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火炬外觀設計師:“飛揚”背後的“一葉知秋”

新華社北京2月3日電 2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冬奧火炬外觀設計師:“飛揚”背後的“一葉知秋”》的報道。

北京冬奧火炬“飛揚”的外觀設計靈感,源于一片再平凡不過的樹葉。

樹葉天然卷曲的張力和美感,征服了出身于工業設計界的北京冬奧火炬外觀設計團隊。主設計師李劍葉擦掉了此前的所有方案,重新拿起畫筆,模仿那片毫無矯飾的樹葉的曲線,繪制出“飛揚”火炬的最終設計稿。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國哲學理念,也是以通過北京冬奧火炬“飛揚”柔美卻昂揚的身姿,向世界再次诠釋。

冬奧火炬外觀設計師:“飛揚”背後的“一葉知秋”

飛揚火炬的外觀設計靈感,來自一片落葉。(受訪者供圖)

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

北京冬奧火炬的外觀設計師李劍葉,目前的本職工作是設計AI互動類科技産品的外觀。他最擅長的設計領域主要集中在數字科技産品,和火炬相去甚遠,但仍決心接受挑戰。

長城烽火台、松竹梅歲寒三友、敦煌飛天飄帶、老北京冰糖葫蘆……這些能讓人聯想到中國或北京的形象,李劍葉都曾考慮過,甚至也将其中的部分想法做成了火炬模型,但總覺得不夠有力量。

到底什麼最能代表此刻中國在自己心目中的精氣神呢?閉上眼睛,李劍葉想到了2019年陪父母看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内容雖已記不真切,但片中不時出現的飄揚紅旗卻浮上他心頭。“紅旗被風吹着昂揚向上的那種動勢,就像正處于偉大複興階段的我們中華民族。”

“紅旗背後蘊含的意義,我認為很浪漫,能夠表達出我們國家内在的激情和力量,讓多數中國人看了之後都會有情感上的共鳴。”是以李劍葉将“紅旗漫卷”的形象概括提煉,作為自己的冬奧火炬最初設計思想,并貫穿始終。

隻有紅旗,表達的情感仿佛不夠濃烈,李劍葉還想給它一個纏繞的核心。衆所周知,中國的英文China,有陶瓷的含義。于是李劍葉将紅旗外殼圍繞着耐高溫的工業陶瓷棒繪制成自己設計的北京冬奧火炬初稿。

冬奧火炬外觀設計師:“飛揚”背後的“一葉知秋”

飛揚火炬外觀設計團隊工作室牆上手繪的火炬外觀設計草圖。(受訪者供圖)

李劍葉給這一版火炬設計初稿方案起名叫“中國芯”,并用它打動了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火炬外觀設計的北京冬奧組委,通過了初審。可連他自己也沒想到,此後幾經修改,火炬卻逐漸沒了“芯”。

環繞着什麼東西盤旋上升的意向,作為火炬,還是太普通、太容易被人想到了。李劍葉要求自己的火炬設計“一定是要讓人想不到的,讓人看了感到:啊,原來還可以這樣!”他和團隊一再地改,在挖空心思的過程中,他們也把火炬“挖空”了。

李劍葉和自己的設計團隊是做工業設計的,這就意味着,他們設計出的産品一定是要有功用的。而中國的傳統道家哲學強調的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李劍葉決定把“空”的概念引入他的火炬設計,把“中國芯”抽掉,讓北京冬奧火炬以“空心”的形态示人。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李劍葉引用《道德經》解釋,“車輪、器皿和房屋,正是因為中心空無,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我們的火炬也正因為空心,而顯得與衆不同。”

冬奧火炬外觀設計師:“飛揚”背後的“一葉知秋”

飛揚火炬外觀設計團隊的設計師削香蕉皮模拟火炬形态。(受訪者供圖)

從“花卷兒”到“飛揚”

隻剩紅旗盤旋飄揚的火炬設計,雖有動感,但缺乏靈氣。舉着做出來的模型仔細打量,團隊裡的年輕設計師直搖頭:“看不出來是紅旗,更像是個彈簧。”另一個設計師勸他自信點:“沒那麼不堪,起碼像個雙螺旋結構,就海澱黃莊路口那個。”李劍葉聽了苦笑,“折騰這麼久,連中關村都沒走出去,怎麼代表北京和中國啊!”

