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春:萬物即将生機勃發

立春:萬物即将生機勃發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汪彤 通訊員 黃超芬

編者按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起,本報開設“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專欄,介紹每個節氣的流變遺存,感受其間所蘊含的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曆史積澱。

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的日子,也迎來2022年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了武漢大學副教授徐少舟、省農科院農業經濟技術研究所所長陳沫等,請他們聊一聊立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着溫暖、生長。在自然界,立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複蘇的迹象,此時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盡,大自然即将生機勃發。徐少舟說,是以古人重視立春,在古時有迎春之儀。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産物,它在大陸傳統農耕社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徐少舟介紹,從一些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秦漢以前,一些地方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元月朔日(正月初一),而是幹支曆二十四節氣的立春。徐少舟說,立春歲首對于傳統農耕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重大的拜神祭祖、祈歲納福、驅邪禳災、除舊布新、迎接新春等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時段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架構,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立春農諺中的勞動智慧

和節氣最為息息相關的就是農業。節氣農諺是人們在長期的農業勞動中,對不同時令農耕活動經驗的精準總結,寥寥幾字,高度概括,朗朗上口。

如“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意即立春以後,白天逐漸增長,氣溫慢慢回升,土壤由下層開始化凍,這期間仍有強寒潮侵襲。農業生産仍要預防低溫和雨雪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做好防凍保苗和牲畜防寒保暖工作。

如“立春晴,雨水均;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意即在立春這一天如果天氣晴朗,代表一年将會風調雨順。反之,當天下雨,之後雨水會較多,一直持續到清明前後。“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意即,如果立春當天打雷,那持續到驚蟄節氣前的這段時間都會以陰雨天氣為主。“立春打了霜,當春會爛秧”意即如立春當天出現霜降天氣,後期就可能會有倒春寒,這樣會凍壞秧苗,對春播農作物不利。

陳沫表示,節氣農諺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同區域表現出來的結果可能不一樣,不能盲目全信,但也不能全盤否定。在提倡科學種田的今天,氣候始終是影響農業生産的重要決定因素。我們要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态度,科學借鑒節氣農諺,提前關注農業部門和氣象部門提醒,做好春耕備耕工作,讓古老智慧煥發生機。

(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