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富察宝仁简介:富察宝仁先生退休前在园林局担任绿化处处长。现在先生担任的社会职务主要有: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北华大学客座教授、舒兰市人民政府历史文化顾问、吉林省满族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吉林市满族联谊会副会长、吉林市满族文化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理事、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道教玄帝观、灵仙府复建顾问、吉林市园林绿化协会秘书长等。
富察宝仁先生写有很多著作,特别是关于满族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主要有《大东北满族旧事》丛书,是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丛书约124万字,分为《大东北满族旧事·历史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岁时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俚俗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建筑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萨满文化》等5册。我们平台经过授权,曾发表部分文章。有意购买收藏此书的,可以与作者富察宝仁先生联系。
我们平台已经发表了富察宝仁先生《大东北满族旧事·历史文化》中的部分,现在先生又提供《大东北满族旧事·岁时文化》,我们将陆续发表。
2月5日已经发表《正月初五,满族的祭财神、揑破五》,今天发表关于过大年的年俗。

除夕过大年
除夕,又称“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农历的十二月有时为二十九天有时为三十天,但无论是多少天人们管一年里最后一天都叫“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这天,信仰萨满教的满族人,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祖和祭天地各界神祇。满族慎终追远敬天法祖的俚俗传承很久远,《满文旧档》中记载,在太宗天聪八年(1634年),大年三十时清太宗皇太极“行除夕礼,向太祖英明汗表示孝心。汗率诸贝勒、诸大臣,带金银纸锞一万,钱十万,杀牛、羊祭礼”。次日初一,他又率群臣“去堂子,对天烧纸钱,三跪九叩头后,汗回家对神祇叩头。”由此可见,满族对祖先和天地间诸神敬祀之虔诚。
满族百姓年三十祭祖之前,要先将院内之雪和杂物打扫干净,然后在“障子”(木栅栏)门口横一道木杆,意为将野鬼挡在外面,也不允许其他“哈喇”的外姓人进入。然后,挂上神幔帐贴好挂签,摆设好“鲁罗酒”(满族米酒)、黄米打糕、各色佳肴及供饽饽,以及香碟、蜡台、盘碗等物。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在香碟内捻撒安期香烧香祭祖。
“接神”是男人们的神圣使命。到了晚上只见各家的阿玛、阿哥老少爷们,手持灯笼或松明火把纷纷出去,向东西南北各神方位,请财神、喜神、福神、贵神和祖宗神来家过年同乐。接财神的人们嘴里,还不断地念叨着传承已久的俗套话:“某某家的某某人,带领儿孙前来请财神、喜神、福神、贵神,请跟我们走吧!”说罢跪倒磕头,然后念道:“财神到家,越过越发;财神上门,牛马成群”。接祖宗神多是在村屯的西十字路口,故而,各村屯此地的年三十晚上,经常是灯火通明熙熙攘攘。
