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随筆:“敬畏”可止行

随筆:“敬畏”可止行

2月3日,壬寅正月初三。

秀容書院博物館人不像想象中的多,想來正是因為傳統習俗使然。

在傳統文化中是有許多禁忌的。禁忌并非迷信,更大的程度是人對自然與生命的一種敬畏!

當人類的智慧被無限激發後,敬畏的存在其實是能夠使人類生命得以自愛,得以自重,得以永續不斷的潛在力量。這種力量在我們的傳統的文化中本來一直保留很多,傳承不斷的,尤其是在節日期間。

小的時候,總記得春節這一段時間,家裡大人就會說一些某天不能做什麼,某天不能做什麼,至于為什麼不能從來不講。估計,大人也是這樣從小聽來的,未必真明白其中的道理,隻是這種敬畏卻一直就這樣傳承。

比如,正月初三不能動刀剪。原來不明白為什麼,現在很容易能查到相應的解釋。比較貼切的是說如果初三動了刀剪,容易遭人說閑話,或者背後有人說自己不好,而且因為口舌是非的原因,還可能影響一年的仕途财運。

正月初三還有一個禁忌,就是這天不能打老鼠。相傳這一天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是以不僅不能打老鼠,還要在角落裡撒上一些糧食,以便讓老鼠們食用,因為在老鼠結婚這天,能夠吃好,以後的日子裡就不會糟蹋家裡的糧食。

當然,在遵守這些禁忌的時候,多數人也并不真的去追究究竟,隻是圖一個心安。但,“心安”恰恰就是一種敬畏。

實際上,傳承數千年的許多民間“禁忌”是一種“世俗”文化,也是百姓生活中的一種心理力量。

随筆:“敬畏”可止行

傳統習俗裡,正月初三是要祭祖的。是以,今天一直到近中午的時候,人還比較少。下午的時候,遊客才又多起來。

在“九原文脈”展廳,聽到了一對父女的對話,很有感觸。那個女孩兒應該是國小低年級學生。在看展櫃中的典籍時,對其父親說“爸爸,你看這是《山海經》,我看過。”她父親卻說“你還看過這個?”女兒說“是啊,神話故事裡有。”聽了女兒的話,做父親的低下頭認真看展櫃中的展品後确認女兒說的是對的。後來,每到一件展品前,女孩兒都會将展品前放置的說明内容念一遍。碰到不認識的字就會問一下父親。和他們在一起的還有兩個老人,不知道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還是外婆外公。兩位老人看孩子念展品說明内容也很高興,誇獎孩子才學一年就認識不少字,原來孩子是國小一年級的學生。

很難說這次博物館之行能給孩子留下多少影響,也許等到她長大成人的時候這件事已經淡忘。但是,至少會在她的潛意識裡留下不可消逝的印迹。

就像那麼多前來博物館的人,有的人非常感興趣,在展品前很認真的欣賞。有的人不以為然,很快就走人。但是,相信,凡是認真看過這裡展品的人都會留下印象。也隻有一個人讓自己内心豐富起來,尤其是讓文化紮根,才能對自然和生命有更多的敬畏,更多的熱愛。

秀容書院博物館願意用曆史和文化做橋梁,讓每個人内心都有所收獲。(梁生智/圖文)

随筆:“敬畏”可止行

忻州古城:好一幅家山歸夢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