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作者:柏年說政經

2022年春節檔電影中,“抗美援朝戰争”無疑是一最大的IP,光電影就有兩部——分别是徐克的《水門橋》和張藝謀的《狙擊手》。

可以說是兩大著名導演巅峰對決、明星雲集。

随着電影的上映和火爆,人們對于抗美援朝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些先輩們的事迹無不讓人動容。

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認為,志願軍能在北韓戰場上和美軍打成平手,靠的是人海戰術;好聽點的,說志願軍靠的是“不怕死的精神”。

對于這種言論,我向來是不會客氣的

——如果光靠人多就能取勝,那印度人應該壓着美國打;如果不怕死就能打赢戰争,當年的義和團完全可以打敗八國聯軍。

如果當年志願軍有着和美軍一樣的條件和實力,那最終的結果隻能是志願軍對美軍的壓倒性勝利,就算“上帝親自戴着頭盔參戰”,美軍也隻能是輸。

相比于美軍,志願軍的優勢在哪裡?

接下來我就以《狙擊手》這部電影的背景——抗美援朝中後期志願軍發動的“冷槍冷炮運動”,來深挖志願軍的過人之處。

即使你對軍事不感興趣,建議你也要抽一點時間耐心看完。因為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對于個人的人生也有非常大的指導與借鑒意義。

一、

散兵的戰鬥力就一定不如成建制的大部隊嗎?現代軍事理論普遍認為,隻有組合成為一個整體,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一支軍隊的力量。

把軍隊化整為零無異于“自廢武功”,這是任何一個軍事指揮官都明白的道理。

古代人稱離散的軍隊為“散兵遊勇”,因為這群人沒有組織紀律、隻會搶劫群眾。而一旦碰上正規軍,戰鬥力根本為零,隻有逃跑的份!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1917年,青年毛澤東曾率領學生僞裝正規軍,擊退襲擾長沙的3000逃兵

但是,志願軍在離散狀态下開展的“冷槍冷炮運動”,卻再次給美軍上了一課,并給美軍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

這場冷槍冷炮運動,可以說是人類遊擊戰史上的巅峰。

時間回溯到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在三八線附近打響,一直持續到6月。

在這場為期近兩個月的戰役中,志願軍和美軍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戰況非常激烈。

為了阻止美軍想要繞後、進行三面夾擊的陰謀,志願軍一開始仍然選擇了穿插包圍的方式。

但接替麥克阿瑟的新“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很快摸清了志願軍“後勤差”的弱點。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李奇微

李奇微發現,志願軍攜帶的補給隻能支撐我們發動一個星期的攻勢。

為此,李奇微針對性發明了“磁性戰法”,那就是美軍憑借機械化優勢,在每次志願軍發起攻擊的時候,便直接後撤30公裡,等志願軍彈盡糧絕之後,再突然發動猛烈反撲。

這種先跑再打,憑借自身機械化優勢消耗志願軍有限資源的戰術,可以說是直擊志願軍的軟肋,甚至一度讓李奇微覺得勝利在望。

好在一場慘烈的鐵原狙擊戰,拖住了瘋狂反撲的美軍,為其他部隊在後方建立完整戰線争取了大量時間,讓志願軍得以穩住陣腳、擺脫不利局面。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被迫轉移

五次戰役後,志願軍傷亡慘重,但是美軍并沒有占到什麼便宜。随後交戰雙方在“三八線”附近,陷入了你來我往的高地争奪戰和陣地戰中。

對此,美軍憑借重武器和火力優勢,時不時地對志願軍發動猛烈的炮火襲擊(例如“上甘嶺戰役”),讓志願軍的活動範圍大大壓縮。

志願軍隻能憑借新構築起的全長250多公裡的防禦工事,與美軍進行僵持。

二、

在雙方進入陣地僵持階段後,白天美軍依仗強大而幾乎沒有消耗限制的火力優勢,搶奪志願軍的陣地,志願軍隻有在夜晚才能進行有限的反争奪。

這一度讓美軍士兵狂妄無比、有恃無恐。

有的美軍仗着白天志願軍不敢來攻,明目張膽地在陣地上進行娛樂活動,摔跤、打牌,就像在自家後花園一般。

一些美軍士兵甚至還沖着志願軍撒尿、進行各種言語上的挑釁。

美軍的行為讓志願軍戰士非常氣憤,為了打擊他們的嚣張氣焰,部分志願軍戰士開始嘗試對美軍進行狙擊。

但是這種狙擊很容易被美軍發現,暴露自己的位置。

要知道,美軍通訊裝備十分發達,上到師團、下到連排,通訊方式全部為電台通訊。而志願軍一方,營以下通訊隻能靠原始的軍号與哨子。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北韓戰争中美軍每個排都裝備電台

