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楊來自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父親和母親,管理着50畝棉花地和30畝地,一家四口人,每年靠80畝地生活,小楊放學後,也會主動幫父母燒火做飯,洗衣服,洗鍋洗碗,周末的時候,帶着妹妹下地除草,家庭雖然艱苦,身為姐姐的小楊,也懂事,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着。

30年前的6月份,小楊還在燒火,準備用鐵鍋炒個洋芋絲、做個蕃茄炒雞蛋,熱幾個馍馍,等爸媽回來了,就可以吃飯了。這時班主任李老師,騎着自行車來到家裡:“小楊,你爸媽呢?”
小楊:“他們還在地裡幹活,還沒回來呢”
李老師:“他們啥時候回來”
小楊:“估計到天黑,大概還有個半小時”
李老師:“那行吧,我等他們一會兒,你這做的啥飯呀”
小楊:“家常飯,李老師,一會兒一起吃點吧”
李老師:“不了,你們吃你們的,我跟你爸媽說點事就走了”
沒一會,小楊的父母就回來了,李老師上前說到:“丫頭她爸,你家娃娃考上清華了,你看這學費?”
小楊爸:“我們也沒有上過學,不懂,如果孩子能考上,我們也會支援的”
李老師:“她爸,這是好事,明天你來着小楊,來趟村裡面的學校吧”
。。。。。。
就這樣,小楊進入了清華大學,認識了男朋友小張,五年後順利的畢業了,當她告訴爸媽,要回家種地的時候,父母難過地哭了,自己辛苦供你上了大學,就是希望你能夠在城市裡面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回到農村裡,繼續種地,走你爸媽走過的路,你就是不争氣,剛畢業就回家,你就不能像其他娃娃一樣,找一個好工作,留在城市裡,給爸媽長個臉。
小楊知道父母不容易,可自己也是農民的孩子,能夠為村裡做點事,不好嗎?于是她帶着自己的男朋友,在村裡種了200畝棉花,沒有錢就問親戚,朋友借,問老師同學借,困難的時候,因為澆不水,她東跑西跑,到處找人,自己的男朋友也不願意幫她,悄悄的走了,那一年,她都不知道怎麼過來的。
第二年,她總結了經驗,改變以往的種植模式,采用滴灌的方法,大面積種植,忙不過來的時候,找了一些農民工幫忙,很多農民工知道小楊的事情,也不去催她,工錢啥時候發都可以,在好心農民工的幫忙下,第二年開始有了收入,去掉成本,還有3萬塊錢。
第三年,她采用拖拉機作業,擴大種植面積,将單趟棉花,改為雙趟棉花,中間種上小茴香,因為小茴香生長周期短,又不影響棉花的生長,後來這種方法,被村裡人拿去使用。第三年有了穩定的收入,也掌握了一些技巧。
就這樣,一直堅持到2021年,小楊用實際行動,改變了村裡面的種植方式,而自己也建成了5000畝的農場,每年帶着幾十個農民工幹活,雖然她是村裡面的大齡剩女,經常有鄰居在讨論,可她并不在乎這些說法。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經常内容,對此您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