“接财神”是关东满族较普遍的俚俗,但各地的习俗也略有不同,年三十接的也不仅仅是财神。这天上午人们便将祖宗牌位、宗谱和财神、灶神的神像悬挂于室内,将天地神祇牌位摆列于室外,将香斗及各种供饽饽、糕饼、瓜果放在案桌上摆好,然后点燃安期香,称之“供大纸”或“安神上供”。
“接神”,在旧时过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接神主要是接财神、喜神,清时是按“皇历”接神的。皇历,就是皇家天文律历机构——钦天监颁发刻印的年历。旧时,从年三十到大年初五都是在接神,所以在这几天的皇历上都会有一小格标明“神”在何方。
传说喜神是一位到处游走的神,《协纪辨方书》记载,喜神要按天干地支和八卦方位来计算。像申已之日喜神在艮方(东北方),时间是寅时(晨3时-5时);乙庚之日喜神在乾方(西北方),时间是戊时(晚19时-21时)。满族民间接神,除官宦富贵的大户人家外,人们多是在年三十的晚上,将各路神仙和祖宗神统统接进家门。
男人们将各路神祇接回家中时,女人们要回避以免冲撞了哪位神明。男人们将接来的诸神供在置办好的供桌上,然后抱一捆柴禾进屋,嘴里还要念叨:“财来了!财来了!”供桌旁边放有一个炭火盆,俗称“聚宝盆”,象征着聚宝纳财、新的一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三叩首之后,家中的男主人高高兴兴地捧起聚宝盆往屋里进,全家人也兴高采烈地跟随进屋,象征着聚宝盆进了门,财神、喜神也都进了家,日子会越过越发。诗人顾晋昌诗咏除夕道:
昨晚铭盘沐浴身, 今宵衣履尽更新。
呼童敬备屠苏酒, 待我欢迎阿堵神。
富贵穷通虽有命, 舍求得夫总宜人。
明朝元旦逢晴日, 爆竹家家大好春。
有的地方接神则是另一种习俗,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的百姓们,年三十接神则是另一番景象。入夜之后,男人们纷纷提着灯笼走出房门。他们先在自己家院内接喜神、财神,把家门口的神先接回来。然后,到附近的山神庙、土地庙或关帝庙烧香拜神。回到家先在院内的仓房、马棚、猪圈、鸡窝等处烧香拜神,之后,进屋在天、地、祖先牌位前焚香烧纸,虔诚地敬祀各位神祇。
这种到处烧纸(钱)祭祖祭神之举可谓虔诚,惟恐哪个角落的神明被遗漏,所以有许多地方称接神为“发大纸”。诸神接来之后,家里人说话做事便都会十分谨慎起来,惟恐一不小心得罪了哪位神明,就是人们吃完饺子睡觉,也不敢脱衣而眠怕冲撞了诸神。
年三十这天,满族人家过了中午祭神的供案便已摆设完毕,因为摆设供案很繁琐时间短了是完不成的,《安东县志》载:
年三十,中堂悬宗谱,或设神主神位、神像、陈香案,周铜钱成串陈案上,名曰压神。日过
午,设祭品于祖先案前,外神差等,是谓上供。
满族的习俗是在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之前,一定先要在西墙的呼兰(烟囱)根处“烧包袱”,以祭奠祖宗先人。这种年三十晚上烧的“包袱”,是用黄裱纸糊粘而成的大纸口袋,里面装有纸钱、金银锞等祭奠物品,外面则书写着祖辈先人的名讳,除夕之夜,在西山墙外的烟囱根外焚烧祭祀先人。
在八九百年前的金国时期,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兵反辽,当时的四太子金兀术年纪尚轻。一次,在大年三十之际金兀术打了败仗,死了不少的女真族士兵,人们为了悼念这些士兵便焚烧纸钱祭奠。由于死伤的士兵太多了,人们便将纸钱、金银锞等祭品,装在一个个用黄裱纸糊成的“包袱”之中,上面写清阵亡将士的名讳,在烟囱根处一一焚烧祭奠亡灵。悼念的悲伤激励了女真壮士的斗志,仅仅几年时间便攻克了辽国五京。不久之后,立国百余年的契丹辽国便宣告灭亡了。从此,也留下了满族人大年三十之际,在烟囱根“烧包袱”祭奠先人的俚俗。
