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席展望|陳李:虎年期待更積極财政政策出台,A股節後會更好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孫燕

【編者按】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A股市場一波三折的走勢背後,是以“茅指數”為代表的傳統白馬股歸于沉寂,“甯組合”産業鍊的異軍突起。

邁入嶄新的2022年,資本市場又将如何演繹?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多名券商首席政策分析師、首席經濟學家,明星基金經理,把脈投資新主線,挖掘市場新機會,展望市場新走向。

本期刊出的是對東吳證券全球首席政策、東吳國際副董事長陳李的專訪。

首席展望|陳李:虎年期待更積極财政政策出台,A股節後會更好

東吳證券全球首席政策、東吳國際副董事長陳李

展望虎年,陳李認為宏觀環境在朝着經濟正常化的方向發展,全球經濟大機率會逐漸向着2019年的水準恢複。這一方面意味着經濟增長水準明顯超過過去三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貨币政策不再擴張,而是逐漸收縮。

陳李進一步表示,中國經濟在2020年、2021年間就實作了快速增長,2022年的經濟增速可能會慢于2021年。分季度來看,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速可能同比下降,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可能有所回升。

對于虎年,陳李期待有更加積極的财政政策出台。圍繞基建投資,陳李認為其邊際增量的相當一部分可能還在于新能源、新基建方面,比如光伏、锂電的推廣,氫能的研究,以及新創、軟體、數字經濟方面的投入。

陳李也提醒投資者,注意來自海外貨币政策收縮、美聯儲加息可能帶來的宏觀經濟風險。

以下為澎湃新聞與陳李對話實錄(略經編輯):

澎湃新聞:您對目前全球宏觀環境怎麼看?

陳李:放眼全球其他國家,我覺得宏觀環境在朝着經濟正常化的方向發展。盡管新冠疫情對我們仍有影響,但是一方面歐洲、美國未曾停下開放的步伐,另一方面南非、以色列的更多資料顯示,奧密克戎具有更小的緻命性。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在2022年,全球經濟大機率會逐漸向着2019年的水準恢複。正面而言,2022年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從目前預期來看會超過過去三年。世界銀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也預測,在2022年,全球絕大多數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GDP的增長速度都要超過2021年、2020年,甚至超過2019年。

反面來看,既然經濟水準可能回到2019年,那麼過去兩年間針對疫情的超寬松貨币政策也可能退出。從普遍意義上來說,在2022年,包括美國在内的世界其他國家都有可能緊縮貨币政策、縮小資産負債表規模。

是以放眼全球,2022年會是恢複常态。這一方面意味着經濟增長水準明顯超過過去三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貨币政策不再擴張,而是逐漸收縮。

澎湃新聞:展望虎年,您認為國内宏觀經濟整體将作何走勢?

陳李:中國的情況可能跟全球其他國家的情況不一樣:中國經濟在2020年、2021年間就實作了快速增長,相當于領先全球一年,是以2022年的經濟增速可能明顯慢于2021年。分季度來看,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速可能同比下降,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可能有所回升。

2022年上半年面臨的壓力較大,央行前段時間關于“三重發力”的表述也佐證了這一點。具體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是出口面臨高技術的幹擾,增長速度自然下降;二是房地産投資快速下滑,拖累固定資産投資增長;三是疫情相對嚴峻,在目前的抗疫政策指引下,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也會回落。

到了2022年下半年,随着更加積極的貨币政策、更加積極的财政政策的出台,随着基建投資規模的擴大,也許在六個月以後,政策效應能夠穩定住2022年下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

澎湃新聞:您認為,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如何?2022年可能有哪些影響?

