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三陽的那些老傳統

小時候在三陽老家過年,剛進臘月,早早的就感受到了過年的氛圍。空氣裡彌漫着燒堆的煙火味,竈台裡飄出誘人的美食香,火紅的對聯透出濃濃的喜慶氣,混合着冬天空氣中清冽的寒氣。等到除夕零點鞭炮一響,熱熱鬧鬧的新年就拉開了序幕。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過年,吃喝是首要的。老婆婆和媳婦們早在冬臘月就準備年貨,吃的,喝的,應有盡有。男人們則忙着田裡、地裡的活計,伺候好牲口,再給菜園子的菜澆上糞,讓菜蔬好過冬。臨近年關,再把家裡裡外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将枯草敗葉混着樹棍、土渣堆在禾場邊上點燃。隻見家家戶戶門前一縷青煙袅袅升起,不間斷燒上三天三夜。爸爸告訴我們,這叫“除舊迎新”——燒掉舊年的黴氣黴運,會迎來新年好财好運。

我們這些放了寒假的娃兒們,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喜鵲一樣叽叽喳喳,成群結隊,一陣風似的從村頭跑到村尾,再從村尾跑到村頭。每跑過一個地方,都會吓得正在禾場邊樹蔭下覓食的雞群驚叫起來,猛拍着翅膀四散奔逃。到了晚上,我們又會守着竈台邊,看媽媽準備過年的美食,以免錯過剛出爐竈那最新鮮的一口。

那時候過年,每家每戶都要熬麻糖,切麻葉兒(芝麻和熬的糖做成),打豆腐,搗糍粑。那時候錢值錢,家家戶戶手裡也沒什麼錢,所有的過年貨幾乎都是在家裡手工完成。用自家田地裡、山坡上收獲的豆子、芝麻、糯米等,一樣樣用水泡,用磨碾,用紗布過濾......再蒸、煮、打、切。稍微豐足的家庭,還會殺一頭年豬,灌臘腸、熏臘肉。

就這樣,在家庭主婦們一天天的準備中,年關也一天天接近。我們這些娃兒則每天在這種美味氣息的包圍中,暈暈乎乎地盼望着除夕快點到來。因為隻有過了除夕,我們才可以敞開肚子吃個夠,而不會受到大人的呵斥。

因為都是手工制品,是以對于材料的混合比例,火候的把握以及刀工,都特别講究。誰家主婦手巧不巧,隻要看看她們家的年貨出品怎麼樣,味道怎麼樣,就高下立分了。

還記得小時候的一種年畫,類似連環畫一樣。大大的兩張畫,分成一小格一小格,總共十二格,圖文并茂,講述一個個經典故事。如《紅樓夢》、《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八仙過海》、《楊貴妃》、《香香公主》等等等等,是我最愛看的,每到一家,都迫不及待地先看門上貼的年畫故事,食物反倒成了其次。但不知什麼時候,這種貼年畫風俗在老家已經不流行了,現在都是小小一張四方紅紙,寫着“福”、“春”、“恭喜發财”、“招财進寶”等,簡單得很。

以前,家鄉的婦女們在閑暇時節,會織毛衣,繡花,納鞋底,做鞋墊。其中做鞋子是難度最高的手工活。先要把舊衣服拆成片,洗幹淨,曬幹,然後用小麥粉打成的糊将布一片片平整地糊在門闆上,糊上好幾層,然後曬個三五天,直到幹透。再比着大人,小孩的鞋樣兒,剪成一塊一塊,千針萬線納起來。這樣的鞋子穿着透氣,舒服,不臭腳。那些快出嫁的姑娘們會繡鴛鴦枕頭,新婚時拿出來鋪在大紅的床上,喻示百年好合,白頭偕老。 (劉紅玫)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坪壩的年

作者:孫莉霞

人到中年,越來越不知道年是什麼味,或者說是有百般況味,湧上心頭,卻說不出來。不由得回想起坪壩傳統的年味。

年貨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關于年貨,《坪壩史話》是這樣介紹的:

每年農曆冬至,人們就開始辦年貨,腌肉、腌魚、腌雞、腌鴨蛋、灌香腸、炒米泡、炒瓜子花生。農村還要打豆腐、熬麻糖、切麻葉子、捏麻糖果。有的殺年豬、打糯米糍粑。此外,還要買黃花、木耳、筍子以及茶、煙、酒、糕點、香燭、紙、炮(竹)、做新衣服、買新帽子。有些富裕人家和商戶鋪家,很是講究,更為鋪張。

到了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就吃起年飯來了。這天晚上敬竈神都是供麻糖,說是好粘着司命菩薩的嘴,到天上不要說人間壞話,希望天神降吉祛災。

對聯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對聯上面一般都會寫些什麼呢?《坪壩史話》上有這樣的記載:

臘月三十,各家大門口都貼上紅對聯。舉例:街上商家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财源茂盛達三江。文化人家是: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農村人家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如有老人去世,就用黃紙或白紙寫:靜觀天下皆春色,惟有吾門獨素風。屋内牆壁上還貼紅簽字,商家寫“生意興隆”、“一本萬利”,農村寫“六蓄興旺”、“五谷豐登”,還有“老者安之”、“少者懷之”、“百無禁忌”、“童言無忌”。窗棂上是“太公在此”。據傳,姜子牙斬将封神,最後自己沒有位置了,就坐在窗子上,神鬼見了都要回避。水缸上寫“水星鎮宅”,豬欄雞欄上寫“槽頭順遂”、“雞鴨成群”,牛屋門上貼:“又肥又胖又會走,一公一母一大群。”

以前去外婆家,看到豬籠、雞欄上都貼上紅紙,煞有其事地寫上幾個字,覺得很可笑。現在想起來,這些牲畜動物是農民一生中最好的夥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人是平等的,是以到了過年,人和牲畜都應該是天下同樂,得到同樣的祝福。

貼上紅紙對聯,除了有祝福之意,更是一種對天地神靈的敬畏,不僅表現在對聯,還表現在衆多的儀式上。

堂屋有神櫃,用大紅紙在中間寫“天地國親師”,頂上橫披“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語)。兩邊對聯:“寶鼎呈祥香結彩,銀台報喜燭生花”。兩旁一邊是“九天司命”,另一邊是“曆代宗祖”。有的還供上“财神”、“關公”、“觀世音”。還有香爐、燭台、銅、鐵磬、梓油燈。還有很多家挂中堂、對聯。中堂有畫的“松鶴延年”、“梅樁”,有寫一個大“壽”字……下面擺的條台、方桌、供品。

從我記事起,這種過年的儀式已經越來越簡單,但不管怎麼簡單,基本的儀式還是在的,如貼對聯,晚上點燈守歲拜年,可當我到了外地,這種儀式趨近于零時,那麼年也就不成其為年了。

讓我們回顧一下當年坪壩隆重的過年習俗。

除夕夜,門前挂對大燈籠,内燃蠟燭;屋内點紅燭,燒長香,屋外屋内,燈火通明,香煙缭繞,一片歡樂、肅穆景象。神櫃上一般擺有供品,有雪棗、麻絲餅之類。窮戶沒這麼講究,也要盡可能點綴一下,以表敬神之意。小朋友們也穿上新衣、帽,打着小燈籠,燃放鞭炮,歡天喜地。傳說三十夜是“諸神下界”,人們要沐浴更衣,一夜上五遍香,每遍插三柱香,作揖叩頭,高磬放鞭,到第二遍香後,就用錢紙交叉封門,人不外出,全家人守歲,圍着火盆喝茶、磕瓜子、吃糖果、講吉利話。燒至第五遍香(大約淩晨4-5點),開始出天方。首先由大德觀的道士二人上街由西向東,挨家挨戶,用木棒撞門,口裡喊叫:“大德觀叩節!”屋内聽到叩門響聲,全家人齊聚到門口,小孩提燈籠,開門出方,端出一對點燃的大紅蠟燭(粗約4-5公分,高約80公分),紅燭上貼有“出方大利”四個金字。紅燭插在泥座或木架上,點燃時,燭光閃閃,光芒四射。出方還要擺供品,行跪拜禮,觀察天氣,燃放長鞭。通常一家挨着一家地放,有的遲子會放到天亮。俗語把打仗時的總攻擊,比作三十晚上出天方,響聲齊作,震天動地,熱鬧非凡。出了天方,即進到屋内,在神櫃前向老人叩頭拜年,呼出稱謂、祝福詞語。家中子女拜紫,然後親房人等你來我往,從小到大,互相呼拜。

