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5日,"傳承創新——流"創業40周年座談會在長沙召開。
紅網時刻4月15日(記者蔡偉記者鄧超文飛)一條承載着真正美好美麗的"小溪",流淌了40年,伴随着幾代人的成長。今天,她将"溪流歸海",流回出版湘軍的基地。
今天,溪創40周年座談會在長沙舉行。湖南兒童文學作家、學者、出版家齊聚一堂,以"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回顧《小溪》40年發展曆史,探索雜志未來發展,共同見證《小溪》加入湖南兒童出版社揭牌儀式。
兒童文學期刊《溪流》創刊于1980年,由現代作家毛盾書名創辦,是國家新聞出版總局向全國兒童推薦的100種優秀報紙、100種國家重點社會科學期刊、湖南省十大社會科學期刊,先後獲得國家期刊獎提名獎, 中國童報金獎,跻身中國期刊廣場之列。公司成立于40年前,她是廣大中國小生、語言老師和家長的導師和朋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在國内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2020年是Streams出版40周年,也是其發展的重要一年。在省委宣傳部的支援下,《小溪》雜志從湖南省作家協會來到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旗下的湖南省兒童出版社(以下簡稱湘少市)。
Stream雜志的封面。
座談會上,湖南省委宣傳廳督察于愛林坦言,"周圍很多人都在看着'流'長大。他強調,"今天是迎接'小溪'的新一天的開始,'小溪'純粹的文學使命不能迷失,對于社會培養文學新人不能迷失。湖南省委宣傳部媒體監督處處長陳啟良表示,湖南兒童出版社增設《小溪》,對湖南兒童文學高地建設、推動湖南文化強省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湖南省委副書記、專職副主席于平期待《流》加入湖南省兒童出版社。他說,《小溪》問世以來的40年裡,造就了許多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陪伴着許多小讀者茁壯成長。"雖然有很多不情願,但我還是祝賀《小溪》加入湖南少兒出版社,希望《小溪》今後繼續堅持經營雜志的正确方向,堅持雅正文學的方向,堅持積極作家培養的方向,為讀者和朋友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The Stream是文學期刊的名片,承載着榮耀和夢想。"流"被配置設定給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湖南兒童出版社,這不僅是集團的榮譽,也是光榮的使命。中南出版傳媒集團主編劉慶華在緻辭中表示,集團将以長遠的眼光和全局思考,打造"小溪"品牌,一方面繼續堅持"内容為王",堅定不移地貫徹經營雜志宗旨,精心打磨内容,探索和培養兒童文學作家, 并刻意打造名副其實的精品兒童文學期刊;尋求多種溝通方式和盈利模式,将論文出版推向新興産業等行業拓展。
揭開連結的面紗。
湖南兒童出版社社長胡健在緻辭中表示,《流》從湖南省作家協會來到湖南省兒童出版社,這是一個美好的命運和文學的回歸,"湖南兒童協會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平台優勢和管道優勢,做好編輯工作, 出版、發行和數字化的《小溪》,在新時代找到了一條兒童期刊轉型更新的創新路徑,讓《小溪》的品牌形象更加清晰,品牌内容更加充實,品牌價值得到了提升,讓《小溪》真正成為兒童文學期刊的常青樹。"
與會人員一緻表示,将《小溪》雜志增入湖南兒童出版社大家庭,将為進一步鞏固湖南兒童文學地位,弘揚湖南兒童文學傳統精神,培育湖南兒童文學的原創力量作出新的貢獻。演講結束後,餘愛林、餘和平、劉清華、胡健共同揭開了《小溪雜志》的面紗。
進入研讨會環節,兒童文學、學者、出版界人士圍繞"流"的傳承與創新,積極分享、暢所欲言、暢談未來發展之道。湖南省協會副會長、茅盾文學獎評委于旭東、湖南時代郵政有限公司副總編輯黃飛、《小溪》創始人、原主編金振林、《小溪》主編黃一鳴、唐蘇蘭、李少白、鄧湘子、唐櫻、皮肇軒、李洪業、謝樂軍、周靜等嘉賓分享了與《小溪》的深厚感情和美好時光。祝願雜志未來發展。
"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在天空中飛翔,其中一個是溪流。金振林特意為雜志帶來了創刊号,現場深情地描述了當年的艱難經曆,并邀請毛敦先生為故事題目寫信。"小溪雜志作為兒童文學的重要地位,有着輝煌的曆程,《小溪》雜志創辦于湖南兒童出版社,如今又回來了,憑借湘邵社的資源和平台優勢,期待《小溪》能夠流向全國,流向世界各地。"金振林說。
與會者合影留念。
40年來,許多作家在《小溪》的滋養下走向全球,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唐蘇蘭就是其中之一。她不僅是Stream的忠實讀者,她還在雜志上發表了她的作品,并成為Stream的好朋友。1986年,唐素蘭的第一部童話《兩條溪流》在《溪流》上發表;《溪流》首次出版30年來,唐素蘭為該雜志撰寫了《好森林的故事》;在"Stream"35周年紀念日,她為雜志創作了"The Stream"。唐素蘭認為,現在"小溪"回到湘邵社是最好的時機,也是最好的目的地,期待這道承載着真正的美好美麗的溪流繼續流淌,越來越好,越來越遠。
"作為全國知名的兒童文學期刊,《小溪》顧名思義,滋養了幾代兒童的成長。今天,"小溪"與湘邵社"訂婚"!我們非常高興。湖南兒童出版社總編輯吳雙英在總結發言中表示,項少舍将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傳承兒童文學的辦學理念,深深植根于我們心中的價值觀,在内容、表達、活動、載體等方面進行創新,把《流》變成符合大家期望的文學期刊, 進一步打磨"小溪"文學期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