满族在吃年夜饭前要先祭拜祖宗,祭祀前会在院子大门前横一根木杆,以告之来人此家在祭拜祖宗谢绝进入。还有一说,是防止牛马猪等家畜牲口闯入,影响庄严的祭祖神仪并防野鬼进家门。诸事完毕后,全体家人在家长带领下,分长幼、男女向祖宗磕头行礼,向祖宗祈祷:“又过年了,全家人在给您磕头拜年,请您保佑您的子孙身体健康、六畜兴旺、财源广进、合家欢乐”。祭祀完祖宗之后,人们才围在桌前吃年夜的团圆饭。
满族讲究的大户人家,年夜饭压桌的八个凉盘不算,还要上十二道菜,以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寓意“月月有吃喝,一年吃喝不愁”。荤菜中鱼、肉二样是不可少的,鱼象征“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素菜中白菜、豆腐是不可少的,白菜寓意“百财到家”,豆腐乃借其“福”之谐音,寓意“福寿安康”。
满族的习俗是年夜饭中鸡不上桌,认为年夜饭吃鸡会一年过日子艰难,会“拉饥荒”(借债)的。这一点与汉族人家的年夜饭大有所别。此外,鸡蛋、鸭蛋也不可上桌。满族人认为年夜饭时小孩子吃了蛋,会一年调皮捣蛋不好管教。
满族早年是渔猎民族一年四季都吃鱼,年夜饭时鱼是主菜,什么红烧鱼、清炖鱼、炸鱼块、煎鱼段、生拌鱼等,样数很多根本吃不完,正合“连年有余”的年俗。满族饮食习俗,是餐桌上必须有压桌的四个或八个小碟,内装开胃佐餐的小咸菜、脆生小菜、花生米、酸萝卜条等小碟菜。年夜饭时黄瓜不能有,怕人新的一年消瘦,而葱和芹菜则是吉祥的食物,象征着孩子聪(葱)明能干,农耕、狩猎样样勤(芹)劳。年夜饭中寄托着满族人对新的一年里幸福的期盼。
家中条件不富裕的人家,年夜饭也要有四个压桌凉盘和八个大碗菜。其中鱼、肉、白菜、豆腐也是不可少的。女主人为了让家人吃好,一定会炖上一大锅猪肉、血肠炖酸菜,让家人吃个满嘴淌油过个解馋的年。
过年时,年夜饭桌上酒是不可少的,满族传统的用糜子(大黄米)做的米儿酒(米酒)、保健的松苓酒、劲大的高粱酒、味美的二锅头及酿制的山楂酒、红果酒、葡萄酒等,人们都会拿出来痛饮一番。
酒足饭饱之后,女主人会冲泡上满族特色的煮饭焦锅巴糊米茶、酸甜可口又解酒的酸茶。小孩子们年夜饭后,还会惦记着满族特色的蜜饯、乌他糕、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吃着玩,渴了还有乌拉那(糖李子)红果汁、山里红糖水、梨坨水等解渴,人们是在尽情地吃喝过大年。
大年三十是一夜跨两年,所以,满族俗称这顿饺子为“陈年饺子”或“隔年饺子”。有的地方习俗是大年三十吃煮水饺,人们称之“煮元宝”。吃完饺子喝点饺子汤,叫“原汤化原食”又称作喝“元宝汤”。有的地方管蒸饺叫“金元宝”,吃饺子称为“串元宝”或“装元宝”。有的地方在包饺子时,饺子一定要规规矩矩地随着“盖帘”一圈一圈地码,认为这样生活才会圆圆满满。有的地方年三十晚上这顿饺子,女人是不许进厨房的据说是怕冲撞了哪位神祇。居住各地的满族人吃饺子的习俗基本上与当地汉族相同。
东北各地风俗略有差异,但在煮饺子时人们都十分注意,深怕煮坏了露出馅来,尤其是一些奸商恶人生怕露了“馅”,内情被人知晓。当煮的饺子熟了之后漂浮起来,人们会高兴地喊句吉利话:“好哇,小日子起来了嘛!”如果万一饺子煮破了,人们也会忌口不说“破”,而是说“挣”了。在关东做工经商赚钱称之“挣钱”,故此,昔日商铺买卖人家年三十煮饺子都要有意地煮破几个,然后喜庆地高喊吉利话:“挣了,挣了!元宝挣了!”满族管面做的食品都统称为“饽饽”,所以人们管煮饺子又叫“煮饽饽”。
半夜子时之后,人们吃完“煮饽饽”(更岁饺子),马上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长或长辈人磕头拜年,早年满族人的规矩很大,过年时不但要给长辈磕头行礼,既使是平辈的哥哥姐姐也要前往磕头拜年。《满文旧档》记载,在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元旦,清太宗皇太极在前往堂子祭拜完天地和家神之后,马上去他哥哥大贝勒家和姐姐家行礼拜年。虽然皇太极贵为后金皇帝,但长幼有序之家礼规矩仍是不可不遵的。