初二日,是街上領裡拜跑年,一拜即走,挨戶拜完為止。拜年時,對老人的敬詞是:“越老越先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對生意供應商:“恭喜發财!”“一本萬利!”對農民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過年還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的除夕時發,有的除夕後發。

過年也稱年關,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叫“富人過年,窮人過關”。因為到了年關,不僅要盡力辦點生活,吃幾天飽飯,更是難躲“閻王債”。有些窮人無錢償債,就東藏西躲,等到除夕,才偷偷溜回家内,其凄慘之狀,觸目驚心!

看來楊白勞過年的故事到哪裡都有,窮人難過年,在舊社會如此,在這個時代亦如是。

賞燈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比起臘月三十,正月十五才算是過大年。俗語“三十的火,十五的燈”,記憶中正月十五的燈火更喜慶更熱鬧。小心翼翼提着一盞燈籠,燈籠是用細竹篾編的,外面糊上一層薄如蟬翼的白紙,有時候還會印上一個大大的“福”字。燈籠裡面有一個木質底座,上面插上焟燭,紅紅的燭光映着小臉,說不盡的快樂和欣喜。

提着燈籠,一邊遊街,一邊看街上各種的熱鬧。

正月十五鬧元宵,是在春節後又一娛樂高潮。當晚街上燈火輝煌,人山人海。玩龍燈開始,鑼鼓、鞭炮齊鳴,三眼铳響聲如雷,散捧火(一種易燃粉末),如焰火一般,照亮天空。由四個人擎着一個高十幾米,牌坊式、飛檐淩閣的龍門,在前面時走時停,龍燈跟着翻騰起舞。還有一些小孩舉着各式魚燈,騎着竹馬,跟在後面。有的門前還挂着走馬燈,圖像是《西遊記》的故事。龍燈玩到哪家門口,這家就要燒香、放鞭、敬茶、奉煙。有求兒子的,龍燈還要進到堂屋,主人對着龍頭,燒香叩頭。

龍燈走後,就來蚌殼精。蚌殼精内有一個小夥子抹胭脂,畫眉毛,穿着女人花衣,扮成一個體态妖娆的美女,兩手挽着蚌殼,一張一合,在内面扭動逗笑外面的漁翁(醜角),這漁翁撒網撲不着蚌殼精,反而被蚌殼精夾住了頭掙不脫。蚌殼一開,漁翁就翻個跟頭掙脫跑了。看的人哈哈大笑。

拉犟驢子。有一人扮成驢子,幾個人牽着繩子拉,這是由會“踩高跷”的小夥子們扮演的。有蹦、跳、滾、翻等難度較大的一套動作。演到精彩處也很逗人發笑。

劃彩蓮船。用竹篾紮一個船形,中有彩樓,依形貼上五彩花紙。由一個小夥子扮成美女插着花,穿着長裙,坐在樓中,兩手提起船舷,小步快速行走,外面一個船夫拿着竹竿玩着劃船的動作,後面還跟着手搖破扇的老太婆,配合一套打鑼鼓的人,大家合作,演出一幕幕鬧劇,走到廣場或大戶門前還要“跑花”(轉圈),停下來以後,唱着“過年吉祥”詞,或花鼓戲,主人就會給錢給物。

