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年夜飯的小黃同學說起
甯波一國小六年級男生火了,除夕那天他燒了一桌大菜,引發熱議。這個男孩叫黃宇騰,今年13歲,甯波市象山縣石浦鎮新港國小六年級學生。
桌上28個菜,其中20道竟是他一個人燒的,油焖筍、糖醋黃魚、紅燒柴魚、清蒸玉秃魚、大蒜炒羊肉、紅燒八爪魚、鹽水辣螺、三鮮湯…滿屏都是令人饞涎欲滴的南方菜。
13歲,還是男孩,就能做出一桌像模像樣的大餐來,别人家的孩子咋這麼強呢?許多當娘的都會像我一樣發出靈魂質問。
想當初12歲的我也初掌家中廚房大權,但那時候的飯食很簡單,早晨熬茶就馍馍,中午炒洋芋,晚上做面片,最考驗廚藝的也就是拉面揉的筋不筋道,面條拉起來能不能抻得開?
春節的家宴也沒有十道大菜,像這樣子憑一己之力做一桌年夜飯,還是有幾道魚的硬菜,我想都沒想過。
如今的孩子可真是厲害,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不僅動腦能力強,動手能力更強,隻要給他發揮的空間,很快就能進新東方當個老師了。
再看看大多數被寵壞的獨生子女,20多歲了還鮮少下廚房。每當老母親痛心疾首地感慨:“以後離了家,不會做飯,可怎麼辦?”時都能言之鑿鑿的來一句:“我點的一手好外賣”來搪塞。
偶爾興之所至搗鼓半天來一杯黑暗料理,做什麼奶茶,冰粉之類倒很有興趣,但這些能當飯吃嗎?
咱不求20道大菜了,四菜一湯總行吧?再不及煮個面條下個餃子總可以吧?啥時候咱也能過個飯來張口的好日子啊?大機率會收到個白眼,一句:“你等着吧!”怼得你無話可說。
人家這孩子怎麼培養的?母親開個便當店,看來是有家學淵源的,或者人家孩子自小對這方面感興趣,是個喜歡付諸于行動的小吃貨,又或者父母都忙,孩子自力更生,從小進廚房習慣了。
說起吃來,有些人就對吃挺講究,喜歡吃,也喜歡鑽研吃,熱衷于在廚房的小天地展現自己的天賦和才華。每每嘗試新鮮美食,必得呼朋喚友試吃,以别人的大加贊賞和饕餮CD光牒為榮耀。
有些人喜歡吃,卻從不願委身于廚房,面對家人辛苦做出的食物,挑三揀四,意見多多,這種人實在不識時務,毫不費事舉筷就吃的你不贊美做菜之人的高超廚藝和辛苦勞作也就罷了,三緘其口埋頭吃光是最起碼的美德吧。
廚房之地,煙氣熏膚,油污濁衣,少有人愛進廚房,做飯之人苦心孤詣平衡全家人的喜好安排好菜單,辛辛苦苦外出采購,回來擇之洗之,切之煮之,忙個腳不沾地,煙熏火燎累了半天,還得聽你點評受你埋汰,豈不火冒三丈?
是以我覺得一家之中,常下廚房者最為偉大,沒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便不能日複一日操勞一日三餐,會做菜,願意做菜是特别值得贊美的付出和美德。
在如今習慣了快餐和外賣的年輕人當中,13歲的小黃同學實在是鶴立雞群,值得大書特書,廣而告知。
廚藝是需要傳承的,當有一天,作為母親的你做不出值得回味的拿手菜時,當媽媽的味道和外賣快餐的味道混為一談時,還有多少有關家的味道讓我們記憶猶新回味悠長?
圖檔
廚房是一個家庭中最有煙火氣的地方,必須有忙忙碌碌的身影輾轉其中,家才有溫暖的感覺。明亮的燈光,充滿煙火氣的廚房和系着圍裙的父母永遠是最溫馨的回憶,沒有了這些,總會讓人多了些遺憾。
如今,許多小家庭雖然有着寬敞明亮的廚房,但是鍋碗瓢盆都是锃亮的,一塵不染的廚房很少真正發揮作用,隻能當個擺設。
讓人們回歸廚房,讓充滿油煙味兒的廚房再度熱鬧起來,是不是應該從娃娃抓起?
少吃些外賣,少買些速食,用心做一餐飯,煲一鍋湯,讓烹煮食物的香味兒充斥家裡,讓孩子懂得家的溫暖和團聚的重要性。
或許過年的儀式感要從動手參與年夜飯做起,為學校要求孩子動手做一道年夜菜的活動點贊,坐享其成遠遠沒有親自參與印象深刻。
疫情期間,許多出門在外的年輕人獨自隔離在屋中,隻能以泡面度日,即便有政府發放的蔬菜,卻不知如何把它變成美食,可憐又尴尬。
希望有更多像小黃同學一樣,願意進廚房做美食的年輕人,任何時候,學會給自己做飯的本事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享受生活的基礎,絕對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