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嵇國光管理視界
摘要:管理者的價值不僅僅是報告問題,而是解決問題。隻有解決問題才能創造價值。許多問題不是我們不能發現、不能解決,主要是我們的思維定勢和能力限制了我們。是以我們需要改變思維定勢,不妨學習逆向思維;我們需要加強學習,與時俱進,掌握一些問題管理工具,不斷提升發現問題、表達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轉變觀念,增強意識這是推動持續改進的基本前提
許多事業和事情,不是我們不想做,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不是我們不會做,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不是我們不能做,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不是我們做不好,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不是我們不能成功,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不是我們不會創新,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不是我們沒有機遇,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沒有品質意識,就不可能關注品質;沒有資本意識,你就不可能從事資本運作;沒有問題意識,你就不可能有改進的行為;沒有衛生意識,就難以養成衛生習慣。不少人不成功,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沒有機遇,而是因為沒有意識到。一個意識不到的人,即便你有能力也無從發揮;一個意識到的人,即便沒有能力,也會培養出能力,且能培養出正确的、超群的能力,并将能力用在正确的地方、時間。是以我們認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首先必須培養良好的現代管理意識。
2、優秀管理者必須具備的現代管理意識
優秀管理者必須具備下述現代管理意識:
2.1 目标意識。
管理就是建立目标、實作目标的過程。是以,管理者的目标意識是其首要意識,目标管理能力是其首要能力。一個沒有目标的管理者,一定是一個糊塗、失敗的管理者。一個高效的管理者,一定會非常清楚組織目标并知道如何努力才能實作組織目标,他(她)是一個目标感很強的人,是一個不達目标不罷休的人。唯有目标,才是推動持續改進的永恒動力。
2.2 品質意識。
我們經常強調:有目标才有方向,才有動力,才有成功。但要取得成功,必須關注品質,抓好品質。沒有品質的産品是最大的浪費,沒有品質的工作是最大的失敗,沒有品質的生活是失敗的人生。品質是企業生存的“根”,發展的“腳”。品質同時也是每個管理者立身之“根”,成長之“腳”。是以牢牢樹立正确的現代的品質意識并提高品質保證能力,這是每個管理者必須做好的“自身修煉”。
2.3 問題意識。
品質的核心是滿足需要,但是我們不可能始終完全地做到“滿足需要”。是以問題對每個企業來說始終存在,管理者的價值不應成為報告問題的人,而應成為解決問題者。一個不能解決問題的管理者,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管理者的價值就展現在你能解決問題多少多大多早。是以管理者必須具備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是建立目标、實作目标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不斷面對、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
2.4 改進意識。
解決問題就是改進。是以隻有改進,管理才能創造價值。問題始終存在,改進就永無止境。改進應成為我們管理的永恒目标。
2.5 創新意識。
改進到極限,便是創新。創新無極限。要挑戰極限,就需要創新。改進到創新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改進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改進的突破。管理者需要不斷超越自我,挑戰極限,向零缺陷、零浪費、零故障前進,就需要不斷地推動從改進到創新的質變。
2.6 學習意識。
要改進,要創新,就需要不斷學習,提高素質,轉變觀念,增強意識。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企業的競争力就是比競争對手學習得更好、更多、更快。一個管理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他的學習力,如何比别人學習得更好、更多、更快。
2.7 執行意識。
學以緻用,才有實效。再好的戰略,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教育訓練,再好的學習,如果不能轉化為執行力,都将化為泡影,都将面臨失敗。執行意識和提升執行能力這是對每個管理者的基本要求。我們說“執行力,決勝力”概源于此。王陽明心學中特别強調“知行合一,”他主張:知而必行,行必有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2.8 過程意識。