冬奧火炬身上的冰與火,凝結的是自然界最具沖突的兩個元素,李劍葉也希望它能更激情更動感,于是帶着設計團隊向身邊的一切尋求靈感。他們卷春餅、剝香蕉皮……每天都改一版新方案,總是覺得不夠滿意。終于,在和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林存真交流時,他們鎖定了靈感。

來和李劍葉團隊溝通時,林存真随手撿了一片剛落地的樹葉,以便更形象地向他們闡釋北京冬奧設計美學中的底層邏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正是這片不起眼的樹葉,打通了設計團隊的“任督二脈”。

在林存真的引導下,李劍葉第一次捏着樹葉端詳。剛落地的樹葉微卷的線條令他着迷,李劍葉恍悟渾然天成的美:“自然界的線條本身是有加速度變化的,這種曲線有快慢、有節奏,給人一種自由又蓬勃的感覺,跟我們拿工業設計軟體參數化做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模仿樹葉的線條重繪火炬手稿,又請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泥塑專家幫忙塑形推敲,“飛揚”火炬外觀終于誕生。

冬奧火炬外觀設計師:“飛揚”背後的“一葉知秋”

飛揚火炬手稿影印版。(受訪者供圖)

此前,火炬一直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又為保密,不敢“明目張膽”地直呼其名為火炬,李劍葉團隊私下裡親昵地給它起了個小名叫“花卷兒”。看着折騰了近半年,修改了120多版最終定稿的火炬模型,李劍葉自己都有點不可思議,“我們的‘花卷兒’,這就出鍋啦?”

從“花卷兒”出鍋到“飛揚”上桌,除了造型,北京冬奧火炬身上還有很多細節也獨具匠心。

“飛揚”火炬身上有1268個圖案元素,主要是由底部的祥雲紋漸變成上方的雪花紋。考慮到防滑等觸感需求,底部的祥雲紋是凸起的,而上方的雪花紋卻是凹陷的。“祥雲”是2008北京奧運的火炬名稱,祥雲紋也是那屆奧運會的主要視覺元素之一。從祥雲到雪花的漸變,寓意北京是目前世界唯一舉辦過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

北京冬奧會開幕日的2月4日,正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的立春。是以李劍葉為“飛揚”火炬精心設計了24個出火孔,并讓火勢從底部往上漸次遞增,以展現出越加興旺的昂揚活力。

冬奧火炬外觀設計師:“飛揚”背後的“一葉知秋”

飛揚火炬外觀設計團隊在研讨北京冬奧火種台的設計方案。(受訪者供圖)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

除了火炬,李劍葉團隊還設計了北京冬奧火種燈和火種台。火種燈的功能是為了友善火種在不同地點間運輸。火種燈的外觀設計借鑒了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的西漢長信宮燈造型,以飄帶線條賦予了它動感和活力,并運用雙層結構的玻璃,保證火種有足夠的進氣量,可以充分燃燒,不易熄滅,也不至于産生黑煙。

“長期以來,人們提到中國元素,似乎總是離不開古代和曆史,但那都屬于過去的中國了。”今天的甚至未來的中國,将以什麼樣的設計美學示人,李劍葉認為,北京冬奧火炬的設計經驗,給了自己一個很好的探索。“就好像兩屆北京奧運火炬造型的差別:2008年的‘祥雲’火炬像個向内部收攏的卷軸,仿佛是對中華民族過去5000年文明的回顧;而2022年的‘飛揚’火炬則是對外開放的紅旗,意指面向未來。”

冬奧火炬外觀設計師:“飛揚”背後的“一葉知秋”

李劍葉(右二)在和團隊研讨火種台的設計方案。(受訪者供圖)

李劍葉說今後也會将自己通過設計“飛揚”火炬對中國哲學中汲取的領悟,以及對中國設計美學表達的嘗試,融入到未來對電子産品甚至日常生活品的工業設計當中。“希望不久的将來,我們中國的設計,也能夠吸引外來文化模仿,甚至引領世界。讓世界不僅隻認識中國制造,更震撼于中國設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