爸爸)有說不完的親情,和讷讷(媽媽)有唠不完的悄悄話。

清代,盛京将軍駐紮的盛京城(今沈陽市)、吉林将軍的駐紮地吉林城(今吉林市)、黑龍江将軍駐紮的蔔奎城(今齊齊哈爾市)等,東北大都市的主要街市,與京師北京城一樣除夕之夜是燈火輝煌、爆竹聲接連不斷。正如《清稗類鈔》之“除夕元旦風景”中所載:

凡繁盛處所,大略相同。除夕之日,街市商店,交易辄天明。遊者、采辦年貨者,至是更擁

擠。及夜,寺廟之禮神者車馬往來,幾不能過,而乞丐集于道旁者尤夥。至買賣之盛者,為香燭

店、年畫鋪、風筝紙鸢店、玩物攤,其他如:茶食店、廣貨鋪、雜貨鋪、茶葉店、典質鋪,人亦

擁擠。惟戲園則先數日已綴演。及至中夜,多爆竹聲,蓋比戶已迎竈君下界矣!

過年其間正是東北天寒地凍之時,人們都在“貓冬”無事可做,于是,男女老少都在過年時快快樂樂地玩上幾天。早年間,滿族老年人不願多動,多聚在一起看紙牌或閑聊唠嗑。年輕小夥子們玩的就多了,摔跤、打珍珠球、撞拐、賽馬、射箭等,都會讓他們玩的不亦樂乎。姑娘、小孩子們則是多聚在一起抓嘎拉哈、剪嬷嬷人、堆雪人、跳房子、跑馬城,或和小夥子們一起打嘎、扔坑、放爬犁、踢“熊頭”。過大年,人人都玩得高高興興。

東北地區雖然是滿族聚居地,又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但闖關東的大批漢族人的到來,使滿族人的民風俚俗逐漸淡化了,進而又形成了許多新的滿漢文化交融的民俚風俗。像過年放煙花鞭炮,這種嘣鬼驅邪的玩藝就深受人們的喜愛,除了年節燃放之外在滿族的祭山、祭江等祭祀活動中也有燃放。

年三十的吃大魚在滿族看來很平常,因為滿族是漁獵民族吃魚乃尋常之事。不過,後來受漢文化年俗濡染也重視起來,在思想意識中也有了“年三十無魚不成席”的年俗,和“富貴有餘”、“連年有餘”的希冀。是以,滿族年三十吃魚也有不全部吃完而剩餘一些的習俗,以應“連年有餘”之俗過年圖個吉利。

過年吃豆腐是取諧音有福氣,而大魚炖大豆腐又剩餘一些,則是既有福氣又是家中興旺發達、連年有餘。滿族人家三十晚上有“壓簾子”的風俗。即是年夜飯後将鍋中加些水,放上蒸簾,簾上放幾塊年糕、黏豆包和一條魚,以祈昐年有餘糧、連年有餘。

滿族過大年,是紅紅的燈籠、高高的燈籠杆、五顔六色的挂簽,是祭祖祀神的供饽饽、撚子香、祭祀酒,是叮當山響的爆仗聲、合家團聚年夜飯的笑語歡聲,是人們互相的拜年祝福和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企盼。

滿族人過大年的年俗

鞑子秧歌,太平歌

滿族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秧歌很多,象傳承久遠的“鞑子秧歌”即是其中之一。

滿族的“鞑子秧歌”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遼代,時間也不算短了。當時,女真人的先民靺鞨人建立的“海東盛國”渤海國,剛剛被西部草原上的遼契丹人所滅。契丹人知道女真人骁勇善戰,是以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告誡族人“女真滿萬則不可敵”。

契丹人為了防止女真人東山再起稱雄立國,于是,将女真故地的大批女真人向南遷往遼河一帶,向西遷往西拉木倫河一帶,使之入契丹籍被稱為熟女真,進行嚴厲管控,而對留在松花江中下遊及黑龍江等地的女真人,稱為生女真人。契丹人怕生女真人聚衆造反,故對其經常搶掠為奴、随意斬殺以減少其人口。

遼契丹人欺壓淩辱女真人。最讓女真人深惡痛絕的有五件事,一是“索貢品”,索要北珠(即東珠)、貂皮、良犬、駿馬;二是“常擄掠”,經常擄掠各部的女真人為奴隸;三是“打女真”,對女真人進行打罵淩辱勒索搶劫;四是“取鷹鹞”,強索女真人進貢捕捉天鵝的“海東青”(一種獵鷹);五是“薦枕席”,遼契丹人經常派佩帶銀牌的“銀牌使者”,到女真各部強行索取海東青。

