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春》在魯南老家,人們習慣的把立春叫打春。關于打春的來曆有很多說法,代代相傳,其中一個我印象很深。打春之日,在空曠待耕

作者:了言凡語

《打春》

在魯南老家,人們習慣的把立春叫打春。

關于打春的來曆有很多說法,代代相傳,其中一個我印象很深。

打春之日,在空曠待耕的土地上,提前埋上一根打通關節的竹筒,入土部分深度适宜,竹筒飾以紅色綢布,上端的竹筒口,則靜置一枝羽毛。竹筒的不遠處有一犄角系着紅布的耕牛,套好耕犁,執牛的鞭子系着紅繩。

鄉鄰以竹筒和耕牛為中心,圍成一個大大的圓圈,屏心靜氣,焦急地等待着一個天地正氣的交合時機。

羽毛似乎有了抖動,人群也有些騷動,繼而羽毛像被一絲氣湧動着,不久,一個神奇的景象出現了,羽毛漸漸離開竹筒口冉冉升起……

人群激昂,頓時,外圍早己準備好的鞭炮燃放起來,聲音驚天動地。犁手揚起紅絲鞭一聲長喝,耕牛奮蹄向前,鐵犁翻出的新土散發出清香的氣息一一打春了!

這是老幾代人經曆的場景了,我隻是聽說而己。關于打春的記憶,恐怕隻有母親縫制的布娃娃之類的物品了。

小時候,在立春那天的早上,被母親叫醒,穿好衣服,母親從枕邊拿出一個漂亮的布娃娃,挂在我胸前。那布娃娃用彩色的碎布縫制而成,内部填充了棉花,小胳膊小腿有模有樣。睫毛鼻子嘴巴用黑線細細縫制,眼晴先用錫紙剪好貼到位,再用彩線繡好眼筋,留白的地方閃着亮光,像一個活靈活現的娃娃在對視着我。

我迫不及待地跑上街,向過往的街坊鄰居顯示着。孩子們很快湊在一起,各自展示着自己的布娃娃,稚嫩的臉上都充滿一種自豪和滿足。

迎春娃娃送春雞。過了立春的時間點,還要送春,傍晚,母親又拿出用布縫好的雞,縫在棉襖的胳膊袖上。

那雞大多是一公一母,也是用碎布做成,同樣内裡填充了棉花,個個飽滿。公雞大紅,尾巴用幾色彩布剪成條絲,迎風飄動,母雞多用碎花布縫制,尾巴上翹。串幾粒豆子成一串,垂在雞嘴下面,雞的眼晴卻是用辣椒種子做成,用黑線挽個小結串在雞頭合适的部位上,活靈活現。記得有一年不小心,用袖子擦臉,結果辣了眼晴,至今記憶猶新。

那幾天,很是快樂,那快樂都來自于那布娃娃和布雞,甚至以後的不少日子都不願取下來。

天氣漸漸溫暖,一切似乎在一夜間變得不同。村前的小河開凍了,草根發芽了,燕子回家了,柳枝變綠了……

折下一截柳枝,轉動,讓其皮骨分離,完整地抽下外皮,捏扁一端,試着吹幾聲,于是,一隻柳笛做好了,“嗚嗚”的笛聲很有魔性,引來了翩翩起舞的蝴蝶。

那蝴蝶上下翻飛,忽左忽右,時快時慢,白色的,黃色的,粉的,飛進翻着油光的麥田,有時抖着翅膀沾在麥蒿的嫩葉尖上。

孩子們脫了棉衣,跑進麥田,追逐着誘惑:蝴蝶落落,打火燒鍋……

臨近生産隊下工時,大人們喊着自家的孩子。孩子們急忙又穿上脫掉的棉祆,像一隻隻羔羊奔向自己的大人,有的還不忘拾撿一把幹草,到家塞進雞窩,驚得窩内的一隻母雞飛出來,“噶哒,噶哒”一陣鳴叫,那叫聲又傳染着左鄰右舍的雞,越傳越遠,鳴叫聲卻越來越密集。

春天,真的來了!

(網圖,侵删)

《打春》在魯南老家,人們習慣的把立春叫打春。關于打春的來曆有很多說法,代代相傳,其中一個我印象很深。打春之日,在空曠待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