有效的執行,有效的管理,一定是基于過程。每個管理者必須關注過程,抓好過程。是以過程是企業管理的一大基石,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管理者都不應漠視過程。通過過程方法保證目标,通過過程方法解決問題,通過過程方法推進工作。
2.9 标準意識。
一個有效的過程,需要導入标準化。标準是管理的依據,控制的要素。沒有标準化就沒有專業化,就沒有高品質,就沒有高效率,就沒有管理的秩序。
2.10 團隊意識。
通過标準化,我們不僅要獲得高的品質,高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形成團隊。團隊運作是企業制勝的“不二法門”。一個管理者離開團隊,将一事無成。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他所在這個團隊的“打造者”,“帶動者”和“領路者”。
2.11 溝通意識。
要打造一支高績效的團隊,就需要管理者反複地、經常地、細緻地、充分地、有效地進行溝通。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首先要成為一個善于溝通的高手。組織的許多問題的存在,許多沖突的積重,許多沖突的發生,都是因為缺乏溝通或溝通不善種下的“因”。
2.12 平衡意識。
平衡是一個企業、一個團隊健康發展的保證。溝通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标就是為了獲得動态平衡。要保證人體健康,必須做到營養平衡、動靜平衡和心理平衡。企業或者團隊同人體一樣,也是一個生命體,需要平衡不同相關方的利益及關系,才能健康發展。平衡是綜合的、動态的曆史的平衡。管理者應該成為平衡的高手。
2.13 用權意識。
每個管理者手中或多或少有些權,善于用權,才叫善于管理,才能勝任本職。一個用權高手,就是不用權,少用權,就是能夠有效授權、分權,就是能夠不戰而勝,就是能夠“無為而治”。不會授權、分權,事必躬親,一定是一個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管理者。
2.14 資訊意識。
任何決策、管理和控制,都需要資訊。企業資訊系統包括五大方面。一是外部資訊收集與分析,二是記錄管理,三是報表報告,四是資料管理,五是資訊化建設(資訊技術的采用)。記錄是資料管理和資訊化建設的基礎,它有三大作用,即:證明追溯、提供改進資訊,提供決策管理依據。記錄是管理的基礎之基礎。一個有效的管理者必須重視記錄工作。
2.15 健康意識。
有健康,才有精神,才有幸福,才有信心,才有未來。健康是“1”,财富、權力、家庭、地位都是“1”後面的零。沒有前面的“1”,所有“1”後面的零都可能失去意義。健康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關系健康三個方面。每個管理者不僅要關注自身健康,同時也要關注員工健康。員工健康關懷是員工最大的福利,是最有效的管理制度之一。健康管理是現代企業重要的管理内容。
2.16 環境意識。
保護環境,這是人類共同的使命。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未來與可持續發展。而環保,在你我一舉一動。環保,必須從我做起。如:分類回收垃圾,優先購買綠色産品,采用清潔能源,多用肥皂,少用不用洗滌劑,拒絕一次性用品,使用無氟冰箱,簡單裝修房屋等。
環保旨在污染預防,節約資源。21世紀社會将會發生一場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為核心的綠色革命,綠色設計,清潔生産,綠色産品應運而生,21世紀将是綠色産品的天下,誰擁有綠色産品,誰就有可能搶占市場,誰的産品上沒有綠色标志,誰就可能被擠出世界市場。
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需以環境因素識别、風險評價為基礎抓好環境管理。
2.17 安全意識。
隻要有能量和活動,就有安全問題。這根弦任何時候不能松。安全是一個相對概念,人們可接受的損害的風險便是安全。不可接受的損害風險指:
a)違背了法律法規的要求;
b)違背了組織方針、目标和規定要求;
c)超出了社會普遍接受程度要求(包括隐含要求)。
安全管理旨在消除危險源,降低風險。是以安全管理需要超前管理,關鍵在預見性,抓前防後,抓小防大,抓預見防後悔。管理者需以危險源辨識為基礎抓好安全管理。危險源是指可能導緻人員傷亡或物質損失事故的潛在不安全因素。系統安全認為,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源泉是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統中的危險源。
2.18 共赢意識。
共赢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因為隻有共赢才能長期、可靠的合作,才能大赢、長赢,成為赢家。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常常不願合作,甯願競争。心理學家認為競争是人類的天性,而合作在本質上也是為了獲得與“第三方”的競争優勢,這裡的“第三方”可能是指别的競争對手。社會壓力、大自然、時間甚至是潛在的自我等。如:内部團結合作,一緻對外;防止“鹬蚌相争,漁翁得利”,玩家聯手,共同對付莊家,選一個強勁的對手“合作”,以激發自身的無限潛能。競争常見的結果有三種:
(1)雙方都變得更加強大;
(2)一方勝,一方敗;
(3)雙方都耗盡各自原有的資源,兩敗俱傷。
競争,一方面會促進資源有效配置,但過度競争也會無謂消耗資源,如果資源是有限的,競争尤其是惡性競争會使資源消耗更快,并最終導緻雙輸。
