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工廠變了:中國原油進口數量20年首降,産業更新小獲成功

世界變了:中國原油進口數量20年首降,産業更新小獲成功

1

有一個消息,非常重要,但在網際網路上,居然少有人提及。

這個消息是:2021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同比下降5.4%,是自200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世界工廠的原油進口量下降了,很多人可能會感到詫異,更會詢問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地球人都知道:對了,就是“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下稱脫碳戰略)。

大陸承諾:國内碳排放數量,在2030年前将見頂;之後将逐年下降,直到2060年,把國内碳排放的淨值,降至零”。

為了脫碳戰略,我們必須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但同時又“低效率、低利潤”的落後行業、落後企業;而這些落後行業與企業,又是極度消耗油氣資源的;落後企業減少了,需求下降,原油進口量自然“水退船落”。

世界工廠變了:中國原油進口數量20年首降,産業更新小獲成功

2

如果我們再把話說明白點,淘汰落後行業與企業,更本質的原因,是我們不想再幹“賠本,還賺不來吆喝”的生意了。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出口大國,相當多的落後行業與企業,是為海外市場服務的。我們進口能源,為歐美生産真金白銀的商品,污染留給了自己,換來一堆注水的美元;反過頭來,歐美還批評我們不保護地球媽媽,且搶了他們的就業。

這種生意,能長期幹嗎?

幾十年前,大陸經濟處于起步階段,急需要美元儲備,可以捏着鼻子幹;而現在,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25萬美元,達到高收入國家水準,不再是貧窮和起步的狀态了。

如果我們有雄心,想要再進一步,人均突破3萬美元,達到發達國家水準;那就必須産業更新,放棄“高能耗、高污染”,但“低效率、低利潤”的落後行業,做高利潤的先進産業。

3

有人這時候肯定會擡杠:你說得輕巧,産業更新哪是“你說更新,就能更新的”?我們不出口高能耗、低利潤的落後産品,還能出口什麼?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明白:産業更新是一個長期戰略,也是一個長期過程。

大陸到2060年才會徹底“碳中和”;從2022到2060,還有30多年的緩沖時間,給你去轉型,并不是強迫你立刻更新,一口吃個胖子。

産業更新隻是給了你一個發展方向和截止時間。想要企業可持續發展,想要吃好果子,按我說得來。

當然了,如果你不思進取,就想依賴“高污染和低人工工資”,繼續躺着賺錢,那迎接你的,隻能是時代潮流的無情鐵錘了。

世界工廠變了:中國原油進口數量20年首降,産業更新小獲成功

4

其次,當下的中國,産業更新還是小獲成功的;出口産品的技術含量和利潤率,也在逐年提升。

截止到2021年,中國成功實作更新的産業,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高鐵、造船、通信裝置、太陽能發電等行業外,還有汽車制造,尤其是電動汽車制造。

毫不客氣地講:現在,中國擁有全球最發達、最成熟的電動汽車制造業;無論是電池、電機等核心硬體,還是自動駕駛、車網互聯等關鍵軟體,技術都處于全球第一梯隊,産能更是全球第一。

有兩個資料,可以證明我說的話,并不誇張:

一是,2021年,中國第一大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的平均汽車售價,超過了全球第一大汽車制造商“大衆”。這說明,中國電動汽車能被消費者接受,靠得不僅僅是價格,還兼具品質和高科技。

二是,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同比暴漲了1倍,出口總額約310億美元,超過英國和西班牙,逼近南韓。

中國汽車,特别是電動汽車,開始以品質、技術赢得海外消費者的認可。無論是歐盟、沙特、澳洲這樣的發達市場,還是智利、俄羅斯這樣的中等收入市場,又或者埃及、高棉這樣的低收入市場,中國汽車都賣得不錯。

同樣是2021年,中國品牌,還拿下了泰國電動汽車的銷售冠軍;中國電動汽車,占據了泰電動汽車總銷量的6成。

而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的預測:2-3年後,中國就将成為繼“德日美”之後的,全球第四大汽車出口國了。

世界工廠變了:中國原油進口數量20年首降,産業更新小獲成功

5

是以,産業更新和“脫碳戰略”,一體兩面,都是中國經濟向上走的核心引擎。用脫碳戰略淘汰落後産業,用産業更新更好地減少碳排放,讓中國産業進入良性循環。

是以,2021年中國原油進口總量下降,看似是一個小消息,但卻反映了中國産業更新的一小步,一個小成功。

願這樣的小成功,越來越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