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一個人常有這3種“糟糕”的感受,問題根源在哪裡?

作者:感情中轉站

很多人困惑不解,為什麼總是難以調控自己的情緒,其實我們此刻的性格,習慣乃至認知,都和原生态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

正所謂,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一個來自于糟糕“原生家庭”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受到孤獨,也更難很好與人共處,這類人群,對被孤立輕視以及差異會更為敏感,通常因為在童年時期受到過不同程度被忽視的傷害經曆,而這種無意識的傷害影響着一個人的性格與人生。

心理學:一個人常有這3種“糟糕”的感受,問題根源在哪裡?

經常為已經成為過去的事和行為不停辯解

如果你發現身邊人,又或者是自己常常為自己過錯的或者已經發生且過去的事不停地進行辯解開脫,那麼很可能并不單純是他真的受了委屈,而是内心深處這個人就缺乏一定的安全感。

辯解是變相地否認,這是人自我防禦機制的本能。否認的舉動,就是對于難以接受的情感,采用拒絕的方式的自我保護行為。

因為解釋後你可能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可能可以得到某種預期的東西,甚至是免于被父母“抛棄”

因為中國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真的很容易犯一個通病錯誤,那就是為了減少麻煩圖省事,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說那句“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的警示語,大人的威脅恐吓,最終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下意識的防禦體系。

這種為自己找理由的性格,不論是想改變,還是覺得困擾,想找到根源改變,可能就要去探索一下這個人的原生态家庭,他的敏感就是因為怕受到威脅的一種自我維護。

心理學:一個人常有這3種“糟糕”的感受,問題根源在哪裡?

自負和自卑會交替出現

自負是自卑的保護機制,一個強烈自卑的人面對真正的自己是痛苦的,是以通過自負來想象一個虛假的自我保護自己的自尊。

自卑的人,會因為種種自以為的不足就會莫名地貶低自己,這是一種逃避行為,

自卑者往往多數都有很強的自尊心和抱負,自我評價标準會稍高,當在生活中,由于自己方法不當,或某些不可抗因素陷入困境時,自尊心受到損害、優越感喪失的低落情緒下就會走入另一個極端。

自負同樣是一種自保行為,它則是用傲視一切,目空一切的方式警示身邊人自己強勢。

其實這2類人的内心都是極度痛苦的,他們都在用虛拟的自己,來對抗識别到是危機。二者也對自身并沒有準确的認知,在盲目地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排查所有可能對自己有害的人和事。

認知法需要通過客觀的認識,辯證地全面多方位看待别人和自己。而一個自幼就缺乏被正确引導認可的孩子,在成年後就會選擇一種自己可以承受的方式來作為應對模式。

心理學:一個人常有這3種“糟糕”的感受,問題根源在哪裡?

總是感覺到孤獨

孤獨不是孤單寂寞,而是内心深處的無助和彷徨。

如果你即便深入熱鬧喧嚣當中,依舊感受到内心孤獨,那麼一定缺少一個溫暖的家庭或童年。

嬰兒會對父母有天生本能的依戀心理,而育兒者是否能夠很好的照料,則影響着這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

如果嬰兒時期受很好的照顧,得到了滿足,那麼他就能夠與父母或者說照料自己的人建立情感連接配接,并持續滋養着内心,孩子既會享受這種連接配接方式,也會依賴這種關系的存在。

相反,在需求得不到回應,甚至橋梁中被斬斷,那麼就會變得脆弱不安,當内心的黑洞無法被填滿,當未知無法被自己掌控,孤獨感也就會不自控的産生了,這與身邊有多少人陪伴無關,是發自内心深處的一種無助感。

父母沒的選擇,已經産生的傷害和遺憾也無法改變,意識到問題的根源,需要我們重新面對自己的問題,保持正面積極正确的心态,才能夠重新開機人生,走向健康的精神狀态。

心理學:一個人常有這3種“糟糕”的感受,問題根源在哪裡?

END

文/感情中轉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詢師,專注情感領域),擅長戀愛關系挽回修複,婚姻沖突分歧,以及原生态家庭導緻的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夫妻,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