一定條件下,資源都是相對有限的,合作可以節省資源,很明顯,合作才是最優選擇,沒有永久的單赢。任何對手為了保護自己,或證明自己的存在都會站出來阻止你。
在合作與競争之間,有“第三種”理想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共赢”。它既代表合作,互相有效利用現有資源,避免競争帶來額外的消耗,它同時又代表競争 ,赢取第三方資源。
營造共赢局面是企業的發展趨勢,隻有當你與自己的員工互相依存、互相合作,才能互惠互利。
共赢,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1)與客戶共赢。如果你損害了客戶的利益,不能給顧客帶來比别的對手更多的利益,他們必不會長久支援你,購買你的産品或服務。有欺詐顧客行為的企業,不會在市場中生存得太久;不能為顧客提供比競争對手更多更好的企業,必被對手打敗。
(2)與供方共赢。無節制地對供方壓價并非明智之舉。供方在為你供貨時,沒有合理利潤,它就會要麼供應給你僞劣産品,要麼壓縮服務,要麼為了堅持他們自己的品質與信譽而退出與你的合作。當你的“大後方”已經出了問題時,離“前方”出問題的時間已不太遠了。
(3)與經銷商共赢。當所有經銷商代理你的業務不能獲利時,後果是你隻好自己背着産品去走街串巷。
(4)與競争對手共赢。惡性競争,兩敗俱傷。你可以與對手直接合作深入挖掘市場空間,而非争搶現有的一杯“殘羹”,競争是廣義的合作,你完全可以與對手進行“競争性”合作。強勁的對方可以激發你的創造力,可以激勵你跑得更快、更遠、更加能鍛煉強壯的肌體。
2.19 系統意識。
所有上述意識都是在一定系統中形成的并由系統決定的,所有問題發生和解決都是在一定系統中進行的并在系統制約中演變的。是以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系統的世界裡面,與系統密不可分,系統有大有小,有簡單有複雜,有動态有靜态,系統中套着系統。 大家此時此刻想一下,在你所處的房間裡面,就有着無數的系統存在着。像最簡單的是大家能夠看到的機械系統,音響、空調、手機、電腦,所有這些東西都是一些系統的內建。我們每一位都是一個個人體系統,每一個内部都是一個個完整的,活生生的一個系統。
是以,為了更好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和發展,我們需要學會系統思考,采用系統方法,堅持整分合原則(把握整體,科學分解、高度綜合),系統發現、分析并解決我們所面對的所有問題。
作為一名優秀管理者,應盡量克服下列缺乏系統思考常見的問題,即:
① 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現實生活中很多管理者都有系統缺乏症,就是大家都覺得要有大局觀,但是我們會發現還是局限思維,本位思考,甚至衍生出來的本位主義。
每個人都在斤斤計較自己部門的利益,或者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完全不顧自己解決你部門的問題會給其他部門和整個組織的利益帶來什麼樣的一些影響。
② 隻看現象,不看本質。
很多人的思考非常淺。
有位企業家說,今天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手機,每天都刷朋友圈。
其實我們的思維都停留在事件特别淺層次思考的層面上,完全不知道事件背後的趨勢、模式,或者根因,就是随波逐流,今天被這個事件牽着走,明天就會關注着另外一個熱門事件,這樣就像永遠是一個救火隊長,按下葫蘆浮起瓢。
③ 隻看眼前,不看長遠。
大家思維的注意力時長越來越短,完全不看問題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未來的動向是什麼。
還有就是解決問題不考慮系統内在的互相連接配接,叫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④ 隻看系統,不看環境。
系統思考就是看見整體的系統和所處環境,讓我們看見互相關聯而不是單一的事件,看見變化的形态,而不是轉瞬即逝的一幕。
系統思考必須把握六大角度,見圖1所示。

圖1 系統思考六角度
系統思考要求我們學會“用大看小”的思考方法,這個“大”就是系統、企業、全局乃至社會、全球,這個“小”就是部門、局部和要素;系統思考要求我們學會“用長看短”的思考方法,這個長就是發展戰略、長遠目标、長遠利益,短就是短期目标,眼前利益,短期行為。系統思考要求我們學會“由正看負”的思考方法,任何事物有正有負,我們要的是正的一面,但是負面随之而來,不可避免,應積極預防,盡量減少影響。由正看負就是要有積極的心态看問題,不應負面而消極,也不應正面而盲目樂觀。正大于負,利大于弊,就可以拍闆、決策。正負相抵,就不能拍闆;負作用更大,就根本不能考慮。系統思考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靜态的系統思考,用系統這個大去看要素這個小,用整體的觀點看局部,用全球化的觀點看企業,看自己的部門業務;二是動态的系統思考,用系統的長去看現實的短,用發展的眼光看事業,用長遠的觀點看眼前。換句話說,經理人要承認昨天,幹着今天,盯着明天,想着後天;三是生态的系統思考。正的、有利的因素和負的、不利的因素共存于一個系統中。管理者決策要趨利避害,權衡取舍,正大于負就決策實施,負大于正就避開不幹。四是心态的系統思考。系統思考要有積極的心态、陽光的心态,管理者要自我超越,打破創新思維的各種束縛。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請點選關注、贊賞并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