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蒙山砂陶“非遺教授”

新華社貴陽2月2日電(記者劉智強)春節期間,烏蒙山間寒風凜凜,但在貴州省畢節市威甯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鬥古鎮米樂村村民廖亮清的家裡,新年籌劃已火熱地展開:動工挖土,為新的一年儲存備用。今年45歲的廖亮清是貴州省級非遺“威甯砂陶制作技藝”傳承人,也是米樂村至今唯一一個還在堅持砂陶制作的匠人。有人稱他是大山裡的“非遺教授”,他對砂陶制作有着近乎癡迷的熱愛。

烏蒙山砂陶“非遺教授”

廖亮清在展示他制作的砂陶制品。新華社記者 劉智強 攝

在過去幾百年間,米樂村曾以制作砂陶為生。村民用背簍背着、用馬馱着制好的砂陶,走街串巷叫賣。從兒時有記憶開始,砂陶就融入了廖亮清的生活,他常站在火塘旁,看着父親燒制砂陶。長時間的耳濡目染,讓他很快就學會了燒制茶罐。威甯古稱“烏撒”,而“烏撒烤茶”在烏蒙山一帶流傳甚廣,不少人用來自米樂村的烤茶罐制作“烏撒烤茶”。脫貧攻堅時期,沉寂的“烏撒烤茶”産業煥發生機,在昆明務工多年的廖亮清被慕名請回,重操舊業。

廖亮清說,過去,烤茶罐是村裡最暢銷的砂陶制品。當地俗語稱“水漲茶罐辣,撇茶當好茶”,意思是使用米樂村的烤茶罐炒茶,品質最差的茶,也能變得可口。

廖亮清身材清瘦、目光深邃,坐在轉盤前拉坯,常常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他總說不覺得累,但身體的一些變化表明他對這一手藝的熱愛:他的胳膊幾乎伸不直,部分手指肚幾乎磨平。

于廖亮清而言,傳承砂陶制作技藝既是一份“執念”,也是喚醒童年的一種方式。在他的印象中,與其他大山深處寂靜的村寨不同,米樂村的夜晚到處都是拉風箱燒制砂陶的“咣當”聲,為保留童年記憶,廖亮清至今仍在住房後院保留着兩口土窯,沿用最傳統的方式燒制砂陶。

近些年,借助非遺傳承人的身份,廖亮清走出大山,輾轉景德鎮等地學習。在他看來,傳承并不意味着抱殘守缺或閉門造車,而應該不斷求索、開拓,他堅信創新才是最好的非遺傳承方式。過去的烤茶罐沒有嘴,他在拉坯時給捏出嘴,使其更實用、造型更美觀;還有他自己研制的草灰釉,是以莊稼稭稈、松針等作為原料制成,上在砂陶上原料健康、看起來也自然。

烏蒙山砂陶“非遺教授”

廖亮清展示如何捏制砂陶的造型。新華社記者 劉智強 攝

廖亮清家至少已有6代人靠制陶為生,父親在當地的外号叫“小車盤”,大伯的外号叫“二筒罐”。如今,廖亮清也有個外号叫“廖茶罐”。他說,這門手藝不能失傳,要傳承下去,但令他最擔憂的是難尋合适的傳承人。廖亮清說,做砂陶十分考驗人的耐心,心浮氣躁做不好,要真正感興趣才行。而對于新手來說,想要完全掌握技藝至少需要學習2年,加之手工制作産量低、經濟效益差,鮮有人願意來拜師學藝。

為了更好地傳承,廖亮清中年“觸網”,使用短視訊平台拍攝和直播展示自己的手藝。春節前,他剛剛趕制完成1000多個烤茶罐,并打包發了出去。他說,新的一年,他會繼續堅守自己熱愛的砂陶事業,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學習這門手藝,做好傳承,帶到大山外的更多地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