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和我的家鄉|瑞虎迎春:微雕毫厘之間的新年祝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田汝晔

一盞台燈、數把刻刀、一個自制的工作台,陪伴了趙正生這幾年的微雕夢想。趙正生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濟南微雕的傳承人,學習微雕已有四五年的時間。

虎年已至,趙正生在直徑為22厘米的平安扣上,雕刻了一隻上山虎和三百字虎詩虎詞。他用極其微小而鋒利的刻刀與雕針,在玉石表面一點點刻下惟妙惟肖的老虎和詩句,普通的玉石在趙正生的手中煥發出了新的生命,賦予了玉石另一種美。

我和我的家鄉|瑞虎迎春:微雕毫厘之間的新年祝福

趙正生的家就是他創作的地方

守正:孔子行教圖反複刻了一百多次

趙正生的家就是他創作的地方。在客廳一側,有張方方正正的桌子,桌布潔白,刻刀與雕針等物件排列齊整有序,身後一架擺台,放置着他的微雕作品——在這方寸之地,趙正生努力耕耘着。

趙正生走上微雕這條路,源于一次偶然的經曆。他從小喜歡書法繪畫,“上學的時候别人就愛出去玩,可我就喜歡趴着桌上畫畫。”雖然有興趣做伴,但趙正生的書法和繪畫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訓練,參加工作後,趙正生在濟南市文化館進行了專業的教育訓練和練習,這一練就是六七年。五年前,有位老師帶了一幅微雕作品,讓趙正生眼前一亮,原來還有這種“以小見大”的藝術品,微雕上的一花一葉纖毫畢見,堪稱鬼斧神工,這是如何刻上去的?老師介紹說,創作微雕需要有一定的書畫基礎,還要懂得雕刻之術。既然自己喜歡,為何不試着去做做呢?自那以後,趙正生下定決心要掌握這門微雕技藝。

微雕之美,蘊藏于其将書法、繪畫、雕塑等濃縮于毫厘之間,隐藏于人眼可窺之外。一幅精美的微雕作品,有時甚至需要放大鏡或者顯微鏡才能看清楚微雕作品的内容,能達到精微細緻、纖毫畢現的程度,并非易事。

我和我的家鄉|瑞虎迎春:微雕毫厘之間的新年祝福

趙正生正在創作上山虎和詩詞相結合的微雕平安扣

“微雕跟其他技藝是不同的,甚至它的難度更高,因為創作載體的面積過小,如果沒有非常過硬的書法功底和微觀雕刻技藝是很難完成的。”趙正生這樣說道,微雕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以刀代筆,形成抑揚頓挫、剛柔并濟的獨門雕工,但微雕創作載體的材質一般都比較硬,刻刀也不似毛筆那般軟彈,要将書法的韻味、線條、結構表現出來,這種雕刻的難度可想而知。

剛開始練習時,趙正生一刀線條下去之後,第二刀的線條就容易和第一刀重疊在一起,為了線條分明,隻有不斷練習控刀的能力和手法。創作微雕沒有所謂的天賦,需要的是紮實的基本功,更是癡迷地喜歡和反複地練習。

人們都說曲不離口,微雕講究的是刀不離手,就像一幅孔子行教圖,趙正生雕刻了不下一百遍,就是為了形成肌肉記憶和條件反射,隻要一拿起刻刀就能刻,不用思考和看圖稿。“孔老先生的胡須非常多,一根一根畫出來需要非常均勻和飄逸。”趙正生經常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制作過程一旦停下來休息,作品前後對接的效果可能就要受到影響,而且整個過程要聚精會神,屏氣凝神,對精神專注程度和意志力都是極大地考驗。

當一個手藝人,要有匠心,要忍受常人難以想象的孤獨寂寞。尤其是夜深人靜時,趙正生在燈下辛苦創作,連刻刀刻在玉石上的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

創新:篆刻的手法和微雕的技藝相結合

趙正生是個仔細人。微雕作品制作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從選材,到打磨,再到雕刻、抛光、上色,每一道工序他都親力親為。選材是自己到市場上精挑細選的,刻刀是自己磨成了便于篆刻的三角形針尖狀,刻刀的刀尖是自己選的鎢鋼材質,為的就是能創作出“字型小如芥籽、筆畫細若秋毫”的微雕作品。玉石、竹片、木器、漆器、瓷器、象牙制品……各種載體趙正生都嘗試過,每件作品都承載着他的心血和努力。

我和我的家鄉|瑞虎迎春:微雕毫厘之間的新年祝福

趙正生的微雕作品

金石竹木,粗細皆成妙境。玉瓷牙角,方寸可為乾坤。趙正生刻壞的作品不計其數,他都用一些邊角料進行反複練習,以實作作品的傳神和精細程度,他對微雕保持着初心,也心存敬畏,他一直把微雕當成一個事業來做。

在趙正生看來,微雕手藝是一種傳承,從老一輩的藝術家手中接過來,就得往下繼續傳承。在吸收了傳統的技藝手法之後,趙正生也想要創新手法。“隻有創新之後,才能有更好的生存空間。”

在玉石和瓷器上的刻法比較單一,由于硬度的限制,想要創新并不容易。最初,趙正生想到要在工具上創新,但微雕本身的刻刀就已經非常細小,很難有所突破,于是他想到在技法上創新——将篆刻的刀法和微雕的技法進行完美結合。剛剛在玉石平安扣上完成的瑞虎迎春,就是他創新手法的代表作。

我和我的家鄉|瑞虎迎春:微雕毫厘之間的新年祝福

微雕所用的刻刀與雕針等物件排列齊整有序

“今年是虎年,平安扣的寓意也很好,平平安安嘛。”有了這個設想,趙正生用了五天時間,創作了上山虎和詩詞相結合的微雕平安扣來迎接虎年。在這個如手般大小的平安扣上,左側上山虎的紋理是用篆刻的刀法進行創作的,篆刻的平刀法和切刀法有别于微雕線條,通過刀的改變,使線條的寬窄深淺表現得更為豐富,上顔色之後進而達到寫意國畫的意境和韻味,而平安扣右側的詩詞,則是采用了傳統微雕的技藝,“兩種刀法和技藝進行有機的結合,也能實作互相對比和襯托。”趙正生解釋道。

趙正生師從“濟南微雕”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王天明。王天明不僅能在玉石、壺、米粒等材料上雕刻,還能在頭發絲上雕刻,他曾在長3毫米,寬0.2毫米的白發上刻下八個字——“和平統一 天下為公”。“師父在做微雕時憑肉眼和感覺完成,靠的就是日複一日練習獲得的手感,我也在努力練習手感。”如今,趙正生的微雕作品都擁有特有的藝術氣質,無論是雕刻楷、篆、草都具有中國傳統書法的筆墨神韻,圖畫也描摹得惟妙惟肖。他也嘗試在微小的空間内,雕出更多的世間萬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