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作者:陶然江南

“千萬個鄉村裡你是最美麗呀,那是因為果樹多全是天然的,北國的鄉村裡隻有你獨特呀,那是因為河流多水是清澈的……”在2022年央視虎年春晚,原生态情景表演《土地的歌》給觀衆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其中代表林單元進行展示的,是來自内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歌曲《敖魯古雅》,通過短短時間的表演,來自内蒙古自治區小鹿藝術團的孩子們,通過春晚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了敖魯古雅人的獨特民族文化。

《土地的歌》演繹華夏大地原生态

原生态情景表演《土地的歌》,分為山水林田湖五部分。其中,山部分是由鄂西大巴山的石工号子《恩施擡工号子》,歌中“腰杆子往上頂,腳闆子要踩穩”代表的中華民族在與自然和諧共進中總結出的道理。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水部分,由來自陝北的老秧歌調《艄公謠》進行展現,“九曲黃河十八道灣,風裡雨裡我浪花裡鑽”,展示黃河流域人們在黃土高原頑強生命的生存狀态。

在林部分,是由内蒙古自治區小鹿藝術團展示的敖魯古雅人的獨特民族文化。歌曲則是由布仁巴雅爾老師創作的鄂溫克歌曲《敖魯古雅》,“走過的鄉村裡你是最可愛呀,那是因為馴鹿多确實古老的遙遠的鄉村裡隻有你親切呀,那是因為鄂溫克人是善良的”。

田部分,由甯德畲族姑娘雷美鳳、雷清梅用“雙音”唱法為觀衆精彩獻唱畲歌《采茶歌》。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湖部分,由白族張銀耀小夥演唱大學曲《心肝票》。在這裡,說個小知識,“心肝票”意思是“心肝肺”,“票”拼音白文是pia,在白語裡是“肺”的意思。

大學曲曆史悠久,以唱詞為主,輔之以道白的說唱藝術,能演唱具有各種不同人物、情節為内容的長篇故事,唱詞全用白族語,中間的夾白和韻詩多用漢語。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由鄂西大巴山的恩施擡工号子、陝北艄公謠、内蒙古鄂溫克歌曲《敖魯古雅》、閩東畲族雙音、滇西洱海民歌組成的原生态情景表演《土地的歌》,用原生态音樂展示了祖國多民族的文化構成,山水林田湖的生命之歌交織在一起,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文化與自然、人類與世界和諧共生的曆史畫卷。

内蒙古鄂溫克歌曲《敖魯古雅》單元中,登上春晚舞台表演的是内蒙古自治區的小鹿藝術團的孩子們。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2015年8月,小鹿藝術團正式成立。成立以來,孩子們從呼倫貝爾草原走到了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登上了央視、東方衛視、北京衛視的舞台,還受邀赴日本、蒙古國演出。團員年齡從4歲到16歲。“小鹿”們除了鄂溫克族,也有漢族、蒙古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等,對鄂溫克民族文化的喜愛讓大家聚到一起。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目前,小鹿藝術團是挂靠鄂溫克族民間藝術團的民間團體,他們用民族語言演唱草原上傳唱的民歌和童謠,用舞蹈呈現這片土地上的悠久曆史和文化,展示草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小鹿藝術團也參演了内蒙古廣播電視台主辦的2022年“中國娃 向春天”少兒春節聯歡晚會。

