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叙詭筆記|讀懂“義虎”裡的教化密碼

虎年已到。按照咱們中國人的規矩,開年要講吉利話,是以這一期的“叙詭筆記”,就說說那些在古代筆記中助人為樂、知義報恩、懲惡揚善、聰明正直的“好老虎”。

一、咬腳之虎:維護孝道

很多人以為,老虎作為猛獸,在古代一定是絕對的負面形象,其實不然。民間固然畏懼老虎,但不要忘了,此物雖然傷畜吃人,但為害多在山野鄉村,對于城市居民則極少騷擾,是以在市民文化中别有一番形象,那就是陽剛、正直和勇敢。比如老年間的男孩往往取小名叫“虎子”以佑其健壯,端午節小朋友會戴虎頭帽以驅邪,甚至在家中正堂的牆上挂一幅木印版的伏虎圖來鎮宅。清朝嘉慶年間,河北楊柳青地方的版畫上,一隻老虎身上一縷光輝中有“瓶、鞍、戟、磬”四物,暗示了“平安吉慶”,下面有三把劍插入地中,以鎮壓地下的鬼魅,正是上述觀念的集中反映。

叙詭筆記|讀懂“義虎”裡的教化密碼

而在古代筆記中,老虎的正面形象也時有展現,哪怕是與負面形象“交織”在一起。比如《後漢書》中寫東漢縣令童恢治政:“民嘗為虎所害,乃設檻捕之,生獲二虎。恢聞而出,咒虎曰:‘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虎狼當食六畜,而殘暴于人。王法殺人者傷,傷人則論法。汝若是殺人者,當垂頭服罪;自知非者,當号呼稱冤。’”聽完童恢的話,一隻老虎低頭閉目,狀如震懼,當即伏法;另一隻虎則望着童恢鳴吼,踴躍自奮,立即獲釋。這則故事中,老虎雖然有害人之舉,但不失為敢作敢當,光明磊落。

晉代幹寶的《搜神記》中,有兩則脍炙人口的故事。

叙詭筆記|讀懂“義虎”裡的教化密碼

《搜神記》

其一說的是廬陵婦人蘇易,善于接生,一天夜裡忽然被老虎擄走,行了六七裡路,來到一座大墓旁邊,隻見有一隻難産的母老虎,“匍匐欲死,辄仰視”。蘇易趕緊給它接生,“乃為探出之,有三子”。之後,老虎背着蘇易送回家,并幾次将捕來的野味放到她的家門口。第二則說東平有個名叫衡農的人,從小親生父母相繼死去,隻剩一個繼母撫養他,他極其孝順。有一天晚上他住在别人家的房舍裡,夜裡突然打雷刮風,他夢見一隻老虎不停地咬他的腳,驚醒後拉着妻子來到院中,就在這時,那房舍突然倒塌,“壓死者三十餘人,唯農夫妻獲免”。在這兩則筆記中,除了老虎報恩之外,還能看到晉代倡導以孝治國的文化投射。

在後來的筆記中,老虎也經常作為孝道維護者的形象出現,比如《宋史》中記載的成象。北宋淳化年間,李順起義軍攻打郡縣,成象的父母驚悸而死,成象結廬于墓側,“以衰服襟袂篩土于墳上,日三鬥”。每次他因為思念父母而痛哭的時候,聞者皆感戚怆。後來有一隻老虎和一隻豹子環廬而卧,成象毫無畏色,而虎豹不但不傷害他,反而保護他的安全。這之後,成象孝子的大名更是遠近皆知了。

