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竹齋,是中華藝術四大老字号之一,是南京一張響當當的文化名片。明末清初,著名出版家、篆刻家胡正言在南京雞籠山下設立房間取名“十竹齋”,400多年的時光倏忽而過,十竹齋技藝在當下如何傳承發展?南京作家餘一鳴以長篇小說《十竹齋密碼》作答。
近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南京市作家協會、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十竹齋藝術集團承辦的長篇小說《十竹齋密碼》作品研讨會在甯舉行。作為2023年南京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十竹齋密碼》以創新形式書寫文化傳承,讓與會專家學者紛紛點贊。
深厚積累,拓展作家更寬更廣的次元
《十竹齋密碼》首發于《人民文學》,近期由江蘇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人民文學》在卷首語中對《十竹齋密碼》進行了重點推薦:“該長篇小說将時間從今天上溯到明清之際,絕活兒的存亡事關文明載體,手藝的傳承事關文化赓續。作者有工匠氣質,耐心地觀照着情節推動的每一個節點、節奏;作品還将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文化神情,隐含在叙事的表層之下——仿佛紛亂中無可撼動的定力,宛如雜沓中不可阻斷的清音;那是有關風骨的文脈躍動,更是有關真趣的生命形影。”
一部長篇小說想獲得《人民文學》青睐并刊發并非易事。《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說:“餘一鳴此前的《不二》《入流》都是非常好、特别飽滿的作品,《十竹齋密碼》延續了這樣的品質,同時又有了一些新的拓展。”他表示,隻要看了《十竹齋密碼》,就知道作者進行了多麼紮實的調查,“過去《不二》《入流》更多依靠他個人的生活經驗、虛構能力、想象能力,這部作品讓我們認識到他有更寬、更多的次元。”
中國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畢飛宇也對此深有感觸:“如果準備不充分,很難把作品寫到一個高度上。餘一鳴讀了那麼多的書、讀了那麼多的資料,這是我沒想到的。正是因為他不懈追問、閱讀,我看到這次小說的推進方式變化非常大,我作為一個讀者特别高興。”
南京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南京出版社社長盧海鳴表示,讀了《十竹齋密碼》就可以看出餘一鳴閱讀了多少資料,積累有多深,“而且細節入微,情節生動”。
江蘇省作協副主席、南京市作協主席葉兆言笑言,餘一鳴此前作為一名業餘作家,取得的成績“讓我們這些從事專業寫作的人感到很大的壓力”。如今,已從南京外國語學校退休的餘一鳴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寫作,“感覺他的勢頭會更猛,因為有了更多寫作的時間,他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打通古今,講好南京故事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走近并了解傳統技藝,餘一鳴在《十竹齋密碼》中進行了曆史和現實雙線叙事,并采用了穿越的表現方式,在明末清初與二十一世紀時空轉換中,将十竹齋400多年的曆史和傳承娓娓道來。小說尾聲,胡正言通過電腦從古代穿越而來,親眼見到了複刻重刊的《十竹齋䇝譜》,—頁一頁地翻看,喃喃自語:“漂亮,比我那時印得還漂亮……”
從《十竹齋密碼》裡,可以窺見南京千年文脈的赓續,窺見人們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行的探索。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何平表示,《十竹齋密碼》為如何把地方文化資源轉換成文學作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何同彬說,《十竹齋密碼》裡塑造了大量的文人群像和工匠群像,傳達了文人精神和匠人精神,“給我留下很多啟示,我們的文化産業、制造業,應該從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這是一部書寫南京的好作品。”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京市文聯副主席汪政表示,小說寫的是十竹齋,但不僅是對曆史、對文化品牌、對技藝傳承的書寫,更重要的是書寫了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
南京市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馮雯蘭,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政,南京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王子,南京市文投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姜曉東,十竹齋品牌保護傳承委員會秘書長陳衛國出席研讨會。
陳政表示,作為世界“文學之都”的南京,對文學創作一直非常重視,從2018年起設立南京藝術基金,對重大題材、重點創作進行扶持和推介,有不少優秀作品獲得了省内外的文學大獎。《十竹齋密碼》的出版,就是2023年南京藝術基金資助的重要成果。此次研讨會,除了對《十竹齋密碼》進行研讨,也希望對南京繁盛的文脈、深厚,的底蘊以及南京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赓續與傳播,希望更多作者堅持南京書寫,講好南京故事,創作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好作品,讓南京的文學事業更加熠熠生輝。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