元宵節除了以上康樂活動,還有玩獅子、演“大頭和尚”(用紙做成大頭,套在人的腦殼上。演“俞老四推車”、“陳瞎子鬧店”等,都是引人取樂發笑。)元宵節戶戶請客,邀約親朋到街上觀燈。也有四鄉農民自動來看熱鬧的。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雁門口阮溝的春節

作者:郝逢清

最近讀到同鄉朋友講述家鄉過年風俗的幾篇回憶文章,引起了我對家鄉阮溝的深深懷念。

離開家鄉三十多年了,這中間雖然也回去過很多回,但是每次回去隻過幾天就走,随着時間的流逝,短暫停留的感受及所見所聞,已經跟過去大不一樣了。記憶深處的家鄉阮溝,還是小時候的印象。

阮溝是京山縣南部的一個行政村,以前是阮溝大隊,與天門縣石河鎮和佛子山鄉接壤。這裡有一條小街,位于一條小河邊,是村裡農副産品交流集散地,小河就是阮家溝。由于與湖區天門接壤,在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時代,這裡也有一些魚蝦可以買到,是以阮溝街也遠近聞名。當然,阮溝街改到阮家下塆門前重建和擴建,那是後話了。

過年,是小孩子們最盼望的,因為過年可以吃到好吃的食物,可以有一套或者一件新衣服在過年那天穿,可以徹底休息幾天,就是垂手玩幾天而不用幹什麼活兒,可以受到所有人的禮遇,不會被安排去做着做那,周圍所有的人互相之間都變得客客氣氣、彬彬有禮。當然,還可以走親訪友,在親戚朋友家受到熱情款待,如果運氣好還能夠看到一些文藝表演,或者有機會參與打鑼鼓、玩遊戲等自娛自樂活動。過年的時候,家裡是幹幹淨淨的,屋裡屋外都經過了大掃除,環境令人愉悅。門框上褪了色的舊對聯被撕下來,貼上新對聯,紅紅的,家裡每個房間的門框上都要貼上新對聯,不管字寫得如何,光紅顔色就覺得好看。屋裡牆上還要貼幾張年畫,更增添了喜興。我們過年的年貨,紅紙筆墨,都是到阮溝供銷社和阮溝街自由市場購買的,當然,更多的東西,特别是食物,是自己種植的。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記得有過兩三年我家沒有貼新春聯,不是連續的三年,這三年中間有間隔。不貼春聯那應是最困難的年份,無錢買紅紙和筆墨,也沒有心情貼春聯。困難的時候,麻糖也沒有熬,麻頁子(用炒米和麻糖混合後壓緊切成片)也沒有切;因為缺少食用油,荷葉皮子和翻餃子也沒有炸。但是大多數年份要熬麻糖,切麻葉子,炸翻餃子和荷葉皮子。雖然平時炒菜用的油極少,但是春節之前也要做一些年貨的。平時沒有肉吃,春節要吃到肉,因為養了一年的豬年底可以殺了自己留一些肉吃,或者幾家聯合分一頭豬,每家能夠分到一些豬肉和排骨等等。

說到貼春聯,我要特别多說幾句——我喜歡書法就是從寫春聯開始的,也是每年寫春聯才得到提高的。記得第一次寫春聯,是剛上一年級那年除夕,家裡的春聯本來是小姑姑在寫,我和姐妹在旁邊看,忽然她們有人問我要不要寫一幅,我就試着寫了一幅,結果大家說我學得不錯,以後就由我來寫了。其實我寫的是很生硬的楷書,用寫鉛筆字的方法寫的毛筆字,隻不過寫的比較周正罷了。以後每年我都寫春聯,内容是農曆本子上的。家裡的房子是“三屋頭”,後來因人口增加,又把廚房改為卧室,在後門外加蓋了廚房。後來人口又增加,我們又把牛屋和豬屋改為卧室,在大門外加建了牛屋和豬屋。所有這些房屋的門都要貼對聯,是以要寫十幾副春聯。再加上左鄰右舍幾家春聯也要我寫,再後來還有幾個親戚家也要我寫,每年我要寫三天春聯。最初兩年是父親幫我裁紙,後來我學會了,就都是我自己做了。當然,幾個妹妹和弟弟也幫我,和我一起貼春聯,都是用刷鍋帚子刷米湯來貼。