此類筆記中,最富于傳奇性的當屬清代筆記《觚剩》中的“僧虎”故事。

叙詭筆記|讀懂“義虎”裡的教化密碼

《觚剩》

會稽有個名叫宋廿一的人,“家貧少孤(指父親去世),居日鑄山下”,以砍柴為生。他對自己的母親十分孝順,每天早晨都要給母親準備好早飯,并伺候她吃下,才負擔入山薪樵。這一天有個朋友來訪,宋廿一留他共進早餐,等到送走他之後上山砍柴時,已經是中午了。入山行裡許,路邊坐一老僧,對宋廿一說:“我等你很久了,怎麼今天來晚了?你的肚子吃飽了,我還餓着呢!”宋廿一莫名其妙地說:“我一向與您不相識,何出此言?”老僧說:“我很疲憊,想讓你當我的拐杖。”說完直接跳到了宋廿一的後背上。宋廿一素來敬老,隻好背着他走,越走越覺得老僧沉重,開玩笑道:“看您面黃肌瘦的,怎麼這麼沉啊?”老僧笑道:“你一向都負擔很重,還在乎這點兒重量嗎?”就在這時,山中有個砍伐竹子的人遠遠從高岡上望見他們,大喊道:“宋廿一你為什麼背着一隻老虎?”然後拿着砍刀就沖了下來。那老僧化成一隻斑斓猛虎,“自背躍下,跨澗而去”,宋廿一吓得跌倒,砍伐竹子的人過來,見他“絮襖左肩黃土五點,掌迹宛然,右肩則爪透三分矣”。宋廿一從此帶着母親遷居城市,改行做小生意了,人們都說是因為他的孝心,才使得老虎也不忍傷他。

二、挖地之虎:懲惡揚善

除了維護孝道外,在懲惡揚善方面,虎大王也是相當了得的。

明代筆記《續耳譚》載一事:

叙詭筆記|讀懂“義虎”裡的教化密碼

《續耳譚》

有個白馬寺的和尚作惡多端,有一次他看見軍官張武的妻子長得漂亮,就趁張武喝醉酒回家的時候,半路襲殺之。張武的妻子得到兇信,撫屍痛哭,她的母親再三規勸,她才“勉食水飯”。等丈夫下葬後,她在墓地結廬而居,隻有她的弟弟和一個婢女相伴。這天晚上,她的弟弟回家一趟,一直在窺伺的那個和尚闖進了張武妻的草棚,欲行不軌,被張武妻痛罵,和尚惱羞成怒,“抽刃斷其首”!驚醒的婢女要往外跑, 被和尚拉住,也要奸淫,婢女也是個烈性的,甯死不從,又被和尚殺掉。然後和尚将兩具屍體埋在附近一處墓穴裡,匆匆掩埋。張武妻的弟弟回來後,找不到姐姐和婢女,從此這成了一宗疑案。不久,那個和尚外出經過墓地,被一隻猛虎咬死,人們圍過來檢視時,老虎蹲伏在地,不停地用虎爪挖地上的泥土,“怒号不已”,很久才離去。人們好奇地将地面挖開,發現了張武妻和婢女的屍體,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将二人棺殓後重新下葬。

明代著名文人祝枝山有一名作《義虎傳》,講荊溪有二人,從小一起長大,後來一個有錢一個貧困。窮的那個沒有别的技能,隻略懂一些書寫和算術,但卻娶了個非常漂亮的媳婦。富人想奪走其妻,便騙窮人說:“有個富戶,住在山裡,家中缺一個管賬先生,我推薦你去如何?”窮人十分高興,連連感謝。富人雇了一條船,載着窮人和他的妻子一起進山。船剛靠岸,富人說我也沒跟那富戶打個招呼,就帶着你全家上門,是不是有些唐突,這樣吧,讓你妻子留在船上,我先帶你去,等對方同意聘用你了,再把你妻子一起接過去。窮人同意了。兩個人一起上山,富人故意帶他走險惡的山路,一路走下來,他的腳都走破了,“血出被踝踵不已”。到了一處險要的地方,富人突然将他踹倒在地,用鐮刀砍了幾下,窮人當即昏過去。富人以為他已經死了,就下了山,找到其妻,一邊哭一邊說:“你丈夫半路上被老虎吃了。”妻子痛哭失聲,富人說你若不信就跟我去看看他的殘屍吧。妻子跟他同往,富人“又宛轉引行别險惡溪林中,至極寂處,擁而求淫之”。正在這時,忽然一隻斑斓猛虎從林間鑽了出來,咆哮上前,一口咬死了富人,然後揚長而去。妻子一想,看來丈夫真的是被老虎吃了,隻好下山,卻不記得來時道路,迷途于林間。正在無奈之時,有個老人走了過來,聽完她的哭訴,說我帶你下山吧。妻子跟他一起下了山,卻見渾身是血的丈夫也從山上下來,夫妻二人抱頭痛哭,各道緣故,終于明白雖然為富人所害,又幸而為猛虎所救,便一起相攜回家去了。