笔者先辈是满族镶黄旗人,七十年过去了,每当大年三十之际给儿孙们发压岁钱,就勾起了儿时给父母磕头拜年,得压岁钱的昔年旧事,钱虽然不多但那是哥几个一种幸福的企盼。
给长者磕头拜年热闹一番之后,一家人便互相说吉利话拜年贺岁,俗称“辞岁”。之后,大人们开始一边磕着瓜子抽着旱烟,一边摸麻将、打牌九、玩升官图“守岁”。女人和小孩子们则一边欢天喜地地啃着冻梨、吃着冰糖葫芦、嚼着嘎嘣脆的萨其玛、喝着酸甜可口的山楂糖水,一边在炕上围着玩嘎拉哈、九连环、翻绳、剪嬷嬷人(纸人)等游戏。
玩到后半夜如有兴致,大人们便又围在热炕头上再喝一顿,俗称“守岁酒”。而小孩子们则跑到院子里去放鞭炮,放够了鞭炮便赖着爷爷奶奶给讲“瞎话”(故事)。爷爷奶奶也只好放下手中的牌九、麻将,装袋关东烟喝口糊米茶,给孩子们讲山神爷、财神爷、人参姑娘、老罕王(努尔哈赤)等,关东山里的传奇故事。也有的老一辈兴致勃勃地讲述,满族的神树、索罗杆子(神杆)、佛多妈妈(女始祖神)、阿布卡恩都力(天神)或撮哈占爷(战神)、长白山祖爷(长白山神)、巴图鲁(英雄)、瞒尼神(家族英雄)等民间传说,或者讲祖辈从长白山几道沟出来,又从龙入关征战南北的家族昔年旧事。
小孩子们听“瞎话”就会兴奋不瞌睡,能够守住“岁”。满族俗话“年三十守岁一宿不睡,可以全年精神”。还有一说讲“年三十守岁,可以延年益寿”。总之不管哪种说法,守岁都是对人有好处,其实对广大的满族百姓来说,守岁是辛劳一年的人们尽情吃喝欢乐的美好时光。故此,满族人的三十晚上,虽然屋外是北风呼啸、红灯高照,屋里则是灯火通明笑语欢声,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一家人一同守岁到天明。正是:“儿女团圆同不睡,迎春送腊是今宵”。
满族有个奇特的习俗,妇女在家中的地位很低,整天操劳家务、伺候公婆、照看孩子,还要喂猪、养鸡、拾弄菜地,但吃饭要吃在后面,还不能上桌与公婆及男人们一道吃。可是家中的格格(小姐、姑娘)地位却是很高的。她们不用干什么家务啦、喂猪养鸡啦什么活计,而且可以家里家外到处跑到处玩,吃饭时还可以先上桌与父母一起吃饭,所以人们都叫她们“姑奶奶”。
满族的姑奶奶出嫁后地位是一落千丈,整天是干不完的活和伺候不完的公公婆婆,而且还有许多老规矩约束着她们。象过年初一至初五是不能外出的,到了初六才能回娘家看看,而且晚上还得回到婆婆家,因为一大堆的家务活还在等着她做呢!好不容易熬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但也不能回娘家住上几天,因为老规矩是嫁出的姑娘不能看娘家的灯。满族有十五这天“姑娘看到娘家灯,娘家一年受大穷”之说。所以只能上街观观灯、看看秧歌,上河边井沿“走百病”,轱辘轱辘冰。
早年间满族有个老规矩,新结婚的女人正月里不能让男人守空房,否则不吉利。所以一直到了二月二龙抬头了,嫁出去的姑奶奶才算真正的解放了。二月二这天,娘家人会前来接女儿(姑奶奶)“归宁”,大概有“接归家宁静歇息几天”的意思吧。如果婆家忙不过来或有事不能归宁回家,娘家人见不到日思夜想的姑奶奶会非常难过的,故有俗语:
二月二,接宝贝。接不来,掉眼泪。
如果二月二这天乌伦(媳妇)不能回娘家,婆家会打发人前来告诉因由。如果婆家没来人那娘家的父母便会着急了,其中必有缘故。于是家中长辈会前去问询,顺便看看嫁出去的姑奶奶。
姑奶奶接回家,家中会做许多好吃的嚼物给她吃,其中荷叶饼(即春饼)是不可少的。早年间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吃白面做的小荷叶饼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荷叶饼中卷的盒子菜,是白菜、豆芽、香菜、黄瓜、萝卜各种蔬菜齐全,酱肉、酱肘子、小肚、鸡丝等平时也都很难见到。有的人家为了给嫁出去的姑奶奶归宁时吃,还特留着不舍得吃。二月二,姑奶奶回娘家,全家人再聚餐,一顿打春时吃的荷叶饼、盒子菜,人们都勾起了昔日姑奶奶在家时的美好回忆。所以满族有俗谚:
二月二,接姑奶奶,
好吃好喝全上来。
酱肘子、盒子菜。
二月二,回娘家的姑奶奶,都会在娘家住上三天五天的,她们和阿玛(爸爸)有说不完的亲情,和讷讷(妈妈)有唠不完的悄悄话。
清代,盛京将军驻扎的盛京城(今沈阳市)、吉林将军的驻扎地吉林城(今吉林市)、黑龙江将军驻扎的卜奎城(今齐齐哈尔市)等,东北大都市的主要街市,与京师北京城一样除夕之夜是灯火辉煌、爆竹声接连不断。正如《清稗类钞》之“除夕元旦风景”中所载:
凡繁盛处所,大略相同。除夕之日,街市商店,交易辄天明。游者、采办年货者,至是更拥
挤。及夜,寺庙之礼神者车马往来,几不能过,而乞丐集于道旁者尤夥。至买卖之盛者,为香烛
店、年画铺、风筝纸鸢店、玩物摊,其他如:茶食店、广货铺、杂货铺、茶叶店、典质铺,人亦
拥挤。惟戏园则先数日已缀演。及至中夜,多爆竹声,盖比户已迎灶君下界矣!
过年其间正是东北天寒地冻之时,人们都在“猫冬”无事可做,于是,男女老少都在过年时快快乐乐地玩上几天。早年间,满族老年人不愿多动,多聚在一起看纸牌或闲聊唠嗑。年轻小伙子们玩的就多了,摔跤、打珍珠球、撞拐、赛马、射箭等,都会让他们玩的不亦乐乎。姑娘、小孩子们则是多聚在一起抓嘎拉哈、剪嬷嬷人、堆雪人、跳房子、跑马城,或和小伙子们一起打嘎、扔坑、放爬犁、踢“熊头”。过大年,人人都玩得高高兴兴。
东北地区虽然是满族聚居地,又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但闯关东的大批汉族人的到来,使满族人的民风俚俗逐渐淡化了,从而又形成了许多新的满汉文化交融的民俚风俗。像过年放烟花鞭炮,这种嘣鬼驱邪的玩艺就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年节燃放之外在满族的祭山、祭江等祭祀活动中也有燃放。
年三十的吃大鱼在满族看来很平常,因为满族是渔猎民族吃鱼乃寻常之事。不过,后来受汉文化年俗濡染也重视起来,在思想意识中也有了“年三十无鱼不成席”的年俗,和“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希冀。因此,满族年三十吃鱼也有不全部吃完而剩余一些的习俗,以应“连年有余”之俗过年图个吉利。
过年吃豆腐是取谐音有福气,而大鱼炖大豆腐又剩余一些,则是既有福气又是家中兴旺发达、连年有余。满族人家三十晚上有“压帘子”的风俗。即是年夜饭后将锅中加些水,放上蒸帘,帘上放几块年糕、黏豆包和一条鱼,以祈昐年有余粮、连年有余。
满族过大年,是红红的灯笼、高高的灯笼杆、五颜六色的挂签,是祭祖祀神的供饽饽、捻子香、祭祀酒,是叮当山响的爆仗声、合家团聚年夜饭的笑语欢声,是人们相互的拜年祝福和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企盼。
鞑子秧歌,太平歌
满族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秧歌很多,象传承久远的“鞑子秧歌”即是其中之一。
满族的“鞑子秧歌”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辽代,时间也不算短了。当时,女真人的先民靺鞨人创建的“海东盛国”渤海国,刚刚被西部草原上的辽契丹人所灭。契丹人知道女真人骁勇善战,所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告诫族人“女真满万则不可敌”。
契丹人为了防止女真人东山再起称雄立国,于是,将女真故地的大批女真人向南迁往辽河一带,向西迁往西拉木伦河一带,使之入契丹籍被称为熟女真,进行严厉管控,而对留在松花江中下游及黑龙江等地的女真人,称为生女真人。契丹人怕生女真人聚众造反,故对其经常抢掠为奴、随意斩杀以减少其人口。