敖魯古雅----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敖魯古雅是鄂溫克族居住的部落,位于呼倫貝爾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根河市西郊,是鄂溫克族最遠也是最神秘的一個支系居住的地方。"敖魯古雅"為鄂溫克語"楊樹林茂盛的地方"之意。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敖魯古雅鄉的鄂溫克人,是中國最後一個狩獵民族,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敖魯古雅的鄂溫克人大約是三百多年前從額爾古納河北岸遷來的,人數不多,但一直保留着鄂溫克人古老的文化習俗。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他們主要居住于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内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蒙古國也有少量分布。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位于呼盟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鄂溫克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人數較少的一員,全國不足兩萬人。敖魯古雅鄂溫克又是鄂溫克族中最少的一部分,戶數不住200戶,人口不足1000人,常年生活在森山老林深處,以狩獵和馴鹿為主,2003年為了改善他們的生産生活條件,根河市人民政府将他們搬遷到山下,從事馴鹿和旅遊業。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在列拿河時代,他們就開始馴養和使用馴鹿,後來由于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他們便順着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北麓的額爾古納河流域。他們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受外界影響較少,在解放前基本仍處于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階段。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解放後,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徹底結束了不分冬夏穿獸皮、餐風露宿的原始生活,在奇乾建立了奇乾鄂溫克族鄉人民政府。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五十年代以前,鄂溫克族獵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産、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羅子"(由桦樹張制成的尖頂型簡易房屋),以馴養馴鹿為生。如今,鄂溫克獵民的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淳樸的民俗民風卻使終保留着。1965年9月1日,35戶鄂溫克獵民敖魯古雅河畔安家,實作了定居。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鄂溫克獵民是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據曆史學家的考證,鄂溫克民族有索倫、通古斯和雅庫特三個分支。其中,索倫族是農耕部落,通古斯是遊牧部落,這兩支鄂溫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鄂溫克族自治旗。而雅庫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魯古雅鄉的鄂溫克獵民,他們在大興安嶺的密林中,靠打獵和飼養馴鹿生活,成為大陸最後的狩獵部落,而離此并不遙遠的鄂倫春人,1996年放下了手中的獵槍,全面禁獵。

敖魯古雅----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

在西方的傳說中,聖誕前夜,聖誕老人乘駕由9隻馴鹿拉的雪橇在天上飛翔,來到你的家裡,從煙囪爬進屋内,給孩子們送上他們期盼的禮物。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馴鹿(學名:Rangifer tarandus)又名角鹿。是鹿科馴鹿屬下的唯一一種動物。世界上真正意義上的馴鹿主要分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

在中國,馴鹿隻見于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主要由位于呼倫貝爾根河市鄂溫克族敖魯古雅人來馴養。小編曾多次來到根河,也多次親眼見過馴鹿。冬季的馴鹿,穿行在林海雪原中,林間能夠聽到鹿鈴的串串回響;夏天的馴鹿,駐守在敖魯古雅人的旅遊點,與遊人摩肩接踵,異常溫順。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鄂溫克獵民是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過去,敖魯古雅人養馴鹿隻是作為運輸工具,一頭馴鹿可以負重35公斤左右,每小時可以行走5公裡。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後,馴鹿鄂溫克人受到黨和國家的極大關懷,生活狀況得到極大改觀,逐漸開始了定居的生産生活方式。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五十年代以前,鄂溫克族獵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産、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羅子"(由桦樹張制成的尖頂型簡易房屋),以馴養馴鹿為生。1964年,割鹿茸取得了成功。馴鹿慢慢不大用來運輸了,而成了當地人的主要經濟來源。

由于大興安嶺的森林資源在半個多世紀以來遭受了過度的破壞,加之1989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頒布,馴鹿鄂溫克人世世代代賴以為生的狩獵生産活動被限制。2003年,馴鹿鄂溫克人開始了生态移民,徹底放下了獵槍,這對他們來說是艱難的改變。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由于馴鹿的需要食用原始森林深處的苔藓和無污染的水源,直到今天仍有少數馴鹿鄂溫克人在一年夏秋季留在了山上,過着心中的遊牧生活。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如今鄂溫克獵民的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淳樸的民俗民風卻使終保留着。馴鹿鄂溫克人在千百年來的生産實踐中所形成的狩獵文化、熊文化和薩滿教文化等極具獨特性,是大陸少數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寶,随着現代文明的滲透,擁有着獨特民族文化的馴鹿鄂溫克人正面臨無情的挑戰。

内蒙古鄂溫克敖魯古雅文化,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

馴鹿鄂溫克部落最後一位老酋長——瑪力亞·索老人曾說過,“大興安嶺的山林中隻要有部落的老者和馴鹿在,就會有古老的馴鹿文明存在。”#内蒙古頭條##敖魯古雅##大興安嶺##鄂溫克##2022虎年春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