除夕那天中午飯是年飯,一般在十二點左右開飯,家裡沒有鐘表,都是根據陽光照到天井下的位置和經驗來判斷時間。一家人圍坐在一個大方桌邊,把一年最好吃的飯做好了,全部端到桌上擺好,一碗一碗品嘗,有滋有味,其樂融融。年飯通常至少有十二碗菜,都是蒸菜,有粉蒸肉、粉蒸排骨、粉蒸蓮藕、粉蒸芋頭、粉蒸洋芋、粉蒸魚塊、粉蒸鳝魚塊或泥鳅、粉蒸豆腐陀子、粉蒸雞塊、蒸蛋卷,甚至粉蒸蔬菜,蒸糍粑片,還有蒸粑子,這個其實就是把饅頭切成片了再蒸熱,跟其他蒸菜一樣當作一碗菜,大家每人夾一片來吃。有的年份還有粉蒸牛肉,還有豬肝湯。這些菜都久違了,想起來都覺得好吃!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吃飯之前,通常要放一挂鞭炮,叫團年炮。聽見哪家鞭炮響了,就知道這家開始吃團圓飯了,還沒有開飯的家庭就要抓緊了。吃飯的時候,晚輩要跟長輩拜年,說祝福的話,敬酒。長輩也要回敬和祝福晚輩。滿桌子的菜肴,在吃的時候也要講究一定的順序,一般先吃粉蒸肉,然後吃排骨,豆腐坨等等,最後吃魚塊,如果有整條清蒸魚或紅燒魚,那麼這條魚是最後吃的菜。

去親戚家拜年吃飯,也是上面這些蒸菜,講究這樣的規矩,魚留到最後,有時吃,有時不吃,留着讓主人招待下一批客人時再吃。因為那些年生活水準不高,物資供應不足,魚不容易買到。有時候經濟條件跟不上,買不起大魚,隻好用兩三條小魚拼成一碗,有的家庭甚至沒有魚吃。是以,客人要見機行事,不要随便動筷子吃魚,要等主人下決心吃魚才能跟着吃。

春節的康樂活動,有玩龍燈和玩獅子。村裡幾個青壯年,用竹子和木棍加上白布,紮制一條龍,在白布龍身上畫上一些道道,就是龍燈了。然後,六七個人舉起龍來,到各家各戶門前舞一舞,大家看看熱鬧,主人出門贈送舞龍隊一些食品,一般是餅子。玩獅子也是類似的遊戲。

有的時候,一個小夥子做獅子舞,要登高取物,就是在堂屋最高屋脊處放置一個紅包,裡面通常是煙酒點心,困難時期隻有點心,即“餅子”,這個活動稱作“取紅”。一個大小夥子搭人梯上去,顫顫巍巍把紅包取下來,赢得大家一陣喝彩,就成功了。

