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作家观察|王彻之:诗是对我个人生活的一种记录

编者按: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科技迅速发展,文化、艺术紧密交互,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人们的交往方式,社会和文化形态,都带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表征。就此,围绕科学、艺术、心理、医学、伦理、环境等相关议题,新海南客户端文化频道与海南国际传播中心,邀约大陆知名作家、诗人、学者,联袂推出“作家观察”系列访谈,敬请关注。

时序交替,万象更新。回顾2021,经历过迷茫,笑傲过苦恼,成就过灿烂,满是难以抹去的记忆与永恒的怀念。时光不恋过往,展望2022,站在新年的门槛上,我们不仅感受到新年的温暖与希望,也感受到了未来的梦想与期盼。

在过去一年,作家学者们一如既往用自己深情的笔触描绘时代变化,以翰墨丹青书写盛世豪情。岁月匆匆,2021年这页翻了过去,在新的一年,作家学者们又有什么顾盼与展望?

本期,新海南客户端文化频道、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专访青年诗人、学者王彻之,带来了他的观点。

作家观察|王彻之:诗是对我个人生活的一种记录

王彻之,1994年出生,诗人,牛津大学文学博士。曾获得第五届北京诗歌节年度青年诗人奖(2019),第一届新诗学奖(2020),第一届快速眼动诗歌奖(2020),第八届突围年度新锐诗人奖(2021),第一届褶子·新锐诗人奖(2022)等。著有《诗十九首 19 POEMS》(纽约,2018),《狮子岩》(海南,2019,《新诗》丛刊第23辑)。

1、回顾2021年,您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

王彻之:21年写得不是太多,差不多每个月一首,疫情的环境也让写作变得有些艰难。不过这些诗大部分还算合格,算是对我个人生活的一种记录。

2、2021年,令你较为深刻感触的一件事情,能否与我们聊一聊?

王彻之:是年末的线上跨年读诗会。今年无法回国过年,但因为这次活动见到了不少国内的老师和朋友,感觉非常温暖。

3、2021年,您读了多少本书?有没有一些书值得可圈可点的?

王彻之:如果不算写论文需要的文献,大概只有十几本。项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西蒙娜薇依的《柏拉图对话中的神》,特里伊格尔顿的《论邪恶》,西塞罗的On Leaving and Dying Well(论生与死)等,都非常有意思。另外值得推荐的,还有袁枚的《随园诗话》。读这本书的感觉是,袁枚是非常有现代性的诗人,很多观念在当时都比较先锋。但是也可以把它当成一本段子书,类似《世说新语》,很有可读性。

4、2021年,您去了哪些城市?对哪一所都市有独到的感觉?

王彻之:因为疫情,去的城市比较少。除去伦敦和牛津,我只在十月份去了苏格兰,走马观花似的看了爱丁堡,圣安德鲁斯,和邓迪。圣安德鲁斯是海边的小镇,非常古老幽静,也非常的苏格兰,有着大城市无法见到的风景。

5、您如何评价您的2021年,以及能否谈谈2022年您的写作计划?

王彻之:总体来说,其实是很平淡,甚至有点困窘的一年,不过算是安稳度过。希望新的一年可以顺利实现几个出版计划,多写点诗和论文,让自己变得高效起来。

6、春节是大陆传统节日,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欢度的方式正悄然改变,您对此有感受到哪些变化?

王彻之:以前小时候,过年都会买新衣服,吃的都很丰盛,所以一到冬天就盼着过年。现在过年氛围好像没有那么浓厚了,有时候成了一种新型的亲友间社交的方式,大家都比较奔波劳累,更像是年关。

7、您的家乡在哪?有什么特别的春节习俗吗?

王彻之:我家乡在天津滨海,汉沽。我们那过年吃年午饭,而不是年夜饭。其实我到现在都还觉得神奇,还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过这种风俗。

8、您还会和家人一起看春晚吗?较与小时候,现在的春晚在你心里的意义是什么?

王彻之:在家过年的话,我还是会和父母一起看。如果在国外自己过年,我会按北京时间准时打开电脑,在外网上看。这更像是一种纽带,会让我觉得在这段时间,我在陪家人一起度过这个夜晚。

9、春节假期里,您愿意花费最长时间做的事情是什么?

王彻之:陪家人看看电影,买买东西,逛逛街。

10、现在很多人害怕过年,因为总会被家里亲友们的各种问题所“轰炸”,您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如何应对的呢?

王彻之:遇到过,可我不是很在意。换位思考想一下,如果你是那个很长时间没有相见的亲戚,遇到晚辈你会想到什么呢?还不是问那些问题,表达自己的关心?这是人之常情,这些问题也多是出于善意。我都会非常开心地回答。因为以后可能我自己也会对晚辈问这些问题。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刘昕婷、蔡千岚、胡雅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