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上海尋找那個設計國旗圖案的普通人

1998年,編劇王興東參觀了北京的"我心中的國旗"展覽,第一次認識了國旗設計設計師曾連松。23年後,王興東編劇、上海戲劇學院出品的王興東話劇《曾連松與旗》于2021年在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成為青年藝術創作周的開幕演出。

作為中國電影文學會會長,王興東從業近50年,包括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辛亥革命》、《蔣翠英》、《孔繁森》和《黃可公案》。他回憶說,在參觀了"我心中的旗幟"展覽後,經過多次接觸,他找到了住在上海的曾連松。"他因腦血栓形成而住院。王星東在上海住了15天,與曾娿的家人、朋友和鄰居交流,構思了曾連松和國旗的劇本。

今年9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我們如何才能繼續取得成功》提到了國旗的誕生,"1949年7月,為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新政協籌備會議決定為全國收集國旗圖案。在近3000種設計中,上海從業人員設計了"五星紅旗"風格,成為會議數量最多的一次,并最終被确定為國旗圖案。"

在王星東的筆下,曾連松的形象變得更加生動。為了設計,他從朋友那裡借來了圓規,晚上"躲"進閣樓不出去,老婆一大早打掃發現蠟紙随處可見,卻完全不知道老公在忙什麼。在鄰居眼中,曾連松溫柔地說,"每年春節,他都會給大家寫信。"

在上海尋找那個設計國旗圖案的普通人

王星東曾參與創作重大曆史著作,深知真理的重要性。回到北京後,他走進檔案館,尋找曆史資料,并拜訪了旗幟圖案收藏的參與者。一次又一次,曾連松和劇本中國旗的故事越來越清晰,"起初,曾連松不确定是否是自己選擇的圖案,直到第二年國慶前夕,他去北京出差,政協派人到招待所核實原設計, 然後,他收到了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的慶祝活動,并于11月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室的感謝信。曾連松一直珍藏着這些文獻,王興東一看一看,"曾先生是書法家,記筆記特别仔細。感謝信指出,曾連松的獎勵為500萬元人民币(約合500元人民币)。他的兒子告訴我,他的父親用這筆錢為母親買了一塊手表,為他的家人買了五袋面粉。"

作為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的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曾連松與國旗為師生們上了一堂課。"我為新中國做了什麼?"72年前,無數"曾連松"問自己;"我們為我們的國家做了什麼?""每個有抱負的年輕人今天都應該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在上海尋找那個設計國旗圖案的普通人

戲劇電影學院副院長、《曾連松與國旗》導演董健說,原版拿到劇本後,興奮又緊張,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在短時間内讀懂和通讀劇本,呈現出與之相比對的表演。在導演的帶領下,原班人放棄了暑假休息,實地考察了曾聯松樓等地,汲取創作靈感。三個轉盤在舞台上創造了多個空間,将觀衆帶回1949年成立儀式之前和之後的歲月。

該劇最大的特點是"年輕",整個群體中師生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其中大多數是年輕教師對戲劇和美術的學生。青年師生聯姻亮相,成為高校講黨史故事的生動實踐。

《曾連松與國旗》的首演标志着2021上海國際藝術節"青年工程"和青年藝術創作周的開幕。組委會前期在全國範圍内收到近80份活動申請,最終确定15項展覽活動,共28場演出,3件展覽作品将在上海戲劇學院華山路校區舉辦和展出。

專欄編輯:石晨璐 文字編輯:石晨璐

來源: 作者: 朱格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