辽契丹人欺压凌辱女真人。最让女真人深恶痛绝的有五件事,一是“索贡品”,索要北珠(即东珠)、貂皮、良犬、骏马;二是“常掳掠”,经常掳掠各部的女真人为奴隶;三是“打女真”,对女真人进行打骂凌辱勒索抢劫;四是“取鹰鹞”,强索女真人进贡捕捉天鹅的“海东青”(一种猎鹰);五是“荐枕席”,辽契丹人经常派佩带银牌的“银牌使者”,到女真各部强行索取海东青。
契丹人的“银牌使者”每到一处便向女真人榨取财物索要吃喝,到了夜晚还要女真人的妻女陪睡,这些蛮横无理的行径引起了女真人的强烈反抗。后来,女真人终于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灭掉了辽国建立了金国。
“鞑子秧歌”就是根据辽代的“银牌使者”,欺压女真人、强行霸占女真妇女的昔年旧事而创造的。秧歌队伍中的“鞑官”背后都绷着一块布,上写“银牌使者”四个字,银牌使者的身边总少不了一个扮相漂亮的姑娘,和一个与银牌使者巧妙周旋阻挡的扮相滑稽的老太婆。不了解这段历史还真不知“鞑子秧歌”是怎么回事呢!
辽契丹人是东胡族系,古时被人们称为鞑子,故此,满族这种传承久远的秧歌便有了“鞑子秧歌”之称。象黑龙江省有些地方的“鞑子秧歌”中,由“女真队”、“鞑子队”、“花棍队”及“老妈”、“漂亮媳妇”等组成。这充分说明,歌舞者是在表演辽金时期契丹人与女真人这段历史。
关于“鞑子秧歌”的名称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满族先民早年间也被称为“鞑子”,故这种传承久远的满族秧歌被称之为“鞑子秧歌”。
意大利人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讲:“亚洲是很多民族的发源地,鞑靼是最古老的民族”。他在书中又按地理位置将古时的契丹、蒙古等族人称为西鞑靼,把满族先民女真人称为东鞑靼。他还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称为“鞑靼王子”。“鞑靼”之词清时经常使用。
清康熙朝有个金发碧眼的比利时人,叫南怀仁(原名菲基南德·菲毕斯特)。这个南怀仁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时,曾作为工部右侍郎,随同康熙皇帝东巡来到了吉林乌喇(今吉林市)。他回京之后,将所见所闻写了一本《鞑靼旅行记》,书中将中国东北吉林等满族聚居地称为东部鞑靼,还称康熙皇帝为“鞑靼王”。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国的黑龙江入海口及库页岛等地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叫间宫林藏的日本人受日本幕府指派,乘船渡海潜入大陆的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侦探调查。一年后间宫林藏回国,将清朝政府在这一广大地区进行的有效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及所见所闻写了一份考查报告《东鞑纪行》。令间宫林藏意想不到的是,《东鞑纪行》不但在日本风行一时,而且在当时世界范围的学术界也引起了轰动。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著作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证明了,库页岛及黑龙江下游两岸广大地区自古便是中国的领土,是满族一些先民的世居之地。
