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除夕的這4個習俗,原來有這麼深刻的含義

作者:有書共讀

每個人的印象中,肯定都有一幅這樣的場景:熱鬧的街道,喜慶的年紅,團聚的家人……

小時候不懂,為什麼這麼多的事情都要留到這一天。

長大了,才漸漸明白,中國人的春節過得是一種情懷。

用一顆充滿儀式感的心,告别昨日,期盼未來。

我們總說年味變淡了,其實是少了一份認真對待的态度。

特别是除夕這一天,從早到晚,掃塵、貼年紅、年夜飯、守歲、壓歲錢……

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節,都飽含着對來年的美好祝願。

除夕的這4個習俗,原來有這麼深刻的含義

早起掃塵,“淨”待新年

旭日東升,朝陽普照,除夕的美好從早晨開始。

《朱子家訓》開篇即有: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内外整潔。”

簡樸的文字,凝聚了古人治家處世的智慧。

迎着第一縷陽光,一家老小便開始了今年的最後一次掃屋除塵。

清洗器具,灑掃庭院,撣拂塵垢……

整潔的環境帶來着愉悅的心情,滿臉的汗水更增添了節日氣氛。

正所謂,财不入髒門,心淨人方安。

掃塵的同時,我們還要清理一下自己。

經過一整年的積壓,不止房屋落塵,我們心底也或多或少留下了“儲存”。

一年到頭了,正值辭舊迎新的當口。

清除多餘的煩惱,掃除不切實際的雜念,用一顆澄明輕快的心,闊步邁向新的一年。

除夕的這4個習俗,原來有這麼深刻的含義
除夕的這4個習俗,原來有這麼深刻的含義

張貼年紅,納财迎福

關于新年,印象最深的當屬張貼年紅。

吃完早飯,稍作歇息,一家老小便開始了張羅。

毛筆字寫得好的爺爺,忙得團團轉,被一家子人圍觀着寫春聯;

手巧的奶奶,認真地剪着窗花,一個個生動的形象躍然紙上。

前期準備好,緊接着便開始了張貼。

看似簡單的動作,通常需要兩個人配合完成。

調皮的孩子早就踩着高凳,接過爸爸塗好漿糊的年紅躍躍欲試,擺好位置等待爸爸一聲令下“貼吧”。

這才貼好了一個。

有些地方,還有把“福”字倒過來貼的習慣,寓意“幸福已到”、“福氣已至”。

《書經·洪範》中便有“五福”的記載,據說隻有大氣運之人,才能享有五福。

濃墨重彩的年紅,給整個家增添了許多興旺發達的歡喜氣氛。

關于春聯的起源,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在東海有一棵大桃樹,樹幹彎曲伸展三千裡,樹杈一直伸到東北方的鬼門,山洞裡住的鬼怪每天都會由此進出。

樹下有兩位神将把守,隻要發現有害人的惡鬼,便會捆住他們,并丢去喂老虎。

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中的“桃符”,便是兩位神将的圖像或者名字,除夕晚上懸挂在大門兩側,以期鎮邪驅鬼、祈福納祥。

流傳至今,便成為了我們口中的“春聯”。

心存美好,美好自至。

這一天,人們把對新年的期盼寫在春聯上,既增加了節日的氛圍,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積極向往。

除夕的這4個習俗,原來有這麼深刻的含義
除夕的這4個習俗,原來有這麼深刻的含義

合家團圓,幸福長遠

網上有句話說得好:

“家庭,是每一個人都無法舍棄的社會關系;家人團聚,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在精神和心靈上得到安慰和滿足。”

老人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叙天倫,這是何等的幸福。

一年一度的年夜飯,更是将這種幸福的感覺推到了頂點。

隻是聽了廚房杯盤碰撞的聲音,便有一種踏實的心安。

貼完年紅,眼看着夜色降臨,媽媽一聲招呼,全家老小紛紛圍坐桌旁。

蒸魚、餃子、湯圓、年糕、炸肉、炖雞、火鍋……

每一道精心搭配的年菜,都像一句新年的祝福:

有頭有尾的魚,象征年年有餘;一碗熱湯圓,表示團團圓圓;熱氣騰騰的火鍋,代表紅紅火火……

部分地區還會把年夜飯叫做“合家歡”、“團年飯”,直白的詞彙飽含着豐富的情感。

一餐年夜飯,是每個中國人的念想。

隻要一家人坐在一起,便卸去了一年的疲憊,再次充滿能量。

俗話說:

“打一千,罵一萬,除夕晚上吃頓飯。”

即使因為各種原因實在不能回家,人們也會拿起手機,打個視訊,與遠方的家人共享此時。

不管身在何方,隻要心在一起,便是團圓。

除夕的這4個習俗,原來有這麼深刻的含義
除夕的這4個習俗,原來有這麼深刻的含義

坐以達旦,以兆延年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吃完年夜飯,最開心也最難熬的便是——守歲。

守,既有對舊歲的留戀,也有對新年的憧憬。

晉代《風土記》中即有“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的記載。

古時候,一家人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閑聊,通宵守夜,期盼吉祥。

每到此時,文人墨客也會詩興大發: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願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

不管什麼形式,都寄托了美好的祝願。

傳至今日,守歲的形式雖然變了,但美好的願景依舊。

準備好水果瓜子,一家人圍坐一起,看看春晚,唠唠家常。

說笑聲盈盈入耳,濃濃親情絲絲相扣,交織成除夕夜最幸福的畫面。

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守歲的自己前半夜總是鬥志滿滿,但每一次守歲是怎麼結束的卻沒有印象。

因為睜眼醒來一定是在床上,暖暖的被窩裡。

小時候最奇怪的便是:大人們是如何熬過這漫長的一夜的?

漸漸大了,才開始明白,因為大人們知道為什麼要“守”。

因為這晚“一夜連兩歲,五更分兩年”,“守”住這次歲月的交換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

守歲達旦之時,新年的第一碗水餃滾滾下鍋,飽滿地迎來嶄新的一年。

除夕的這4個習俗,原來有這麼深刻的含義
除夕的這4個習俗,原來有這麼深刻的含義

彼此在乎,互送祝福

“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

守歲結束,從床上醒來時,枕邊總會放着一個裝着壓歲錢的紅包。

有時候,還會有一個大大的紅蘋果,因為老人說要一睜眼就能看到“平安”。

部分地方,還有“長輩高坐,孩子們齊集正廳,列隊跪拜,高呼新年快樂,而後伸手要紅包”的習俗。

作家梁實秋也說過:

“壓歲錢不是白拿,要叩頭如搗蒜。”

老人家逢此情景,樂不可支,勉勵兒孫們新的一年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說起“壓歲錢”的起源,頗為有趣。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黑身白手的小妖,名字叫“祟”,喜歡除夕晚上害人。

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一下,孩子就會吓哭,而後變得瘋瘋癫癫。

有一次,一個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放在枕邊。

晚上祟來到房間,紅紙裡突然發出亮光,把祟吓得尖叫着逃跑了。

原來,這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把祟吓退。

是以,人們把這錢叫做“壓祟錢”,因“祟”與“歲”同音,又稱“壓歲錢”,寓意平平安安度過一年。

守歲達旦之時,除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同輩之間也會拱手示意,恭祝新年順意。

碰到街坊鄰居,個個喜氣洋洋,笑語相聞,歡快的氣氛拉開了新年的大門。

正如一句話所說:

“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的,它披着本色外衣,親切溫暖地包裹起我們。”

除夕這天,從早到晚滿滿的儀式感,濃濃的年味兒,帶給我們的是最貼心的溫暖。

不管走得多遠,這份溫暖永遠支撐着我們,為我們輸送源源不斷的能量。

心在一起,即是團圓。

除夕到了,有書君衷心祝願大家虎虎生風,虎氣沖天,虎年大吉。

最後,點個【在看】并在留言區和書友們互道祝福,共同開啟新的一年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