契丹人的“銀牌使者”每到一處便向女真人榨取财物索要吃喝,到了夜晚還要女真人的妻女陪睡,這些蠻橫無理的行徑引起了女真人的強烈反抗。後來,女真人終于在金太祖完顔阿骨打的率領下,滅掉了遼國建立了金國。

“鞑子秧歌”就是根據遼代的“銀牌使者”,欺壓女真人、強行霸占女真婦女的昔年舊事而創造的。秧歌隊伍中的“鞑官”背後都繃着一塊布,上寫“銀牌使者”四個字,銀牌使者的身邊總少不了一個扮相漂亮的姑娘,和一個與銀牌使者巧妙周旋阻擋的扮相滑稽的老太婆。不了解這段曆史還真不知“鞑子秧歌”是怎麼回事呢!

遼契丹人是東胡族系,古時被人們稱為鞑子,故此,滿族這種傳承久遠的秧歌便有了“鞑子秧歌”之稱。象黑龍江省有些地方的“鞑子秧歌”中,由“女真隊”、“鞑子隊”、“花棍隊”及“老媽”、“漂亮媳婦”等組成。這充分說明,歌舞者是在表演遼金時期契丹人與女真人這段曆史。

關于“鞑子秧歌”的名稱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滿族先民早年間也被稱為“鞑子”,故這種傳承久遠的滿族秧歌被稱之為“鞑子秧歌”。

意大利人衛匡國在《鞑靼戰紀》中講:“亞洲是很多民族的發源地,鞑靼是最古老的民族”。他在書中又按地理位置将古時的契丹、蒙古等族人稱為西鞑靼,把滿族先民女真人稱為東鞑靼。他還将清太祖努爾哈赤稱為“鞑靼王子”。“鞑靼”之詞清時經常使用。

清康熙朝有個金發碧眼的比利時人,叫南懷仁(原名菲基南德·菲畢斯特)。這個南懷仁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時,曾作為工部右侍郎,随同康熙皇帝東巡來到了吉林烏喇(今吉林市)。他回京之後,将所見所聞寫了一本《鞑靼旅行記》,書中将中國東北吉林等滿族聚居地稱為東部鞑靼,還稱康熙皇帝為“鞑靼王”。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國的黑龍江入海口及庫頁島等地發生了一件事。一個叫間宮林藏的日本人受日本幕府指派,乘船渡海潛入大陸的庫頁島和黑龍江下遊廣大地區偵探調查。一年後間宮林藏回國,将清朝政府在這一廣大地區進行的有效行政管理的實際情況,及所見所聞寫了一份考查報告《東鞑紀行》。令間宮林藏意想不到的是,《東鞑紀行》不但在日本風行一時,而且在當時世界範圍的學術界也引起了轟動。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著作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證明了,庫頁島及黑龍江下遊兩岸廣大地區自古便是中國的領土,是滿族一些先民的世居之地。

不但間宮林藏這些外國人稱女真人為鞑靼,明王朝也将女真人稱為“鞑子”。《明神宗實錄》記載:“明日有三千達子來做大市”。可見,“達子”一詞是早年間外人對滿族先民女真人的稱呼,原來并無貶意。其實滿族人自己有時也使用此詞,象滿族家祭祭天祀祖時,焚燒的香叫安息香、安期香,又稱“鞑子香”。此香是用山中的“鞑子香”(即山杜鵑)的枝葉碾制而成。滿族對喜食的肉粥稱之“鞑子粥”或“鞑子飯”,對一種用土法燒制的魚叫“鞑子魚”。

“鞑子秧歌”或“老鞑秧歌”就是道地的滿族秧歌,其實“鞑子秧歌”是漢族對滿族秧歌的一種叫法,從“鞑靼”之稱而來并無貶意。鞑子秧歌中的“頭戴官涼帽,身穿黃馬褂、紅戰袍,挎腰刀,邊舞邊進行指揮的叫‘鞑子官’或‘裡鞑子’。與裡鞑子有時相對而舞的叫‘外鞑子’”。這個外鞑子又稱“克力吐”,在滿語中是“牛頭、馬面、蛇身的怪獸”之意。外鞑子從穿着打扮看就是個反面人物,面塗黑灰,反穿皮襖,斜背患鈴,手拿長鞭或老牛槌到處竄。外鞑子向征着外來不友善的人,或許就是當年欺壓女真人的契丹人,故此,他在秧歌場内橫沖直撞、東招西惹。