三、分食之虎:守信重義

在古代筆記所述的各種“義虎”之中,最感人肺腑的應該是明末著名散文家王猷定所撰寫的《義虎記》。

叙詭筆記|讀懂“義虎”裡的教化密碼

《義虎記》收錄于清人張潮所輯的《虞初新志》中

嘉慶年間,山西孝義縣外的高唐山、孤岐山多虎。有個樵夫上山時,失足掉進了老虎洞,見洞裡有兩隻小老虎。樵夫觀察洞穴,“三面石齒廉利,前壁稍平,高丈許”,他嘗試了很多次,怎麼都爬不出去,便彷徨繞壁,哭泣等死。太陽下山後,大虎歸來,嘴裡叼着一頭鹿,喂兩隻虎崽吃,突然發現洞裡多了一個生人,頓時張牙欲搏。片刻,見樵夫閉眼等死的樣子,大虎停下動作,把剩餘的鹿肉分給他吃,接着摟着吃飽的小老虎們睡覺了。樵夫想大概是大老虎有鹿吃,不餓,明天就該輪到自己當“食物”了,誰知第二天“虎躍而出”,又像昨天那樣銜一鹿來,和小老虎們吃完,把剩下的分給樵夫……這樣過了幾個月,大家都相處得平安無事。

小老虎們漸漸長大,有一天大虎将它們背出了洞穴。樵夫一見急了,就喊“大王救我”!須臾,大虎回來了,背起樵夫也出了洞,将他放下後,帶着小老虎就要走。這時天色已晚,山中黑風獵獵,禽鳥聲絕,樵夫對大虎叩拜道:“多虧大王救我,但你一走,怕山中别的猛獸依然會害我,不知你能否帶我下山,我甯死不忘你的恩德。”大老虎颔首,将他一直帶到山下。樵夫含淚說:“我回到家後會買一隻豬,某月某日在西關外郵亭下獻給你,絕不食言!”老虎聽完離去了。

樵夫回到家中,家人欣喜若狂,他把自己的經曆一說,大家都未免感極而泣。到了約好的那一天,樵夫已經将豬準備好,但因為宰割耽誤了一點時間,沒有按期到達郵亭之下,大虎于是大搖大擺地走進城裡。全城大嘩,獵戶們關閉城門,“矛梃铳弩畢集,約生擒以獻邑宰”。樵夫聽說,狂奔而來告訴大家,那隻老虎于我有救命之恩,萬萬不可傷害,但大虎已經落入陷阱,被關在籠子裡,押進縣衙。樵夫又跑到縣衙擊鼓大呼。縣令生氣地問他緣由,他把自己為大虎所救的來龍去脈講了一遍,縣令不信。樵夫說我願意親自驗證!縣令同意了,帶他到了囚籠邊,樵夫一見大虎,隔着籠子抱着它痛哭失聲,然後說:“是不是你救了我?”大虎點頭,樵夫又說:“你進城是不是因為我和你約好了時間和地點,我卻沒有及時趕到?”大虎又點點頭,樵夫說我去跟縣令求情,如果他不肯赦你,我願意陪你一起死。這時圍觀的數千百姓都感動得流下淚來,縣令趕緊讓人将大虎放出。樵夫帶着它一直來到西關郵亭下,将豬肉給它,大虎叼起豬肉,搖着尾巴走掉了。

這一故事在《池北偶談》等筆記中也有記載,可見流傳之廣。王猷定說:“世往往以殺人之事歸于猛獸,聞義虎之說,其亦知所愧哉!”原來在那個時代,人們就已經知道,世間的至惡不可以盡歸猛獸,而世間的至善更未必同類所為。從這個意義上講,那個山大王搖着尾巴遠去的背影,真是讓人感到暖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