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習俗:唐賦裡的“河津年”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春色滿園關不住的唐代詩文裡,就留下了河津古老的年俗年味,留下了過年期間熱鬧非凡的景象和寶貴的民俗資料。它就是隋末初唐河津詩人王績的《元正賦》。
王績 (590—644年)字無功,号東臯子,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生于“六世冠冕”“家富墳籍”(呂才《王無功文集序》)、儒學淵源深厚的家庭。作為唐朝第一個開始革新詩風的人,王績的詩歌承上啟下。施蟄存在《唐詩百話》中稱:“文學史家一般把他列為最早的唐代詩人。”章太炎認為,王績的賦“不可不推為唐代散文之發端”。他“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莺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其代表作《野望》被譽為唐朝五言詩的開局之作。隋末唐初,王績三仕三隐,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故鄉隐居度過,绛州龍門的風土人情盡顯筆底。那麼,在一千年多前的唐朝,河津人是怎麼過年的呢?
元正,即夏曆正月初一,也就是今天的春節。據考證,王績的《元正賦》作于貞觀十七年正月,當時他已52歲,這也是王績過的最後一個元正節,不久便因病去世了。王績筆下,除了灑掃庭院,置辦新衣,過年的第一件事是宰羊殺雞,迎接春天的到來。因為古人相信,“是月也土氣上升,草木萌動,羊吃百草,雞啄五谷,殺之可以助生氣。”
在除夕這一天,唐朝人要舉行祭祖和驅傩儀式,點傩火,演傩戲,使“群鬼慌慌而逃”,祈禱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到了子夜時刻,人們要燃放爆竹,祛除惡鬼。正月初一,是“歲之元、季之元、月之元”,被稱為 “三元”,在古人的時間序列中具有濃厚的象征意味。雞鳴而起,不僅要換上新的桃符,還要貼門神、貼畫雞以“辟邪”。
這年的元正節,河津剛下過一場雪,空氣清新,房前屋後的巷道打掃得幹幹淨淨,家家門戶一新。年前剛娶的新媳婦穿金戴銀,孩子們打扮得花枝招展,一家家男女老幼儀容端正,相跟着給親朋好友行禮拜年。
祭祖和待客的是椒柏酒。花椒酒驅寒祛濕,柏葉酒益壽延年,新年開啟的新酒,要從全家最小的孩子開始,“從少起至大,逐人各飲少許,則一家無病。”女人們則用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做成“五辛盤”,也就是由這五種辛辣口味的蔬菜組成的生菜拼盤,使全家大小既可發散五髒郁氣,又可預防時疫,在祥和與快樂中迎接新的一年。
家鄉歡度元正的情景,令王績憶起了以前在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過的元正節,他又提筆記下當時的盛況。元正之日皇帝要進行大朝會,這一天,官道上旌旗飛揚,冠蓋相望,大殿上鐘鼓絲竹,威儀赫赫。先由皇帝祈禱天下平安,太子恭迎師傅,然後主管财稅的大司農彙報百姓飲食,尚書獻上群臣歌頌皇帝功德的奏章。前來朝賀的各國使者,為皇帝獻上來自天南海北的奇珍異寶。大唐皇帝一一給予賞賜,以示皇恩浩蕩、澤被九州,并以美酒佳肴大宴文武百官和四方使臣。這是大唐的人情味,也是大唐的雍容氣度。
皇家盛宴,少不了百戲助興。其中,西京長安以騎射和鼓樂為勝,東都洛陽以魚龍曼延等雜戲為主,熱鬧的場面一直持續到太陽西斜。
王績自稱 “縱恣散誕,不閑拜揖,糠秕禮義,锱铢功名”,鄉族慶吊、閨門婚冠都很少參與,卻也被元正節熱騰騰的俗世煙火打動,給我們留下了這既不尋常又備感熟悉的年味。千年以來,過年的風俗不斷發生變化,但人們對平安、健康、團圓、喜慶的企盼從未改變,古老節日所蘊藏和傳遞的親情、關愛穿越時空,激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鳴。
張娟玲
獻歲風光早,芳春節會多。
徑潘三月内,恣意飽相過。
——《元正賦附歌》
關于·軍山文化傳媒
軍山文化傳媒:打造精品平台,讓你們的生活更有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