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察|“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背後:年連結兩岸,愛跨越山海

愛與思念,每逢佳節更濃烈。

新春将臨之際,96歲的大陸新聞學泰鬥方漢奇先生與98歲的台灣新聞學泰鬥李瞻先生,便通過視訊“相期以茶”、“百年聚首”,一面細數友誼,一面互賀新年。

視訊一出,這段穿越世紀與海峽的佳話就立刻引爆了網絡。

緊接着,海峽兩岸的各界人士也開始通過社交平台,向親朋遙緻愛意與祝願,媒體也紛紛對此展開報道。

這個虎年春節,“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就此在網絡上持續刷屏,引起了廣泛關注。

每逢佳節倍思親。人民日報在評論中道出了“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刷屏的原因與其背後深長的意味: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更是全體中華兒女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這個節日關乎團圓、關乎思念、關乎親情,承載着對美好生活的祝福,承載着中國人最溫暖熱鬧的情感記憶。不管相隔多遠,拱手拜年、互道祝福,心的距離都會一下子拉近。

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好好過年,這是中國人之間最深的默契、最真的祝福。這場發端于社交媒體并迅速點燃網絡熱情的大拜年,将兩岸群眾流淌在血液中的“一家親”情感展露得淋漓盡緻。央視新聞也在評論中指出, “年”就像一種“提醒”,她用中華文化強大的向心力,串聯起了兩岸一家親的溫暖。新媒體平台上互道祝福的人們,雖然相隔兩地、無法見面,但親情飽滿。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但,“海峽難隔鴻雁,歲月不改人心。”

祝福視訊中的世紀情誼

就在虎年新春來臨之際,96歲的大陸新聞學泰鬥方漢奇與98歲的台灣新聞學泰鬥李瞻通過視訊“相期以茶”、“百年聚首”的消息引爆網絡,登上熱搜。

觀察|“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背後:年連結兩岸,愛跨越山海

1月25日,一則題為“96歲大陸新聞學泰鬥方漢奇先生和島内98歲新聞學泰鬥李瞻先生拜年”的短視訊在海峽兩岸新聞學界、業界引發關注。視訊截圖

方漢奇先生在視訊中回憶,“我們有共同的經曆,比如抗日救亡那個時候你是流亡學生,我也是颠沛流離,抗日戰争時期,差不多前後念了十幾個學校,這一段經曆都是我們的共同的。我的印象是改革開放以後,我記得那個時候你多次到大陸,來跟大陸的新聞學的學者交流,而且給大陸的新聞學的研究工作者、學者、教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你給很多有新聞系的大陸院校捐贈了大量的新聞學的書。”

“台灣我也去過很多次,我還有很多親人在陽明山上長眠,兩岸之間的這種水乳交融的親情關系是客觀存在的”方漢奇向李瞻介紹:“我們北京人每天吃的是你們家鄉壽光的菜。在生活上,在鄉土的感情上,也是密不可分的。”

這段視訊的釋出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表示:“這次拜年視訊發出後,引起網友的熱烈反響,僅抖音留言就600餘條,有網友留言說被感動哭了,還有好幾位網友也回憶起多年前和李瞻先生在大陸或台灣的交往,非常感動。”

随後,李瞻因年事已高,委托女兒出鏡向方漢奇送出拜年視訊,“漢奇兄,我們相識超過七十載,曆經戰亂颠沛流離,又得以再次重逢,真是何其有幸,如今我倆已過珍壽之年,回想我們各自在兩岸緻力于新聞教育,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深感欣慰。”

這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世紀友誼令人無比動容。在新浪微網誌平台上,澎湃新聞主持的“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話題詞已經獲得了超過1.5億的話題浏覽量。有網友留言道,“海峽難隔鴻雁,歲月不改人心” “世紀友誼,感動!”更多人則是為兩位先生送上了祝福,“相識70載,百歲再聚首”“真好啊這友誼,祝兩位爺爺身體健康!”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新社、中國青年報等國内主流媒體均轉發報道。

1972年1月21日,著名詩人餘光中在台灣寫下“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時至今日,這首《鄉愁》已整整五十年。當年的鄉愁影響了一代代人。這組視訊,不僅展示了兩位大師真摯的友誼,更讓所有人感受到兩岸同胞的血脈相連、心靈相通。

澎湃新聞對此發表的評論中稱,人生百年,已是大幸事,若還有一兩知己對話舉茶,可以互相砥砺期許,實乃幸中之幸。兩位大師在傳奇人生中的相識相知,又何嘗不是兩岸中國人攜手跨越曆史、走向未來的縮影。

随後,98歲的“詩詞女神”葉嘉瑩通過視訊給港澳台和海外朋友送出新春祝福;餘光中半生摯友、番禺籍台灣著名詩人方明,為了抒發對大陸朋友的思念,通過視訊深情朗誦了餘光中的《鄉愁》;大陸昆曲演員俞玖林和台灣作家白先勇視訊拜年,共話“把昆曲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央視新聞評論道,這些文化大家不僅道出了春節古雅、精緻的一面,還打開了兩岸“共同文化、共同經曆、共同記憶”之鎖,讓我們在“感動”“緻敬”之餘,多了幾分對自己血脈中DNA的思考。

觀察|“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背後:年連結兩岸,愛跨越山海

彼此牽挂!廈門85歲老人高秉濤回拜台灣87歲大哥高秉涵。視訊截圖

央視新聞也關注到,當台灣87歲的老兵高秉涵與定居廈門的85歲弟弟高秉濤,通過視訊互相表達思念與牽挂;當因為疫情留在大陸過年的台商田正傑向台灣的家人“彙報”自己當天參加“包餃子大賽”的趣事;當兩岸婚姻家庭的小朋友們,奶聲奶氣地對鏡頭前的台灣親人說“希望病毒快點走,你們也可以來蘇州過年”……你會發現,每一份簡單的問候裡,都藏着厚重的“中國情感”。

