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科技迅速發展,文化、藝術緊密互動,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驟然縮短,人們的交往方式,社會和文化形态,都帶有着這個時代特有的表征。就此,圍繞科學、藝術、心理、醫學、倫理、環境等相關議題,新海南用戶端文化頻道與海南國際傳播中心,邀約大陸知名作家、詩人、學者,聯袂推出“作家觀察”系列訪談,敬請關注。
時序交替,萬象更新。回顧2021,經曆過迷茫,笑傲過苦惱,成就過燦爛,滿是難以抹去的記憶與永恒的懷念。時光不戀過往,展望2022,站在新年的門檻上,我們不僅感受到新年的溫暖與希望,也感受到了未來的夢想與期盼。
在過去一年,作家學者們一如既往用自己深情的筆觸描繪時代變化,以翰墨丹青書寫盛世豪情。歲月匆匆,2021年這頁翻了過去,在新的一年,作家學者們又有什麼顧盼與展望?
本期,新海南用戶端文化頻道、海南國際傳播中心專訪青年詩人、學者王徹之,帶來了他的觀點。

王徹之,1994年出生,詩人,牛津大學文學博士。曾獲得第五屆北京詩歌節年度青年詩人獎(2019),第一屆新詩學獎(2020),第一屆快速眼動詩歌獎(2020),第八屆突圍年度新銳詩人獎(2021),第一屆褶子·新銳詩人獎(2022)等。著有《詩十九首 19 POEMS》(紐約,2018),《獅子岩》(海南,2019,《新詩》叢刊第23輯)。
1、回顧2021年,您在寫作上有什麼收獲?
王徹之:21年寫得不是太多,差不多每個月一首,疫情的環境也讓寫作變得有些艱難。不過這些詩大部分還算合格,算是對我個人生活的一種記錄。
2、2021年,令你較為深刻感觸的一件事情,能否與我們聊一聊?
王徹之:是年末的線上跨年讀詩會。今年無法回國過年,但因為這次活動見到了不少國内的老師和朋友,感覺非常溫暖。
3、2021年,您讀了多少本書?有沒有一些書值得可圈可點的?
王徹之:如果不算寫論文需要的文獻,大概隻有十幾本。項飙的《把自己作為方法》,西蒙娜薇依的《柏拉圖對話中的神》,特裡伊格爾頓的《論邪惡》,西塞羅的On Leaving and Dying Well(論生與死)等,都非常有意思。另外值得推薦的,還有袁枚的《随園詩話》。讀這本書的感覺是,袁枚是非常有現代性的詩人,很多觀念在當時都比較先鋒。但是也可以把它當成一本段子書,類似《世說新語》,很有可讀性。
4、2021年,您去了哪些城市?對哪一所都市有獨到的感覺?
王徹之:因為疫情,去的城市比較少。除去倫敦和牛津,我隻在十月份去了蘇格蘭,走馬觀花似的看了愛丁堡,聖安德魯斯,和鄧迪。聖安德魯斯是海邊的小鎮,非常古老幽靜,也非常的蘇格蘭,有着大城市無法見到的風景。
5、您如何評價您的2021年,以及能否談談2022年您的寫作計劃?
王徹之:總體來說,其實是很平淡,甚至有點困窘的一年,不過算是安穩度過。希望新的一年可以順利實作幾個出版計劃,多寫點詩和論文,讓自己變得高效起來。
6、春節是大陸傳統節日,但随着時代發展,人們歡度的方式正悄然改變,您對此有感受到哪些變化?
王徹之:以前小時候,過年都會買新衣服,吃的都很豐盛,是以一到冬天就盼着過年。現在過年氛圍好像沒有那麼濃厚了,有時候成了一種新型的親友間社交的方式,大家都比較奔波勞累,更像是年關。
7、您的家鄉在哪?有什麼特别的春節習俗嗎?
王徹之:我家鄉在天津濱海,漢沽。我們那過年吃年午飯,而不是年夜飯。其實我到現在都還覺得神奇,還沒有在其他地方看到過這種風俗。
8、您還會和家人一起看春晚嗎?較與小時候,現在的春晚在你心裡的意義是什麼?
王徹之:在家過年的話,我還是會和父母一起看。如果在國外自己過年,我會按中原標準時間準時打開電腦,在外網上看。這更像是一種紐帶,會讓我覺得在這段時間,我在陪家人一起度過這個夜晚。
9、春節假期裡,您願意花費最長時間做的事情是什麼?
王徹之:陪家人看看電影,買買東西,逛逛街。
10、現在很多人害怕過年,因為總會被家裡親友們的各種問題所“轟炸”,您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如何應對的呢?
王徹之:遇到過,可我不是很在意。換位思考想一下,如果你是那個很長時間沒有相見的親戚,遇到晚輩你會想到什麼呢?還不是問那些問題,表達自己的關心?這是人之常情,這些問題也多是出于善意。我都會非常開心地回答。因為以後可能我自己也會對晚輩問這些問題。
新海南用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記者 劉昕婷、蔡千岚、胡雅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