不但间宫林藏这些外国人称女真人为鞑靼,明王朝也将女真人称为“鞑子”。《明神宗实录》记载:“明日有三千达子来做大市”。可见,“达子”一词是早年间外人对满族先民女真人的称呼,原来并无贬意。其实满族人自己有时也使用此词,象满族家祭祭天祀祖时,焚烧的香叫安息香、安期香,又称“鞑子香”。此香是用山中的“鞑子香”(即山杜鹃)的枝叶碾制而成。满族对喜食的肉粥称之“鞑子粥”或“鞑子饭”,对一种用土法烧制的鱼叫“鞑子鱼”。
“鞑子秧歌”或“老鞑秧歌”就是道地的满族秧歌,其实“鞑子秧歌”是汉族对满族秧歌的一种叫法,从“鞑靼”之称而来并无贬意。鞑子秧歌中的“头戴官凉帽,身穿黄马褂、红战袍,挎腰刀,边舞边进行指挥的叫‘鞑子官’或‘里鞑子’。与里鞑子有时相对而舞的叫‘外鞑子’”。这个外鞑子又称“克力吐”,在满语中是“牛头、马面、蛇身的怪兽”之意。外鞑子从穿着打扮看就是个反面人物,面涂黑灰,反穿皮袄,斜背患铃,手拿长鞭或老牛槌到处窜。外鞑子向征着外来不友善的人,或许就是当年欺压女真人的契丹人,故此,他在秧歌场内横冲直撞、东招西惹。
满族的鞑子秧歌很有代表性,在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满族聚居地都十分风行。鞑子秧歌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满族民俗文化内涵及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
满族是弓马骑射的北方渔猎民族,常年与熊狼虎豹搏击,故而性格豪爽骁勇善战。有着四、五千年历史的满族又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异域志》载:“女真在鸭录(绿)之阳,长白山之下,俗好歌舞”。故此,满族的舞蹈、秧歌中融进了许多与兽相搏、与人对打、与敌交战的雄武场面。像满族的“地秧歌”又称“太平歌”,但其中也有许多战斗舞蹈的场面。
“太平歌”最早的记述是金女真人时期。金兴定四年(1220年),御史中丞杨云翼《父老》诗:
老去宦情薄, 秋来相思多。
遥怜桑垄在, 无奈棘林何。
白水青沙谷, 黄云赤土坡。
几时随父老, 社酒太平歌。
到了清代以后“太平歌”,已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岁时上元日人们纷纷供元宵、吃元宵,张灯结彩跳“太平歌”地秧歌。辽宁省新宾县是满族自治县,清代名为“兴京”,旧《兴京县志》载:
十五是为上元节,家家供献元宵,通衢悬灯结彩,乡人作剧,曰:太平歌。
满族的太平歌秧歌,很重视早年间的八旗旗标,秧歌队伍按所隶之各旗佩各种颜色旗帜,这也是早年满族重要的习俗和与汉族秧歌明显不同之处。正如《春明梦录》载:“平时习焉不察,但呼其某旗某旗而已,及谒陵时,各旗分各色,楚楚可观,入关时,骑射之盛,殆不过如此。”
由于“太平歌”有歌有舞形式热闹,又有“天下太平,家国昇平”之美好寓意,故清时朝廷也十分重视,每年上元节之时都要唱舞太平歌,以求天下太平、社稷平安万岁。清人赵翼撰之《檐曝杂记》载:
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烟火最盛。……未、申之交,驾至西厂。先有八旗蹁马诸戏,或一足
立鞍蹬而驰者,或两足立马背而驰者,或板马鞍步行而并马驰者,或两人对而驰来,各在马上腾
身互换者,或腾出而之在马上戴甲於首而驰者,曲尽马上之奇功。
日即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
一转旋则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以依作“万”、“岁”字,又以合成“太平万
岁”字,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也。
舞罢则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迅跳跃于云海中,极天下之齐观
矣!