新春之際,這一條條充滿濃情厚誼的拜年視訊,不僅傳遞的是思念與祝福,是血脈相連的 “鄉愁”,也是對兩岸一家盼團圓的深切期寄。

中國日報也在微網誌中提到,這場發端于社交媒體并迅速點燃網絡熱情的大拜年,将兩岸群眾流淌在血液中的“一家親”情感展露得淋漓盡緻。

香港商報評論稱,“新春報曉,情濃兩岸。在不能見面的情況下,網際網路讓兩岸的親情、友情連結在一起。濃濃的兩岸情緣,即便因為疫情也無法割舍。”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張志安在接受南方都市報的采訪時說,“海峽兩岸人民的互相問候,勾起我們濃濃的民族情懷和家鄉情懷。兩岸一家親,這個話題也讓大家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同根同源的情感,這是中華民族普遍的一種情感期待,具有強烈的情感動員和聯結作用。”

人民日報評論指出,兩岸一家親,都是中國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兩岸同胞都是中華文化的傳人。海峽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兄弟親情,擋不住兩岸同胞對家人團聚的熱切期望。兩岸群眾要交流、要合作是曆史潮流,無論兩岸關系怎樣風雲變幻,都阻擋不了兩岸關系前行的步伐。

新春家書裡的青春關聯

“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吸引來了越來越多的網友,身在大陸的兩岸青年紛紛加入到這場“雲端大拜年”的喜慶氛圍中。而他們通過視訊寫給島内家人的“新春家書”,也令人頗為感動。

“小時候總是媽媽給我們紅包,她總會在上面寫下給我們每一個孩子的祝福。今年我長大了,換我包給媽媽紅包……”大年初一,在清華大學法學院讀研究所學生的台灣學子蘇雍竣,用閩南語給家人拍了一段“新春家書”; 為了擔任冬奧志願者,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大三學生、來自台灣新竹的李若筠留在北京過年,她向遠在寶島台灣的家人們送去視訊家書,祝福父母和妹妹們新年快樂、虎年吉祥;21年以來第一次沒有在家過年、在清華大學讀大四的台灣學子周恩賢,通過視訊,用一段帶着幾分沙啞的聲音向父母送新春祝福,并表示想念媽媽炖的雞湯……這些情真意切的“新春家書”被大量網友們點贊留言。

為何家書這種傳統的傳情方式,仍然能在網際網路時代受到年輕人的熱烈歡迎?中國青年報在評論中表示,鴻雁傳書,家書抵萬金,為什麼遊子眼裡常含淚水,因為對家愛得深沉,家書才能把這深沉的愛寫得透徹,也才能抵達親人的内心。

新媒體讓交流變得無比便捷,不必如從前車馬那樣慢,電子媒介能讓心意瞬間到達,天涯若比鄰,中國人還是喜歡把這種問候親切地稱為家書。深深的情意,還是需要長長的話,才能道盡。中國的方塊字,中國人傳統的傳情方式,厚重的文化儀式感,才能把我們與傳統文化相連、融入骨子裡的親情深描出來。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中國青年報指出,這就是家書在今天這個新媒介發達的時代仍很流行的原因,我們中國人多很内斂,特别是在情感表達上,心中所想遠多于口中所說。我們給父母打電話時,有時雖然内心思念奔湧,但口頭往往很笨拙,常常沉默良久。很多在電話中當面說不出口的情話,卻能在文字和視訊中盡情抒發。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現在工作很忙吧,身體好嗎?明年春節我一定回家,好了先寫到這吧。一部家書史,就是一部中國人傾訴思親思鄉思歸情感的心靈史,家書行行無别語,隻道早還鄉。

但這個春節,這些身在大陸的台灣青年,雖然不能與家人團聚,卻不會有孤獨、不适。在家書視訊裡,蘇雍竣吃起了台灣香腸,他說,這就是“家鄉的味道”。他還說,家人不會為他擔心,因為他們也知道“我在大陸生活得确實很好”。

觀察|“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背後:年連結兩岸,愛跨越山海

1月28日,台灣女生蔡雲詠在新春家書中曬出紅毛衣。視訊截圖

留在北京過年的台灣女生蔡雲詠就在給家人的視訊家書裡開心地曬出自己準備好的紅毛衣。她難掩對這個特别春節的期待,“我跟我的室友一塊,拿了春聯,拿了福字,一會兒貼到門口”。

澎湃新聞在評論中稱,相似的美食習慣、相同的節日習俗、熟悉的生活環境,都讓這些在大陸求學、工作的台灣年輕人絲毫感受不到隔閡和陌生。未改的鄉音、紅色的毛衣、喜慶的春聯……經由它們,我們再次感受到“家”的力量,見證所有中國人的“精神原點”。

我們來自哪裡,我們的根在哪裡,解答了這些問題,每一位年輕人的漫漫人生路才能走得更穩當、更堅實。台灣學子的視訊家書之是以讓廣大網友感到格外親切,就因為我們血脈中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有着相通的曆史記憶。

誠如人民日報在評論中提到的,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在實作自身夢想的同時,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兩岸關系的未來和希望。年輕朋友互相拜年、互訴衷腸,共同感悟中華民族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獨特魅力,共同領略偉大祖國的滄桑巨變,共同憧憬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繪就了一幅幅動人的青春畫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