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
20
22
節
New Year's Eve
春節是我們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各種賀歲活動
春節習俗也是豐富多彩
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今天和小曜一起看看
全國各地那些年味濃濃的傳統習俗吧
湖北春節習俗
龍燈會
龍燈會是孝感元宵節的重頭戲,從初八起人們開始紮龍、獅子、彩船、竹馬、高跷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遊同樂,唱各種彩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甯、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鬥、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鬧元宵
元宵夜時,孝感有些地方流傳着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因為傳說七仙女被不願回天庭,在人間化作飛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詢問年成好壞、吉兇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
除舊迎新大掃除
新年伊始,湖北人民講究“除舊歲,迎新年”,在大年三十之前一定會把家裡打掃的幹幹淨淨的,給新的一年一個好寓意,也是為了親朋好友拜年更好得展示家裡的環境。
年三十洗澡
除了家裡要收拾幹淨,個人也得在新年到來之前,好好洗幹淨,洗去舊年的黴運和不順利,以嶄新的姿态迎接新年。
喝雞湯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
江蘇春節習俗
南京人過年必吃的,非什錦菜莫屬了。制作友善寓意好,什錦菜裡既有荠菜、菠菜這些綠葉菜,也有胡蘿蔔絲、黃豆芽、黑木耳等進行點綴,色彩缤紛,代表着人們讨個好彩頭的心願。守歲時,要吃一種甜羹,又叫福壽湯。燒一道玄武湖的鲢魚三十晚上不動筷,寓意着年年有餘。
初一吃餃子不是南京人的傳統,而是吃“元寶蛋”(就是茶葉蛋),還要要給客人端一碗糖水,裡面放上一個“歡喜團”(把糯米粉蒸熟以後曬幹,搓成一團),寓意甜甜蜜蜜、歡歡喜喜,馄饨也要有。
西藏春節習俗
藏族人民過年,與大多數地區不同,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曆法過藏曆年。藏曆和漢族農曆相近,藏曆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内來臨的。他們的春節習俗非常具有當地特色。
準備“切瑪”,繪“八吉祥”
新年前夕,各家都要準備叫作“切瑪”的木制吉祥鬥,預祝新的一年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也要準備卡賽(油炸果)、用彩色酥油花塑的象征六畜興旺、年年富足的洛郭(羊頭),以及各種幹鮮水果、酥油、茶磚等,并在佛龛前疊放供奉。藏曆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家家戶戶打掃庭院,在竈房正中的牆上用面繪出“八吉祥”圖案。
倒髒水,盼福氣
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髒水污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髒東西跟着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跳神會,去舊迎新,驅邪降福
除夕這天,要舉行隆重、盛大的跳神會。人們穿着豔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驅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們喜歡吃的食物是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
背“吉祥水”,擺“竹素其瑪”
大年初一早晨,婦女們就先去河邊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長壽。接着家家戶戶都在醒目的紅桌上擺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瑪”。“竹素其瑪”即是元寶式的長形大彩盆(類似漢族地區的五谷鬥),在一頭裝滿麥粒,另一頭裝滿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點,并在上面插上幾束染了顔色的麥穗和青稞穗,祝望五谷豐登,人畜興旺。歡樂的人們在擺着竹素其瑪的屋子裡,圍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贈獻哈達,盡情唱歌跳舞,慶祝新春。
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
年俗是中國人抹不去的記憶
最後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
所有的希望都能如願
所有的夢想都能實作
所有的等候都能出現
所有的付出都能兌現
祝大家新年快樂!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文案:團委宣傳部
排版:李銘佳
校對:胡雙陽
責編: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