還有一個風俗,就是除夕晚上,要拿些香火和鞭炮,到祖墳去拜祭。祖墳在後山,趁天黑之前到達山上,燒香作揖放鞭炮,完事後回來,要打着手電回來,沒有手電就得摸黑走路了。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阮溝村地形主要是丘陵,西邊有幾座山——牧牛山(又叫“界子山”)、袁家山、佛子山、龍尾山、肖家山、紅旗山等,這些山隻前面兩座全部屬于本村,其他都隻有半邊屬于本村,另外半邊就屬于别的村或者天門縣了。這些山之間有個水庫——鐵轳大堰,是阮溝的水庫。我親眼看見過村民對水壩進行過兩次加高加強施工,完全靠人工挖土挑土磊壩子,人工打硪壓實壩基。有一年春節也沒有休息,早晨一個民兵吹起洪亮的集合号,大家聞聲從各個小村來到水庫工地,投入到加強水庫大壩的戰鬥中。這裡是我小時候放牛、割柴、撿柴的地方。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上山割柴和撿柴,把柴賣到佛子山下石灰窯上,一般一分錢一斤,新割的茅草半分錢一斤,幾天忙下來可以掙三到五塊錢,交學雜費。記得有幾年不許賣柴,賣了柴的被查出來,還被罰了款。

在老家免不了摸黑走夜路。從山裡到村莊,路邊原來有很多墳地,這些墳地有塌陷,出現窟窿,有老鼠在裡面竄來竄去,很可怕。記得曾在夜晚路過墳地,心裡特别緊張。在1975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之後,很多墳地都改成了農田,很多墓碑被擡到河邊當做建材建了橋。小木橋變成石橋,闆車和拖拉機都可以過橋了。

家鄉的山山水水,也在變化。小時候,阮溝的山裡有野兔、野豬、豺狼、豺狗和野雞出沒,村裡有幾個獵人,偶爾上山打獵。記得小時候在我們村子後面見到過野豬奔跑,在山上放牛時也見到野雞飛過草叢樹間。後來有一陣子遭遇亂砍亂伐,樹林消失了,野豬沒有了。有一年春節回家過年之後,我妹夫開車帶我走近路,從阮溝到京山縣城,居然穿過了我記憶中的原始森林——國中時代搞勤工儉學割柴的終南山,這裡有了盤山公路,幾乎跨過了山頂,然後經過縣城附近的惠亭山,到達縣城。再後來,縣裡開始搞生态農業建設,種植果樹林木,縣城周圍的餐館裡可以吃到野豬肉和野雞肉了,生态環境好了,野生動物又回來了。最近幾年,縣裡的觀鳥活動搞得風生水起,各種珍稀鳥類在山中栖息,國際觀鳥活動在縣城舉辦,世界各地的愛鳥人士前來參觀,引起不小的轟動。而且,我的一個好朋友是觀鳥活動的一個捐助者和倡導者,很自豪啊!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曹武:兒時的大年三十

作者:蔡時明

我的兒時,時間概念界定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那個時候家裡很窮很窮,口糧靠集體按月按人頭發,肉、糖憑票供應。口袋裡沒有錢,有錢也買不到物資,但一點也沒有覺得窮;那個時候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走的泥巴路,點的煤油燈。沒有音樂聽,沒有電視看,但半點也沒有感到苦。小的時候過年,好期盼,好興奮,好快樂,年味特别濃。那才是叫過年呢!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年三十,是過年最看重的一天,是年味最濃的一天,也是特别忙碌的一天。

一條街心鋪着青石闆路的老街,青一色的“車筒式”土磚舊瓦房中住着上百戶人家。兒時的我就生活在這。臘月三十的清晨,天剛蒙蒙亮,幾乎家家戶戶的大人們都起床了,都打開了大門。因為大年三十要幹的活實在是太多太多。

一、打洋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做衛生。在長竹竿上綁上掃帚,用一條毛巾蒙住臉,戴上一頂鬥笠,将屋頂和四周的牆壁刷過遍。黑灰掉滿一地,将地上打掃幹淨,用布将器具上的灰抹淨。因房子内是土地坪,無須動拖把,那時也沒有什麼拖把。

二、挑水。有個不成文的老規矩:初一至初三,不能從外面挑水進屋,這樣會把災難引來;初一至初三,不能把垃圾丢出門,這樣會把财送出去。我家要到兩裡之遙的楊家大堰去挑水,廚房裡有一口水缸,可盛六擔水。大年三十,必須把缸裡的水挑滿。上國中後我也挑過幾次水,每次都把我累得不行。試想想,不談壓在肩上的一百多斤重的擔子,光跑六趟的路程就有20多裡。