陳李:疫情對于宏觀環境的影響可以分為直接和間接兩方面。疫情對于宏觀環境的直接影響,當然是人們出門少了,這進一步造成了消費水準的下滑,比如服務業整體遭受了将近下跌一半的打擊,旅遊、酒店、零售、餐飲都受到了負面影響。

疫情對于宏觀環境的間接影響,便在于服務業受打擊後的潛在失業增長。這導緻居民收入預期的下滑,進一步導緻了人均消費能力的下滑。可以說消費面臨着雙重壓力,不僅外出旅遊、外出就餐的人次減少了,外出人群中人均消費水準也降低了。

但展望2022年,在全球都趨于恢複到2019年水準的情況下,或許我們也應該向這樣的正常化靠攏。

澎湃新聞:您怎樣看待雙碳投資?2022年雙碳投資可能出現哪些變化?

陳李:我覺得雙碳投資是大方向。大陸已經做出了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它是國家戰略,也是長期戰略,而且這不僅是中國的需求,也是歐洲、美國、日本乃至全世界的需求。

從這個角度出發,“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一個長期的、重要的戰略。但這并不意味着此前的每一年都有大規模的碳縮減。

整體來看,我覺得2022年碳縮減目标的設定,可能會吸取2021年下半年的經驗和教訓:當時拉閘、限電的野蠻“一刀切”,确實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後果。是以,2022年碳運動的推進速度可能會比2021年慢一些、合理一些,會在不傷害宏觀經濟運作的情況下推進雙碳運動。

換言之,在2022年,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使用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在投資上也不能抛棄。

澎湃新聞:您認為在經濟新常态下,虎年A股市場可能有哪些變化?

陳李:我覺得首先要看投資者如何看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積極論調。從2022年1月的A股市場表現看,可能相當多的投資者不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的積極财政、貨币政策,能夠很快扭轉經濟下滑的趨勢。

但我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的積極政策仍會落實。這一點在貨币政策方面表現得較為鮮明,比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下調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信貸增速也可能有所回升。财政政策方面,效應可能确實要到春節後才能顯現出來。是以我個人認為,春節以後A股市場的表現會比春節前更好。

澎湃新聞:您對虎年資本市場的哪些政策最為期待?

陳李:個人而言,我期待虎年有更加積極的财政政策出台。這具體表現為基建投資的增加。

這裡我想澄清一個市場誤區。我認為基建投資的邊際增量,一方面在于保障房,以及傳統的鐵路、公路、地鐵、橋梁、輕軌等“鐵公基”項目。但這些投資隻不過是為了對沖房地産投資的下滑,并不會給建築、建材、工程機械等行業帶來增長。

換句話說,原本由于房地産投資下降,水泥、鋼鐵、建築、工程機械等的需求量可能下滑30%,而增加基建投資後,可能隻是從下降30%變成下降10%,不可能變成增長10%。

另一方面,基建投資的邊際增量可能還在于新能源、新基建方面,比如光伏、锂電的推廣,氫能的研究,以及新創、軟體、數字經濟方面的投入。

澎湃新聞:對于虎年的宏觀經濟,您認為需要特别注意來自哪些方面的風險?

陳李:我認為風險之一來自海外的貨币政策收縮。國外的經濟形勢和國内的經濟形勢正好相反,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預期2022年經濟增速會比2021年高,但國内普遍認為2022年中國GDP增速會低于2021年。經濟形勢相反會導緻貨币政策取向的相反,這一過程中可能導緻市場波動,也會對我們造成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風險之二來源于美聯儲加息。從美聯儲加息的曆史規律看,如在2013年到2015年美聯儲結束QE後逐漸縮表、加息的過程中,加息前全球市場的股票、債券都出現了下跌,但在第一次加息到第二次加息中間,股票、債券又上漲了。

這是因為,起初對于加息,市場普遍擔心貨币收緊、估值下跌;但到真正加息時,一方面預期已充分展現在市場裡了,另一方面畢竟加息源于經濟上行,市場認識到企業利潤、盈利都很不錯,是以重新恢複了信心。

責任編輯:是冬冬 圖檔編輯:樂浴峰

校對:張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