早年间满族民间的秧歌,在表演前还有一些老规矩的。像在秧歌队伍集合好后,要先列队到本地或本村的老爷庙(关帝庙)去“拜庙”。关帝是满族信仰的萨满教中舶来的客神,满族上自皇帝、贝勒、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信仰关帝,称其为关法玛(关老爷),是保佑家宅平安、福顺吉祥的神祇。“拜庙”要由领队的鞑子官(队长)带领,向关老爷磕头祭拜,然后唱“秧歌帽儿”:
一进庙门把头磕,先拜老爷(关帝)保佑,保佑,多保佑!年年丰收太平歌。……
然后,秧歌队便在庙前歌舞一番“酬神”。之后,人们在村中或镇上的街道上舞动表演,称之“踩街”或“上街”。正月里秧歌队还会到商铺或大户人家去拜年。这些商铺、豪贵会先在门前摆上高桌,上面摆好元宵、烟、糖果、冻梨、冻柿子等食品以示欢迎。秧歌队来到门前,会首或鞑子官要唱个秧歌帽儿,以祈祝新年福禄吉祥,众人则联声以合:
一进大门抬头见,看见您老的索罗杆。索罗杆上红灯挂,吉星高照太平年。……
过年或闹灯会时,较大的城镇会有几支秧歌队上街闹秧歌、拜年。早年间满族的秧歌队街上遇见时,还会有些相见礼让的规矩,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的规矩也各有不同。据庞志阳先生记载,辽宁一些地区秧歌队相遇,会有领队的队长或鞑子官前来“对礼”:
对礼动作共有30多种,如‘对刀尖’、‘对刀把’、‘对刀身’、‘卡肩’、‘卡肘’、‘卡腕’等
等。如全部对得上,两人施满族人最高礼‘抱腰礼’,然后一起扭,如对不上便拔刀厮杀。现在
只是表演这个‘对礼’习俗了。
这些古老的习俗,都是早年间女真部落之间的古老遗风,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满族遗风均已成为历史。如今两支秧歌队相遇,人们则是以礼相见,大家会很高兴一起闹秧歌,还会表演性地进行“对礼”(见礼),《满族舞蹈寻觅》中记道:
当本地的秧歌队活动时,听到村外锣鼓声,得知外村秧歌队前来,“官员”立即率队出村,
一字排开挡住村口。客队来到面前,两队“官员”开始“对礼”,一般情况下只对“卡三卡”,即
卡肩、肘、腕。此外还有“碰三碰”,即碰胯、膝、脚跟等十余种。“对礼”多时需要三十多种礼
,对方对得上,就施满族最高礼“抱见礼”。这时,主队排成“狮子大张口”队形表示欢迎,客
队则排成“一字长蛇阵”接“小龙摆尾”进入村口,接着又做“蛇蜕皮”返回,双方“官员”重
新施礼,客队再从“狮子大张口”中逐个“别杖子”穿行进村,两队方能一起表演。
这些古老的几百年前的满族先民女真人的遗风早已消亡,然后它却保存在传承久远的满族秧歌之中,可谓是满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对人们研究早年间满族的民风礼俗、礼仪文化及歌舞文化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满族是骁勇善战的尚武民族,其先民渤海时期便有“渤海三人成一虎”之盛誉,辽金时期有“女真满万不可敌”之美名,清代时有“吉林八旗天下最”之尚武雄风。故此满族秧歌中有许多表现搏击、战斗的场面。汉族的秧歌素有“无丑不成秧歌,不逗不成秧歌”之说,而满族秧歌不靠“丑”,不靠“逗”,而以尚武雄风独树一帜,充分展示出满族尚武的性格和骁勇善战的精神风貌。清《养吉斋从录》中记载满族的著名的“莽式舞”道:
莽式舞所陈,皆昭代故事。有旌旄弓矢,跃马莅阵之容。有屈伸进反,仰俯疾徐之节。
满族不仅传统的“莽式舞”、“打秧歌”、“罕王十八棒”、“鞑子秧歌”颇具尚武精神,就是被称为“太平歌”的古老秧歌也是充满尚武战斗色彩。
辽宁省新宾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老家,启运山下是清王朝的发祥之地,这里是满族的聚居之地。新宾的鞑子秧歌也叫太平歌,充分展现着满族的尚武民族精神。这里的太平歌秧歌队伍“走阵”即很有特色,有的地区把这种以走阵为主要形式的秧歌就叫“走阵秧歌”。
太平歌走的“阵图”很多,有“六合阵”、“八卦阵”、“五股穿心阵”、“天门阵”、“卷心阵”、“长蛇阵”、“葫芦阵”、“太极地将阵”等,最后“圈大场”,是表示欢庆胜利的热烈场面。这些“阵图”都来源于早年的实战军阵,只是进行了艺术加工,转变成了秧歌的民间文艺形式。
满族这种以舞演武的秧歌,是表现满族从征战斗的传统舞蹈,以粗犷雄武表现力强称著,尚带有千百年前满族先民古朴的泥土的芳香,展现着金戈铁马的雄风豪气。
作者富察宝仁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