三、貼門神貼對子。多半是請隔壁的表哥寫,他是在區裡工作的幹部,一手毛筆字寫得好。上國中回家過年時我也曾寫過一兩回對子,沒有手聰,字總寫不好。記得還要寫許多小條條,如在牛屋和雞籠上貼上“六畜興旺”、“雞鴨成群”,在大門口貼上“開門大發”,後門口貼上“後有餘地”等等吉利話。

四、吃年飯。年年都好像是母親做的年飯,做好後先“叫飯”,請祖先們回家吃年飯。等到到大門外燃放鞭炮後再上桌吃,一般有土雞湯、大蒜煲肉、雞蛋糕、魚,還湊了幾個小菜。雖然不能和如今的标準比,但那時吃的年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那是一年之中最豐盛的大餐。那大蒜煲肉的味兒至今還留在記憶裡,現在再也沒有嘗到過那個味了。

五、打燈籠。燈籠進臘月就有賣的,紮籠人用竹竿搬着寫滿吉祥語的彩色燈籠走鄉串戶叫賣成為一道風景,增添出了過年的氣氛。我們街上的孩子多,打燈籠的當然就多啦!瘋到過十二點,真真累了才回家。洗把臉,上床睡。母親已為我清理好了要穿的衣服(有時是新衣)。明天是大年初一,我還要早起去給姨媽拜年,興許可以收到兩塊錢的壓歲錢呢!

懷着滿滿的希望,我很快進入了夢鄉……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孫橋:土改那年鬧元宵

作者:汪純仁

鬧元宵是新春佳節不可少的活動,也是春節高潮的标志。俗話說叫花子也有三天年過,從初四開始,是各種民俗藝人展示自己才藝的大好時機。他們或上街或走村串戶。每到一家,戶主便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迎接,他們說的、唱的、做的都是祝福吉祥的内容,誰家放的鞭炮多,他們表演的越帶勁,觀衆也越多。離開時,無論是紅包還是香煙、副食之類的主人都是要表示一下的。

說起看燈,那是我至今還記憶猶新的唯一的一次。那還是土改後的第一個春節,街上一些知名人士和商家商議搞一次玩花燈活動。他們請街上的花匠黃師傅(綽号黃雞公),花很長時間紮了好多彩燈,到玩燈的那一天,連一二十裡遠的鄉村都來了好多人,把孫橋街擠得水洩不通的。走在最前面的是各種彩燈,有鳳凰燈、鯉魚燈、日月掌上燈、繡球燈、仙女燈、骨牌燈、天馬燈、荷花燈。其次是表演隊,什麼彩蓮船、蚌殼精、蓮花落、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地花鼓子、獅子、龍燈,還有打鑼鼓家什的、吹喇叭的好幾個班子在後面,那個熱鬧呀,叫人耳根子發麻。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一直鬧到了官橋街上,當時陳集街上有人來想請,因為時間不允許才未去成。特别是那些彩燈,到晚上把蠟燭點燃插在裡面,真是五彩缤紛,個個栩栩如生。還有那些表演的節目中現在有的已經失傳了,如踩高跷拉犟驢子,本來有些動作在地上表演都不容易,何況腳下還要綁着50-80公分的木棍子蹦蹦跳跳翻着筋鬥呢。

