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非遺保護工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提升非遺傳播普及力度,我們将彙聚連城縣所有非遺項目,并結合非遺知識問答,帶你“雲”上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本期推出的是我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省級非遺項目連載

非遺“豸”連城

圖丨沈 榕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

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曆史淵源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圖丨羅道榕

新泉“犁春牛”活動的起源,可追溯至明初,大約有500多年的曆史。新泉張氏族譜記載,開基始祖榮興公有兄弟六人,因上祖在戰亂年間得罪皇上,兄弟遭受株連,于南宋末期分散逃難而遷至漳州、甯化、連城等地,榮興公則遷居于新泉村。當時不敢承認自己姓張,傳至第七代,時際太平,才全部恢複姓張。榮興公遷至新泉時,随身帶了尊“土地伯公”神位,每天伺奉。定居後,他以農為業,帶領家人和兒孫開荒種地。過去從事農業生産,扣是農家寶,要靠耕牛翻犁土地;還要靠老天恩賜,風調雨順、無蟲無災才能五谷豐登。時逢盛世,全族人恢複張姓,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耕牛健康,四季平安,于是就選擇了一年廿四個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組織了“遊春牛”活動。

到民國時期,城關附近和朋口、新泉一帶仍然還有犁春牛的習俗活動,不過,這時的犁春牛活動已經不是官辦的迎春儀式,而是變成了民間群衆組織的一種娛樂活動。是以人們把它改稱為“遊春牛”。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連城遊春牛的民間習俗也逐漸減少,如今隻有朋口鎮以南至新泉鎮沿連南河兩岸一些村莊才有組織遊春牛活動。

組織過程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圖丨犁春牛資料

“犁春牛”活動的組織比較簡單,隻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有一條健壯的牛;有一付鑼鼓(主要是鑼、鼓钹、銅鐘等);有一人為頭組織。是以,不少老人說,自清乾隆年間開始,“犁春牛”活動一般都是以房族為主組織的。

組織過程:由發起人(一般是房族中比較喜歡娛樂的中年人)先找同房族中的幾位中青年協商:選誰家的牛,由那些人組成鑼鼓隊,由什麼人扮裝犁田的農民,什麼人扮演牽“春牛”的“勾芒神”(當地人稱迎春者),什麼人扮裝送飯送草的農婦,什麼人扮演書生,什麼人扮演漁夫,什麼人扮裝挑柴的婦女等等。耕牛,一定要選體魄健壯的牛牯。扮迎春者要選最有表演醜角藝術的中青年人。持木梨者也要有一定的表演才能。扮演書生者則要長得英俊的少年,扮農婦者,舊時一般男扮女裝(因封建社會客家閨女不許公開參加社會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男女平等,多數選未出嫁的閨女扮裝。扮漁夫者,老中青均可。若本房能參加演出的人數較多,還可選一些扮演郎中、商人和古裝漢戲中的主要人物,比如嶽飛、關雲長、鐘馗等等。人員确定後,由發起人和參與協商者互相通知。出遊前到發起人家中或本房祖屋集中化妝。此外,還要安排5-7人準備松火把或火籠(用鐵線織成網狀,用于點松光火,可用人提着的)。

活動過程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新泉“犁春牛”習俗活動一般是在“立春”節前後三天晚上,如果是在農曆臘月底“立春”,則安排“立春”前一天晚上、“立春”當日晚上和年初一、初二晚上進行。

出遊前,安排扮演角色的要各自事先借到合适服裝,集中在指定地點進行簡單的化妝。此時,鑼鼓隊則由一個打松光火的人引路,先敲鑼打鼓到牛寮将標明出遊的耕牛“請”到化裝地點。出遊的耕牛要用3尺紅布纏在牛角上,牛角之間要紮成一朵紅花。傳說,被選出來遊的牛,一年都不會生病,是以誰家養的牛都願意選來出遊。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出遊時的隊列安排:除點松花火者按一定距離安排外,扮演者的排列依次是:鑼鼓隊;放鞭炮者(本房長者,用一紅布袋裝香燭、鞭炮);裝牽牛迎春者,其動作相似跳神;耕牛(有套上犁田時鎖鍊等);梨田的農夫(身穿棕衣,頭戴鬥笠,手扶一把木梨,把鐵鑄的犁頭、犁劈拆除,表演犁田的動作);送飯、送草的農婦(身穿客家妹子服裝,用紅布紮頭或頭戴涼笠),用一根又薄又軟的竹扁擔挑着;男女鋤田手(荷着鋤頭,比鋤田姿勢);挑谷籮者;看書的書生(身穿長衫,手拿書本);釣魚的漁夫;“挑柴”的婦女(頭戴涼笠,挑着一擔雜木柴);郎中、商人和扮裝“古事”者:郎中扮演者,身穿長衫,手提四包中草藥,外面寫“四季平安”四個字;商人扮演者,身穿長衫,手拿算盤和賬簿;扮演古事人物,按古裝戲化妝;打“十番”音樂隊或鑼鼓隊。若一房宗親隻有一付鑼鼓,則安排在隊伍後邊或隊伍前面均可。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領隊者即帶出遊隊伍先遊到開基祖祠堂點燭、焚香、燒紙、放鞭炮,表示先敬老祖宗。然後按事先商定線路周遊全村。新泉村是按村民居住區的大街小巷走大中小三圈;其他小村子一般按商定線路遊兩圈了。有的還遊到鄰近村子,互相往來。

春牛遊到農戶家門口時,主人都要放一串鞭炮或幾個高升炮以示歡迎。遊到有“土地神”的地點,領隊者要給“土地神”燒香、鳴炮。

按計劃遊完後,整支隊伍要回到出發前的集中點,還要敲鑼打鼓将耕牛送回牛寮。大家卸妝後,發起人都有請參與者吃點心。點心比較簡單,有面條和下酒的幾盤炒菜便可,但少不了要喝酒、猜拳。席間,有人商讨新年生産計劃,有的互相祝福,常常一鬧就到三更半夜。

非遺小知識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問: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享有哪些權利?

答:(1)開展知識和技藝傳授、藝術創作與生産、展示、表演、學術研究等活動;(2)依法合理利用代表性項目;(3)依規定獲得傳承人補貼,取得傳承、傳播工作或者其他活動相應的報酬;(4)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相關的其他權利。

非遺“豸”連城丨連城縣省級非遺項目連載(一)閩西客家春耕習俗——犁春牛

來源:文旅連城、連城縣文化館

網編:吳清蘭 羅麗婷 吳秋靜

稽核:黃水林 葉先鋒

監制:李永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