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後的這一天,中國政府為打撈“南海一号”斥下巨資3億,讓塵封已久的東方文化重見天光。
這堪稱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中國對強取豪奪者的最好回擊!

被盜取的中國文物
中國古代航海貿易發達,沿海水域曾遇難墜沉了不少商船,這讓猖獗的文物海盜們看到了暴富的機會。
曾有位英國人,邁克?哈徹,靠打撈中國南海的沉船一夜暴富,成為億萬富翁,被其國人稱作海洋探險家。
邁克?哈徹從小在孤兒院長大,夢想着能發财緻富。
1970年,30歲的他在澳洲成立了一家海洋商業打撈公司,某次在中國南海附近的海底勘測中,偶然發現了一艘載有兩萬多件瓷器的中國古商船。他打撈了許多瓷器上來,試探性地賣給收藏家,結果從中獲利了數百萬美元。
自此,尋找中國南海的古沉船便成了他畢生追求的目标。
1986年,邁克?哈徹在中國南海發現了墜沉的“哥德馬爾森”号,其上有瓷器23萬多件,漆器600多件,絲綢5000多匹,木材與茶葉更是難以計數。他不聲不響地花費十周時間将所有貨物打撈上岸,之後以“無人認領的沉船”為由獲得拍賣許可,委托荷蘭佳士得拍賣行進行公開拍賣。
中國文物局無計可施,隻得派出兩位文物鑒定專家攜政府撥下的三萬美元前往荷蘭佳士的拍賣行。他倆托了層層關系,從拍賣行求來一号牌,可每件寶物的起拍價格都已遠遠超出了三萬美元。他倆隻得幹瞪眼,全程下來沒有舉過一次牌。
這讓中國政府痛定思痛,發誓今後不讓文物海盜在中國占到一絲便宜。政府立刻召集文物、司法及海事等各部門座談,着手建立水下考古隊伍。
1987年,中國廣州打撈隊聯合英國救撈公司在中國南海海域無意間發現了一艘極為古老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礙于打撈技術的落後,中國政府隻得派軍隊在沉船海域警戒,對外宣稱“海底有外國侵略者投下的炸彈”。
打撈“南海一号”
中國派出許多年輕人到荷蘭學習先進的潛水和打撈技術。短短20年間,中國水下考古隊從無到有,成長為一個能獨立進行整體打撈的隊伍。
軍隊守護了國寶26年後,中國終于具備了能獨立打撈“南海一号”的技術。當時按照國外的打撈辦法,需要在海底将沉船進行分解,再逐塊分一打撈上來,但這種方法勢必會讓許多文物遭到無可避免的損壞。
中國水下考古隊經過深思熟慮後,提出了一個另類的辦法——整體打撈。要知道,整體打撈雖然能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的價值,但它隻适用于一些小型船隻,對于“南海一号”這種重達百噸的巨船來說毫無疑問等同于癡人說夢。
但堅強智慧的考古隊員和專家們有信心将夢想化為現實。他們籌集了大量的資金并做了許多準備。
打撈隊立刻運來無數水泥塊,添加到沉箱之上,讓900噸的沉箱變成了4000噸。沉箱果然順利切入海泥,緩緩下降,但距離海底兩米時,它因重量不夠又停住了。此刻已到了沉箱承重的極限,無法在添加水泥塊了,打撈隊隻好下海人工挖泥。
耗時多日,海泥被挖走,沉箱降至海底,打撈隊開始進行下一項工作——将36根鋼梁從沉箱底部穿過。然而箱裡的海泥依舊堅固,竟生生把鋼梁給怼彎了。打撈專家們絞盡腦汁,最終将箱底對穿的孔改小,把鋼梁頂部磨尖,又找來大功率水泵将箱裡的海泥沖散,總算成功穿梁。
2007年12月22日上午10點,經過9個月的打撈工作,裝着“南海一号”的巨型鐵箱成功出水,被起重船運至南海海岸。
上岸後,這數百噸的重物運送又成了個天大的難題。從業人員們最後借用了古埃及運送金字塔石磚的“滾木法”,将鐵箱下方墊上數根圓柱形的氣墊,一點一點地将其挪至事先建造好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打撈後的清理工作
“南海一号”運至博物館後,考古人員終于不用為了打撈寶物下潛到海底深處,而是在岸上,在白天,用雙手小心翼翼地,一點點清理寶物四周的淤泥。
沉船之上建着玻璃地闆,來到博物館的遊客們不僅可以看到陳列在櫃中的寶物,還可以直面這些寶物的清理過程。
耗時13年,考古隊員們終于将“南海一号”所有的文物清理完畢,總共18萬餘件,其中大部分是南宋的瓷器,還有衆多金銀器,銅器、玉器、漆器和絲綢制品,總價值無法估量。
“南海一号”的出水,不僅是曆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國對文物海盜最漂亮的回擊。
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曆過無數外敵的強取豪奪,卻依舊用自己的方式守護住了自己的文明。真正強大的民族是經曆過巨大的災難還能再次“浮出水面”的民族!
是以“曆史”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底蘊”。
文/枕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