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冬奧火炬外觀設計師:道法自然 設計“飛揚”

中新網北京2月2日電 (李翔)2月2日,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活動開啟。在為期3天的火炬傳遞中,約1200名火炬手将在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三個賽區進行火炬傳遞。2月4日晚,“飛揚”火炬将在鳥巢再次點燃北京的奧運熱情。

日前,作為本屆冬奧會“飛揚”火炬外觀設計師、也是火炬手之一的李劍葉接受了中新網記者的專訪。

記者: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炬手心情如何?

李劍葉:很激動也很榮幸,能舉着自己設計的奧運火炬傳遞奧運聖火,内心無比榮耀。

記者: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飛揚”火炬的外觀設計師,奧運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麼?

李劍葉:奧運火炬最原始的含義是傳遞光明、希望與和平。每次奧運火炬的設計,大家都會特别關注,因為它代表着這屆奧運會的舉辦國家和城市所要傳遞的資訊和展現的形象。是以在我看來,奧運火炬是一個文化交流的符号。

記者:當時為什麼去做2022年冬奧火炬設計的項目?

李劍葉:我自己是有奧運情結的。2008年的時候,我在香港抽中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我當時專門從香港飛到北京,親身參與和感受了奧運會。回想當時,非常激動,特别是看到李甯先生舉着“祥雲”火炬去點燃主火炬塔的時候,感覺非常震撼。但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機會去設計奧運火炬。

直到2019年,同僚找過來說有這樣一個項目,我覺得自己可以去試一下,因為我個人在工業設計領域耕耘多年,加上我自己對這屆奧運、對中國文化的一些了解,我想去試試。

記者:經曆過整個設計過程後,是一種什麼感受?如果用一個詞去形容設計過程的話,你會如何形容?

李劍葉:這是挺難的一個問題,因為設計過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個設計過程很難,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這個詞。

記者:浪漫?為什麼?

李劍葉:當時我們決定做火炬設計的時候,第一個閃現在腦海中的畫面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開場,一面紅旗慢慢飄揚入畫,有一種中國的曆史厚重感,同時也孕育着一種力量。它還有一種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一種自我突破的意境。

電影的畫面奠定了我們團隊設計火炬的初心,也最終有了“飛揚”火炬的浪漫呈現。

記者:這是否如同談了一場“浪漫的戀愛”?

李劍葉:是的,戀愛可能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樣子,從一開始可能不認識,然後慢慢去熟悉它,跟它産生一些互動和交流。同時也會有比較困難的時候,比如說奧組委對我們的方案不滿意,這個過程也非常痛苦,感覺要分手,馬上會失戀了。

現在回想起來,整個設計過程中甜酸苦辣,五味雜陳,什麼感受都有。

記者:經曆過這樣的過程,當得知您的設計方案最終确定為北京冬奧會火炬時,您的心情又是如何?

李劍葉:當時整個設計團隊在開總結會,在會上我接到一個消息說“花卷出鍋了”,當時就有點潸然淚下的感覺,但是因為設計團隊成員都在,是以我強忍住了,其實眼淚已經溢出眼眶了。

記者:這是否如同經過戀愛過程後,在求婚時聽到“我願意”一樣的感受?

李劍葉:對,但是我覺得當時隻是求婚成功,證還沒領。整個設計團隊興奮之後,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将我們的設計稿做成實物。無論怎樣,與奧運火炬從“相識”到“求婚”成功總是一件令整個團隊都高興的事。

記者:最終的“飛揚”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差別,“飛揚”火炬設計成中空是什麼樣的靈感激發的?

李劍葉:第一稿送出之後,奧組委并不滿意,随後我們陷入了創意困境,中途甚至想過把糖葫蘆作為符号元素設計到火炬中去。這個過程比較痛苦,很多時候是在不斷圍繞一個圓心畫圈,你有感覺就是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是你很難直接走到圓心。

就在大家都一籌莫展的時候,偶然間看到會議室桌上綠植的一片幹枯樹葉掉下來,給了我們靈感。那片樹葉半幹了,呈現出一種螺旋中空的形态。

我們觀察到這片葉子的旋轉是有加速度的,這種生命力讓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種連接配接,就是人生不止直線,而是曲線前進,且有快有慢,這也激發了我們設計火炬的靈感。

現在回想起來就是四個字“道法自然”,自然能夠給你不一樣且新鮮的啟發和靈感。

記者:在設計2022年冬奧火炬的時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奧運烙印去尋求更多的創新?

李劍葉:設計火炬本身是一個命題作文,這個命題作文在人類曆史上被反複重寫。奧運火炬的關注度很高,在設計過程中要出新,但又不能怪,是以設計過程确實有難度。

2008年的火炬通過卷軸展現造紙術,同時又用了“祥雲”元素,某種程度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個回顧。我們在設計2022年北京冬奧“飛揚”火炬的時候,通過“祥雲”圖案漸變到“雪花”圖案的設計,再把科技、環保、綠色等元素放到裡面,充實未來感,是以我想它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設計。

記者:如果分别用一個詞語去形容“祥雲”火炬和“飛揚”火炬,您會用哪兩個詞語去形容它?

李劍葉:祥雲火炬應該用“平和”來形容,而飛揚火炬是“激情”。

記者:您覺得“飛揚”火炬代表什麼?

李劍葉:我覺得“飛揚”火炬一方面代表着一個中國設計,另一方面是中國和世界的一次對話,它傳遞了我們中國人面向未來的态度和激情,對于未來美好的一些想象。同時它展示了一個特别有活力的國家和一群特别有活力的人。(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