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鮮裡的鄉愁:福州魚丸的團圓滋味

将魚肉剔骨後剁成魚糜,加入番薯粉攪拌成魚漿,抓取适量魚漿作外皮,包入豬肉餡兒,虎口擠出,下鍋煮熟,鮮香彈滑的魚丸就成型了。一直以來,傳統手工制作的福州魚丸為無數福建沿海地區群眾留住了鄉愁。

香鮮裡的鄉愁:福州魚丸的團圓滋味

福州魚丸博物館裡的魚丸攤情景重制。(新華社記者鄧倩倩 攝)

閩地有俗語稱“無魚丸不成席”,魚丸是福建等地區年節必備的傳統美食之一。連江縣文史專家張振英說,早在明清之際,當地靠海吃海的百姓在生活中反複試做、鑽研技法,成功地通過制丸的方法将魚肉儲存下來。很快,魚丸在福建連江、晉江等沿海地區興起,成為百姓家中常見的美食小吃,魚丸店、攤逐漸遍布福州城。

“小時候一聽到用湯匙敲碗叫賣的聲音,就知道是賣魚丸的來了。我們就會追上去買一碗過過嘴瘾。”談到魚丸,“80後”張彬的回憶中充滿兒時的歡樂。她說,每逢年節,家裡也常自制魚丸,一包、一擠、一舀,長輩的“忙”都是為了解孩子們的“饞”。

近些年來,随着産業化更新,制作福州魚丸逐漸從傳統的小作坊手工式向标準化、機械化、規模化發展。目前,福州魚丸馳名海内外,銷往多個國家和地區,成了許多人心中的鄉愁滋味。

香鮮裡的鄉愁:福州魚丸的團圓滋味

年輕遊客在福州魚丸博物館裡觀看紀錄片。(新華社記者鄧倩倩 攝)

如今,福州魚丸走進博物館,向更多人展示它所蘊含的團圓滋味。新近開展的福州魚丸博物館,坐落于福州連江魁龍坊的一座明代古厝中,成為春節期間當地的一道風景。古色古香的建築中,傳統魚丸鋪、小販叫賣等場景被重制出來,宛如穿越時空般,向大衆展示魚丸的悠久曆史。

尋根、尋味、尋福、尋緣、尋漁,是福州魚丸博物館的五個主題。通過文物展陳、互動打卡、沉浸式體驗的方式,結合沙畫、投影、多媒體等數字技術,博物館向遊客展示魚丸曆史文化、制作技藝和産業發展等内容。

在魚丸體驗館裡,福州市非遺項目連江黃岐魚丸制作技藝傳承人林禹手法娴熟地打制魚丸,并将剛出鍋的魚丸送給遊客品嘗。“手工魚丸更加Q彈,像乒乓球似的,魚香味結合中間爆漿的滋味,回味無窮。”林禹說,“我認為福州魚丸的古早味,就像媽媽的味道,它背後的手工技藝需要傳承下去。”

對于新生代年輕人而言,這份傳統風味往往就是千裡之外的家鄉。“00後”博物館志願講解員陳桦說,自己在外地上學,每次吃到速凍包裝的福州魚丸就會想起家鄉親切的味道。

香鮮裡的鄉愁:福州魚丸的團圓滋味

福州市非遺項目連江黃岐魚丸制作技藝傳承人林禹将剛出鍋的手工魚丸送給遊客品嘗。(新華社記者鄧倩倩 攝)

在福州魚丸博物館開館之際,與其關聯的上海展示館、費城展示館、紐約展示館也同時開門迎客。上海展示館選址在南京路新世界商廈;費城展示館選址于美國華人華僑博物館,為永久展示館;紐約展示館設在唐人街。

“在僑胞們的協助下,我們将福州魚丸文化傳播到海外,這一粒小小的魚丸,得到不少外國友人的肯定。”連江縣僑聯主席詹立坤說,魚丸象征着團圓,也希望把家鄉的祝福送給海外華人華僑。

香鮮裡的鄉愁:福州魚丸的團圓滋味

記者:鄧倩倩、郭圻、陳旺

編輯:傑文津、魏弘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