發現志願軍位置後,美軍2分鐘内就能呼叫重炮和空軍支援。在美軍密集的炮火猛攻下,參與狙擊的志願軍反倒更容易出現傷亡。

在白天,美軍氣焰如此嚣張、打又打不得,這種戰場狀态讓志願軍士氣低落。

在此情況下,冷槍冷炮運動誕生了。

所謂冷槍冷炮運動,說白了就是将部隊化整為零,對美軍陣地放冷槍,打一槍就換一個地方,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同時讓敵人無處反擊。

一處兩處放冷槍、打冷炮,美軍或許還能用他們的大炮、重機槍進行密集地狂轟濫炸。

可是當200多公裡的戰線上,同時出現成千上萬的冷槍冷炮呢?美軍火炮再多、也隻能疲于應付…..

冷槍冷炮運動的第一階段是“冷槍”。據相關記載,率先開展冷槍運動的,是駐“三八線”中段、金化地區的志願軍第26軍230團。

該團以“打活靶”的競賽方式,讓特等射手用輕武器對美軍進行襲擊。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槍神”張桃芳使用的莫辛甘納步槍

隻不過這種戰鬥模式隻是在一些個别部隊中才有,并沒有擴散開來,更沒有推廣到全軍,是以展現不出這種戰争方式的巨大優勢。

直到1952年5月,志願軍高層開始注意到這種作戰方法的重要意義,并号召在全軍推廣“冷槍運動”。

此後,就連一些後勤人員,像炊事員等,在冷槍運動的影響下,也都拿起了步槍,想要過過瘾。

例如68軍204師610團一個名叫龐子龍的士兵,冷槍運動開始前,他是專門給前線送飯的炊事員。後來參加冷槍運動後,竟然練成了王牌狙擊手,三個月時間裡竟然打死了54個敵人!

三、

志願軍的冷槍究竟是怎麼打的呢?

一般情況下,志願軍3人一個“冷槍”小組,包括一名組長和2名組員。

一人負責狙擊;

一人負責觀察,尋找敵軍中落單的士兵,并輔助狙擊手确定位置;

剩下一個人則是掩護手,主要負責幹擾敵軍槍手的還擊,以及掩護撤退等。

随着冷槍運動的發展,志願軍逐漸摸索出了一些狙擊套路。

例如,為了避開美軍火力封鎖和報複性反擊,每一次狙擊行動前,狙擊小組都是在前一天夜間就潛入美軍陣地,白天進行遊擊狙擊,然後在第二天夜間傳回。

再如,狙擊挑水的敵人時,要等到他剛灌滿第二桶水時再開槍,因為那是敵人動作最慢的時候。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志願軍戰士們互相傳授經驗

到後來,有些經驗甚至成為了全軍性的作戰标準。

例如狙擊手一旦鎖定目标,就必須在5秒内完成開火,然後立即轉移撤退,一個地方最多隻能打一槍。與此同時,還要盡可能做到用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為了防止弄虛作假、謊報誤報,確定冷槍運動的積極性和一定的回報機制,志願軍總部規定,狙擊小組中必須有一人負責統計。

擊中敵人後,15分鐘爬不起來才算死;能被人架着走,算是受傷;如果敵人中彈後還能跑,那便不算戰果。

冷槍運動,把志願軍高組織度、高紀律性、高學習性的核心優勢展現得淋漓盡緻。

運動剛開始不久,志願軍就取得了極佳戰果。那些還在陣地上打牌、摔跤的美軍士兵,一夜之間就成為了志願軍的活靶子。

有時候美軍士兵隻是想露個頭,看看外面情況,結果眼睛還沒探出來,便被一槍爆了頭;

實在憋不住了想上個廁所,也能被志願軍的子彈一擊斃命;

好不容易等到天黑,出去透個氣,也會被守株待兔的志願軍擊殺……

在這種神出鬼沒的氣氛下,不少美軍聞風喪膽、草木皆兵,一度被打得神經衰弱。

風吹得稍微疾了點,就以為是子彈呼嘯而來了,吓得縮成一團,車輛夜間行駛不敢開燈;

冷槍運動開始前,不可一世的美軍依仗強大火力,甚至敢站起來對着志願軍陣地撒尿。

冷槍運動開始後,一向嬌嫩的、不願挖戰壕的美軍士兵,也不得不揮舞洋鎬,構築用來龜縮保命的工事。

指揮官範弗利特将軍,甚至一度懷疑自己回到了一戰的戰壕戰。

在戰壕裡的美軍,連上廁所都不敢出來,憋不住了就用罐頭将就一下,然後再将穢物扔出去,搞得美軍陣地經常臭氣熏天。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聯合國軍”的戰壕

