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筆墨紙硯的曆史——墨(下)

作者:蹉跎笑我

六、宋代的墨

曹植詩句說:“墨出青松煙”,大陸傳統是燒松取煙制墨,宋代主流還是松煙墨,但松樹已經供不應求,于是發明出油煙墨,即燒桐油取煙制墨的方法。

油煙墨是燃燒油脂制墨,原料可用桐油、油菜籽油、豆油等,炭黑中含有脂類,比松煙墨有光澤,适合中國畫,價格更高,而松煙墨更黑,适合書法。

安徽合肥北宋馬紹庭夫婦合葬墓出土兩塊墨錠,其中一塊較為完整,修複後長21厘米,重47克。墨呈長梭狀 ,正面中部有陽文銘文 “九華朱觐[jìn]墨 ”,是模印制成,墨色似為油煙墨。朱觐[jìn]是北宋名墨工,蘇轼誇贊過他的墨。

另一塊墨出土時已殘碎,修複後長25,寬5,厚1.4厘米,重158.8克,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宋墨。墨中部欄線内殘留陽文小篆,可辨識“歙[shè]州黃山張谷”6字,下部字迹模糊不清。

筆墨紙硯的曆史——墨(下)

南宋的江蘇常州武進村4号墓出土葉茂實制 “寸玉” 墨。原為長條形的墨錠上半段已失,下半段正面模印貼金字,可認出為“寸玉”, 背面中間模印長方形邊框,框内可推知應是 “葉茂實制”。

筆墨紙硯的曆史——墨(下)

這三塊墨都是名家所制,應是墓主人生前的珍愛之物,死後陪葬于地下。

自從歙[shè]州(今安徽黃山市)制墨業興起,一直是全國的制墨中心,北宋方臘起義被平定後,改歙[shè]州為徽州,徽墨名聞天下。

筆墨紙硯的曆史——墨(下)

七、元明清的墨

元代最有名的墨出土于山西大同的馮道真墓,是至元二年(1265)下葬的,龍紋墨長24.8、寬5.5、厚0.7厘米,模制,一面印有生動的龍紋,一面篆書“中書省”三字。

羅小華是明代嘉靖年間徽州的制墨名家,故宮有他名款的墨存世。

筆墨紙硯的曆史——墨(下)

明清時期,徽州仍然是全國制墨中心。

筆墨紙硯的曆史——墨(下)

明清時的風氣,文房用具更加講究欣賞性,成為文人把玩的珍物,墨的制作也追求精美,裝飾奢華。

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和胡開文,被稱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

筆墨紙硯的曆史——墨(下)

清同治年間,江南謝崧[sōng]岱科考不第,棄儒經商,發明出可以直接使用的墨汁,不再需要硯台研磨,開創了大陸制墨的新紀元。他寫對聯稱:“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一得閣”墨汁成為現代最常用的書畫用墨。

八、結語

墨在古代不僅僅是一種書畫工具,還用作刑罰,建築,藥物。

蘇轼《書懷民所遺墨》中說:“世人論墨,多貴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為棄物。若黑而不光,索然無神采,亦複無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

好墨應該黑且有光彩。

筆墨紙硯的曆史——墨(下)

現代人生活節奏變快,沒有功夫細緻的研墨,幾乎都是使用墨汁,墨錠隻有書畫家還在使用,終究是不能恢複往日的榮光了。

筆墨紙硯的曆史——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