孫橋的鑼鼓家什,是一朵文藝奇葩,由鑼、鼓、钹、勾鑼和棒鑼(也叫馬鑼)組成,五人演奏,司鼓手指揮,全看鼓手用鼓棒在鼓面上敲、打、停、劃來完成曲目的變化。可惜當時沒有文字記錄,随着老一輩的去世,如今已經失傳。正月間還有另外一種康樂活動,就是草台戲班子,自發搭個戲台,唱上好幾天,那些腿腳不太友善的老人和戲迷們,每天看的挖台窩子才回家,一直唱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月半,年小月半大,人們早早吃了飯,不等天黑,各家門前的燈籠亮起來,鞭炮準備好,鄉村裡,各家各戶門前早已燃起了一堆火。随着鬧元宵表演後,各家神龛前擺放的香紙蠟燭什麼的一起搬到大門前燒掉。那些天竹、柏枝燒的噼裡啪啦的響,香味和炸開的鞭炮又是一番景象和氛圍。這時,主人們會互相拱手作揖以示送走舊年迎接新年。然後,大家吃着元宵喝着美酒,一家人計劃着如何去迎接新一年的春耕生産的到來。

三陽、坪壩、雁門口、曹武、孫橋的傳統年味!

官橋:除夕守歲燈火通明,上香敲磬

作者:黃海

官橋街的臘月三十,此時鞭炮聲就此起彼伏的。我們這裡吃團圓年飯并不是在晚上而是在中午,非常講究,女人們的任務當然是準備豐盛的宴席,男主人是先貼好各門上的春聯和一些“天地陰陽、百無禁忌”類的紅帖,再做祭祖敬神的工作。神櫃上點燃兩隻紅燭,插襯着天竺,紅綠相映,那種莊嚴而又肅穆的氣氛一下子就呈現出來了。香爐中插上三支香,擺上三碟供品,即一隻雞,一塊肉,一塊豆腐,另外三杯酒,敲三下罄,接着就跪下叩三個頭。父親也讓我叩頭。然後母親和姐姐就端出豐盛的飯菜來,我和父親到大門口燃放鞭炮後關緊大門,接下來就是我早就盼望的吃年飯了。從此時起全家都要禁止說些不吉利的話,我們小孩子做錯了什麼事大人也不會罵我們了。大人們的壓歲錢也在這時給我們。在吃年飯的時候,是決不能打開大門的。

聽到門外零星的鞭炮聲,我就知道是小夥伴在等我出去了。大人早就為我們準備了很多鞭炮,小夥伴在一起放鞭,互相問家裡給了多少壓歲錢,再就是看誰家還沒吃年飯,那個夥伴還沒出來。此時的小街上家家戶戶都貼好了大紅的春聯,喜氣洋洋的,人人臉上都挂着笑容。一派節日的氣氛。

天近晚,各家的大人都要叫自己的孩子去洗澡了,這件事也是年三十必作的事,家裡已燃起了火盆,我在火盆邊洗完澡後全身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全都換上新衣新褲、新鞋新襪。然後帶上鞭炮,點燃新燈籠,又出去玩去了。幾十個小孩子看看誰的燈籠好看。這時大人們很少出來,要在家守歲,家家戶戶門前都挂起了點燃的兩個大燈籠,街上是亮堂堂的,我們這裡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這兩天是要燈火通宵的。全家圍在火爐旁,一邊吃着瓜子、金果、麻果什麼的,一邊閑聊,到有電視節目了,都喜笑顔開的看春晚。歡聲笑語,歡聚一堂。

我雖然和夥伴們相約要玩個通宵,但還是抵不過襲來的瞌睡,靠在母親的腿上入睡了,母親叫醒我和姐姐各自回房去睡覺,自己也去休息了。父親一人在火爐邊守歲,還不時的上香敲罄,直等到天快亮時到大門外出天方。出天方除了燃放鞭炮外還要燒錢紙,如果是碰巧對面家的人也在出天方,自己就要輕輕的退回來關上門等别人進去了再出來操作,這時要是碰到再熟的人也不能互相打招呼說話,即是一家人也不能說話的。此時的鞭炮聲響成一片,街前街後,村裡村外一直到天亮後還在繼續。出天方早與遲都沒關系,決不像現在不到零點就争先恐後的震耳欲聾,好像越早就越發财,生怕财神到了别家,自私之極。父親出天方後就算完成了守歲,可以回房休息了,天也就慢慢亮了。

來源:京山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