可是即便躲在戰壕裡,志願軍也不想放過他們。

為了把掩體裡的美軍逼出來,炮兵也加入到了狙擊作戰中,這便是第二階段的“冷炮運動”。

通常強調密集火力、叢集作戰的炮兵,居然也能“狙擊”?戰争史上可能沒有像志願軍這般離奇的戰法了。

和打冷槍一樣,志願軍用靈活性好、隐蔽性高的迫擊炮,打一炮換一個地方。即便不得手也絕不戀戰,而是迅速轉移撤離,然後尋找下一個進攻的機會。

對于冷炮運動,志願軍總部提出了比冷槍運動還要嚴格的“兩百方針”,即“争取用一百發炮彈消滅一百個敵人”。

為了确認美軍火炮所在位置、迷惑敵人,冷炮小組經常構築一些假的工事,在假工事裡放上稻草人和一些柴草,并埋好手榴彈,做好準備後便将這些手榴彈引爆,制造志願軍發炮的假象。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我軍炮手制作用以吸引火力的假人

這樣就能吸引美軍開炮攻擊,不僅讓美軍浪費炮彈,還能讓志願軍迅速确定敵人火炮位置,然後及時進行炮擊。

冷炮運動中誕生的戰術戰法還有很多。

例如15軍的冷炮射手唐章洪就總結出了“六快、四不打”的口訣。六快是“觀察報告快,架炮快,瞄準快,修正快,發射快,撤炮快”,四不打是“沒把握不打,遠不打,計算不好不打,瞄不準不打”。

在上甘嶺戰役中,唐章洪靠着手中的一門82毫米迫擊炮,殲敵420餘人,有效阻滞了美軍的進攻,被譽為“給炮彈安上眼睛的炮手”。

冷炮戰術不但消滅了大量美軍有生力量,還摧毀了數目可觀的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更精妙的是,志願軍發明出“槍炮結合”的戰術——炮兵對美軍戰壕和地堡等堅硬工事發動突然襲擊,将驚慌失措的美軍逼出,然後由狙擊小組來進行“收割”。

這種“冷炮吓,冷槍殺”的戰術,根據步兵和炮兵武器性能不同,進行明确任務分工,将冷槍冷炮的戰場協作作用發揮到了極緻。

要知道,如此精巧的戰術,志願軍一個班的戰士就能施展出來。

有記者曾對前線美軍士兵進行了采訪,結果顯示,有95%的美軍都曾遭遇過志願軍的冷槍冷炮。

整場運動下來,據不完全統計,從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的一年多時間中,志願軍冷槍冷炮運動共斃傷聯合國軍5.2萬餘人,平均每2發子彈就能斃傷一名敵軍士兵、每30發炮彈毀傷一輛坦克、每25發炮彈擊毀一輛汽車。

其效果不亞于發動了一場大規模戰役。

而冷槍冷炮運動最大的成果在于,在五次戰役後雙方拉鋸、缺少大規模戰役的情況下,我軍仍然打出了驚人的殺傷比。

這讓美軍意識到:“三八線,不能再呆下去了”。

最終徹底斷絕了美軍想繼續與志願軍在北韓戰場一争高下的念頭,并為後期談判争取到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四、

現在來回答文章開頭提到的,為什麼說志願軍在冷槍冷炮運動中,打出了遊擊戰的巅峰呢?

什麼是巅峰,巅峰就是不可複制,除了志願軍,沒人能做到。

從最基本的戰場控制來說。

為什麼裝備奇差的志願軍能狙擊美軍,而裝備精良,武器水準先進了整整一個時代的美軍,卻不能用同樣的冷槍冷炮來還擊志願軍呢?

是美軍沒有腦子嗎?還是想不到?還是沒勇氣?

都不是,美軍也想以牙還牙,可是兩軍戰線的中間地帶,全部在志願軍的牢牢控制之下。

所謂兩軍之間的戰線,并不是字面上那樣,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寬則一千米、窄則幾百米的狹長地帶。

誰控制了這片區域,誰就能搞冷槍冷炮襲擊。

那這條戰線為什麼一定是被志願軍控制,而不是被不可一世的美軍控制呢?