滿族的鞑子秧歌很有代表性,在吉林、遼甯、黑龍江三省的滿族聚居地都十分風行。鞑子秧歌曆史悠久、具有獨特的滿族民俗文化内涵及北方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質。

滿族是弓馬騎射的北方漁獵民族,常年與熊狼虎豹搏擊,故而性格豪爽骁勇善戰。有着四、五千年曆史的滿族又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異域志》載:“女真在鴨錄(綠)之陽,長白山之下,俗好歌舞”。故此,滿族的舞蹈、秧歌中融進了許多與獸相搏、與人對打、與敵交戰的雄武場面。像滿族的“地秧歌”又稱“太平歌”,但其中也有許多戰鬥舞蹈的場面。

“太平歌”最早的記述是金女真人時期。金興定四年(1220年),禦史中丞楊雲翼《父老》詩:

老去宦情薄, 秋來相思多。

遙憐桑壟在, 無奈棘林何。

白水青沙谷, 黃雲赤土坡。

幾時随父老, 社酒太平歌。

到了清代以後“太平歌”,已在東北地區廣泛流傳,歲時上元日人們紛紛供元宵、吃元宵,張燈結彩跳“太平歌”地秧歌。遼甯省新賓縣是滿族自治縣,清代名為“興京”,舊《興京縣志》載:

十五是為上元節,家家供獻元宵,通衢懸燈結彩,鄉人作劇,曰:太平歌。

滿族的太平歌秧歌,很重視早年間的八旗旗标,秧歌隊伍按所隸之各旗佩各種顔色旗幟,這也是早年滿族重要的習俗和與漢族秧歌明顯不同之處。正如《春明夢錄》載:“平時習焉不察,但呼其某旗某旗而已,及谒陵時,各旗分各色,楚楚可觀,入關時,騎射之盛,殆不過如此。”

由于“太平歌”有歌有舞形式熱鬧,又有“天下太平,家國昇平”之美好寓意,故清時朝廷也十分重視,每年上元節之時都要唱舞太平歌,以求天下太平、社稷平安萬歲。清人趙翼撰之《檐曝雜記》載:

上元夕,西廠舞燈、放煙火最盛。……未、申之交,駕至西廠。先有八旗蹁馬諸戲,或一足

立鞍蹬而馳者,或兩足立馬背而馳者,或闆馬鞍步行而并馬馳者,或兩人對而馳來,各在馬上騰

身互換者,或騰出而之在馬上戴甲於首而馳者,曲盡馬上之奇功。

日即夕,則樓前舞燈者三千人列隊焉,口唱“太平歌”,各執彩燈,循環進止,各依其綴兆,

一轉旋則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轉成“平”字,以依作“萬”、“歲”字,又以合成“太平萬

歲”字,所謂“太平萬歲字當中”也。

舞罷則煙火大發,其聲如雷霆,火光燭半空,但見千萬紅魚迅跳躍于雲海中,極天下之齊觀

矣!

早年間滿族民間的秧歌,在表演前還有一些老規矩的。像在秧歌隊伍集合好後,要先列隊到本地或本村的老爺廟(關帝廟)去“拜廟”。關帝是滿族信仰的薩滿教中舶來的客神,滿族上自皇帝、貝勒、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信仰關帝,稱其為關法瑪(關老爺),是保佑家宅平安、福順吉祥的神祇。“拜廟”要由領隊的鞑子官(隊長)帶領,向關老爺磕頭祭拜,然後唱“秧歌帽兒”:

一進廟門把頭磕,先拜老爺(關帝)保佑,保佑,多保佑!年年豐收太平歌。……

然後,秧歌隊便在廟前歌舞一番“酬神”。之後,人們在村中或鎮上的街道上舞動表演,稱之“踩街”或“上街”。正月裡秧歌隊還會到商鋪或大戶人家去拜年。這些商鋪、豪貴會先在門前擺上高桌,上面擺好元宵、煙、糖果、凍梨、凍柿子等食品以示歡迎。秧歌隊來到門前,會首或鞑子官要唱個秧歌帽兒,以祈祝新年福祿吉祥,衆人則聯聲以合:

一進大門擡頭見,看見您老的索羅杆。索羅杆上紅燈挂,吉星高照太平年。……

過年或鬧燈會時,較大的城鎮會有幾支秧歌隊上街鬧秧歌、拜年。早年間滿族的秧歌隊街上遇見時,還會有些相見禮讓的規矩,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的規矩也各有不同。據龐志陽先生記載,遼甯一些地區秧歌隊相遇,會有領隊的隊長或鞑子官前來“對禮”:

對禮動作共有30多種,如‘對刀尖’、‘對刀把’、‘對刀身’、‘卡肩’、‘卡肘’、‘卡腕’等

等。如全部對得上,兩人施滿族人最高禮‘抱腰禮’,然後一起扭,如對不上便拔刀厮殺。現在

隻是表演這個‘對禮’習俗了。

這些古老的習俗,都是早年間女真部落之間的古老遺風,如今随着時代的發展,這些滿族遺風均已成為曆史。如今兩支秧歌隊相遇,人們則是以禮相見,大家會很高興一起鬧秧歌,還會表演性地進行“對禮”(見禮),《滿族舞蹈尋覓》中記道:

當本地的秧歌隊活動時,聽到村外鑼鼓聲,得知外村秧歌隊前來,“官員”立即率隊出村,

一字排開擋住村口。客隊來到面前,兩隊“官員”開始“對禮”,一般情況下隻對“卡三卡”,即

卡肩、肘、腕。此外還有“碰三碰”,即碰胯、膝、腳跟等十餘種。“對禮”多時需要三十多種禮

,對方對得上,就施滿族最高禮“抱見禮”。這時,主隊排成“獅子大張口”隊形表示歡迎,客

隊則排成“一字長蛇陣”接“小龍擺尾”進入村口,接着又做“蛇蛻皮”傳回,雙方“官員”重

新施禮,客隊再從“獅子大張口”中逐個“别杖子”穿行進村,兩隊方能一起表演。

這些古老的幾百年前的滿族先民女真人的遺風早已消亡,然後它卻儲存在傳承久遠的滿族秧歌之中,可謂是滿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對人們研究早年間滿族的民風禮俗、禮儀文化及歌舞文化都有着重要的現實價值。

滿族是骁勇善戰的尚武民族,其先民渤海時期便有“渤海三人成一虎”之盛譽,遼金時期有“女真滿萬不可敵”之美名,清代時有“吉林八旗天下最”之尚武雄風。故此滿族秧歌中有許多表現搏擊、戰鬥的場面。漢族的秧歌素有“無醜不成秧歌,不逗不成秧歌”之說,而滿族秧歌不靠“醜”,不靠“逗”,而以尚武雄風獨樹一幟,充分展示出滿族尚武的性格和骁勇善戰的精神風貌。清《養吉齋從錄》中記載滿族的著名的“莽式舞”道:

莽式舞所陳,皆昭代故事。有旌旄弓矢,躍馬莅陣之容。有屈伸進反,仰俯疾徐之節。

滿族不僅傳統的“莽式舞”、“打秧歌”、“罕王十八棒”、“鞑子秧歌”頗具尚武精神,就是被稱為“太平歌”的古老秧歌也是充滿尚武戰鬥色彩。

遼甯省新賓縣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老家,啟運山下是清王朝的發祥之地,這裡是滿族的聚居之地。新賓的鞑子秧歌也叫太平歌,充分展現着滿族的尚武民族精神。這裡的太平歌秧歌隊伍“走陣”即很有特色,有的地區把這種以走陣為主要形式的秧歌就叫“走陣秧歌”。

太平歌走的“陣圖”很多,有“六合陣”、“八卦陣”、“五股穿心陣”、“天門陣”、“卷心陣”、“長蛇陣”、“葫蘆陣”、“太極地将陣”等,最後“圈大場”,是表示歡慶勝利的熱烈場面。這些“陣圖”都來源于早年的實戰軍陣,隻是進行了藝術加工,轉變成了秧歌的民間文藝形式。

滿族這種以舞演武的秧歌,是表現滿族從征戰鬥的傳統舞蹈,以粗犷雄武表現力強稱著,尚帶有千百年前滿族先民古樸的泥土的芳香,展現着金戈鐵馬的雄風豪氣。

作者富察寶仁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