答案很簡單,美軍的戰鬥力都是建立在一整套組織體系的基礎上,天上得有戰鬥機空中支援,地上得有炮火支援,還要吃得好、穿得暖。

沒有這些條件,美軍是打死不會進攻的。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美軍用剩下的炮彈殼

冷槍冷炮運動開始後,上千個志願軍狙擊小組活動在戰線上,美軍的空軍火炮已經疲于應付,更别說支援美軍主動進攻了。

隻有志願軍,2、3個人就能穿梭于兩軍陣地,沒有空軍、沒有炮火,卻依然敢冒生命危險進行偷襲;

志願軍冷槍冷炮運動的難度之高,讓其他任何想要模仿這種遊擊戰方式的部隊,都隻能是望洋興歎、白日做夢。

因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種遊擊作戰方式,看上去不起眼,但細細分析挖掘,就會發現其中的難度。

首先,什麼是遊擊戰?毛主席在戰争中總結出“十六字要訣”,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過去的遊擊戰,即便規模再小,也仍然保持着連、排左右的編制,因為如果遊擊力量太小,一方面很難取得重大戰果,另一方面也非常不穩定、難以指揮。

一兩個小組,或許上級能進行專門指導,成千上萬個小組呢?怎麼指導?小組出去執行任務,該聽誰的?怎麼配合?

沒有支援、沒有補給,沒有接應,什麼時候打,怎麼打、怎麼撤退,全靠自己。

而這樣的運動小組在擴充成成千上萬個小組時,竟然一點沒有亂,而且還以極小的傷亡代價,取得了志願軍總部想要的目标戰果。

怎能說這不是遊擊戰的巅峰呢?

五、

歸根結底,志願軍為什麼能打赢抗美援朝戰争?

從“冷槍冷炮運動”中我們就能看出來,這源于志願軍高度的自我驅動和學習能力。

為了能高效而準确地狙殺敵軍,很多志願軍戰士經常要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氣下,長時間潛伏于冰天雪地的溝壕、坑道中。

臉部、耳朵被凍爛,手指也凍得僵硬、無法彎曲。參加冷炮運動的一些炮兵在伏擊敵軍時,手部皮膚經常被凍得和炮彈粘在一起。

除了嚴寒外,志願軍還得忍受饑餓煎熬,戰士們有時兩天都沒有水喝,一天沒有飯吃。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為了尋找最佳狙擊時機,志願軍狙擊手經常要埋伏一整夜

但就算作戰環境惡劣成這樣,志願軍戰士們也要想盡辦法擊斃敵人,并且還能在每場戰鬥後總結出數條經驗。

同樣的條件,如果換做美軍或其他任何軍隊,在脫離大部隊建制後,是很難保持戰鬥積極性和學習自主性的,能不逃跑就不錯了。

做一個不恰當比方。

這就跟上學時候一樣,在班裡有老師監督,大家一塊學習,你很難放縱自己,裝也要裝着學點。

可一旦放學回家剩一個人,也沒家長看着,就很難學得進去了。

志願軍的冷槍冷炮運動之難,就好比偏遠山區的一個放羊娃,和一線城市的一個頂尖班級學生,來争奪考上清華的名額。

山區班主任定了一個目标——班裡的每個學生都要考上清華。說完目标,班就解散了,學生各自回家。

至于怎麼學、學什麼,班主任不會告訴你、也沒法告訴你,更沒法管你。

不但沒人告訴你怎麼學習,那些放羊娃連飯都吃不飽、書本都不全。

而志願軍的表現就相當于,放羊娃回了家後,不貪玩,也沒有别的雜念,一心就是想着怎麼考上清華。

房子是破的、風吹日曬,雨淋雪凍,沒關系;

吃了上頓沒下頓,一不小心就凍死、餓死,也沒關系;

沒有任何依靠,四處尋求幫助擷取知識,吃别人的閉門羹也好,受白眼嘲諷也好,也沒關系。

而對面的美軍,則像是一個坐在現代化的教室裡,有各種名師輔導,各種資料一應俱全的學生。

我們都知道,一個北京四中的學生考上清華的機率,是一個山區放羊娃的成千上萬倍。

然而志願軍裡的“放羊娃”,最後居然考上了——這或許就是對冷槍冷炮運動,最淺顯、最鮮明的了解。

為什麼志願軍能赢下北韓戰争?這是一個放羊娃考上清華的勵志故事

戰士們在坑道中學習

志願軍的冷槍冷炮運動,對于我們個人的人生有着極大的指導意義。

當沒有人監督、沒有人督促,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你是否還能保持高度自覺、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呢?

推而廣之,當隻給你一個目标,沒有方向,沒有道路,沒有指引,沒有條件,環境還異常艱苦時,能否自己曆經困苦、找到通往目标的道路,甚至取得更大的成果呢呢?

這是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問題。

當面對這樣的困惑和選擇時,我們不妨想一想志願軍的那些“槍神”“炮神”們。

想一想,他們在那樣的一種環境下,是怎麼憑借自我驅動和自主學習,打出遊擊戰巅峰的。

這或許就是今天,我們學習“抗美援朝精神”的意義所在。

~全文完~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文章寫得不錯,歡迎關注我,轉發、收藏并随手點個贊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