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說新語‖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

詩說新語‖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

文丨王亞楠(方塘傳媒編輯傳播中心實習編輯)

《除夜》

——宋 戴複古

掃除茅舍滌塵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筳開聽頌椒。

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除夕将至,我們将告别舊年,迎接新年。除夕這一天,你們将要做些什麼呢?毋庸置疑,必做的一定有貼春聯、吃年夜飯。那你知道古人這一天是怎麼安排的嗎?現在,我們從宋代詩人戴複古的詩歌中去探尋古人的除夕日。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詩人戴複古。

戴複古,性喜漫遊,是南宋著名的江湖詩派詩人,生于天台黃岩,今屬浙江台州。他早年曾向陸遊學詩,後來一度崇尚晚唐詩歌,但受陸遊雄渾詩風的影響很深。他雖身處于江湖之中,但作詩繼承了杜甫、陸遊的傳統,關心民生疾苦,指斥朝政,絕少顧及。他的詩歌語言淺顯而耐人尋味,在江湖詩派中獨樹一幟。

詩人戴複古被除夕喜氣洋洋的氛圍所感染,寫下了充滿年味兒的《除夜》,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希冀與祝願。

“舊歲未盡,新歲伊始,打掃幹淨庭院,洗盡舊年的塵埃。點上一柱清香,擺好供品,祭拜神靈與祖先。萬物告别最後的臘月,迎接新春的到來。一年的結束就在今晚。

火盆裡的火燒得正旺,屋外的鞭炮聲,響徹雲霄。一家人圍爐而坐一起守歲,歡享家宴,用椒柏酒祝兒孫身體康健,祝長輩福壽綿長。農民們已經預料到明年是個豐收年,因為冬天的瑞雪還沒有融化完。”

這首詩通俗易懂,描寫了除夕這一天人們的忙碌與喜悅,并且介紹了一些習俗,例如:焚香、生盆火、放爆竹、吃年夜飯、喝椒柏酒等。古人過除夕如此的熱鬧非凡,充滿儀式感,那麼這一天他們是如何安排的,還會有哪些活動?

1、掃塵

正如詩中首聯所寫:“掃除茅舍滌塵嚣”,由此可知,除夕當天是要打掃衛生的。《夢梁錄》中記載:“士庶家不以大小,俱灑掃門闾,去塵穢,淨庭戶。”意思是說,無論你是富貴人家還是平常百姓,無論房子是大還是小,這一天都是要清掃庭院,為的是洗盡往年的塵穢與污垢,期盼來年的順遂與康健。

2、祭祀神靈、祖先

“一柱清香拜九霄”祭祀祖先,供奉神明是必不可少的,《夢梁錄》中記載:“祭祀祖宗,遇夜時,備迎神香花供佛,以祈新歲之安。”祭祀的時間,早晨或者黃昏,都可以,地區不一樣,習慣也就不相同。祭祀祖先,表達的是人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以及對後人的激勵;供奉神明,表達的是對神靈的感激與感恩,祈求來年的庇護。

3、挂桃符、門神

除夕當天,全家人出動帖春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之一,正如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寫:“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那麼,這裡的“新桃”指的是我們貼的春聯嗎?我們繼續探尋。

古人在除夕當天,用桃木闆分别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挂在門上,這就是桃符。紙張發明以後,就開始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挂、嵌綴或者張貼于門首,相當于門神像,意在禳災辟邪、祈福納吉。

宋人陳元靓所著《歲時廣記》介紹了宋代桃符的相關情況,“桃符之制,以薄木闆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郁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

這裡的“狻猊”是龍的九子之一,“白澤”是中國神話中地位崇高、令人逢兇化吉的祥瑞之獸。這兩個神獸都代表着吉祥如意。“神荼”、“郁壘”是傳說中可以制服惡鬼的兩位神人,他們的面相醜怪兇狠,擅長捉鬼,鬼怪懼之。他們作為門神,有驅鬼避邪的作用。

這裡的“寫春詞”或者“祝禱之語”與我們現在貼的春聯相近,可以看做是春聯的前身。

宋人的門神像不止隻有上述的二神,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道教俗神,專司打鬼驅邪的鐘馗,民間流傳着許多關于他的故事,比如“鐘馗捉鬼”。宋代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歲首畫鐘馗于門。”可見在宋代鐘馗已是人們青睐熱衷的門神了。

現在我們的春聯,無論内容形式如何改變,與古時的桃符、門神一樣,它們都表達了我們對鬼祟邪魅的憎恨與厭惡,寄托了我們對新的一年的憧憬與祝願。

4、打“捶丸”

忙碌完畢,男子們開始相約打“捶丸”。“捶”即擊打,“丸”即小球。捶丸,是大陸古代以球杖擊球入穴的一種運動項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馬球中的步打球,類似現代的曲棍球,有較強的對抗性。

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球門改為球穴,名稱也随之改稱"捶丸"。

捶丸怎麼打?

比賽時,既可分組,也可不分組。以參加人數多寡,又分為大會、中會、小會、一朋、單對等。比賽前各到“關牌”處領籌。籌又叫牌,每人5籌。捶丸時,每人三棒,三棒均将球擊入洞中才能赢一籌,所赢籌由輸家給。根據籌之多少可分為大籌(20)、中籌(15),小籌(10)。比賽以先得以上各數為勝。

宋代的“捶丸”與高爾夫運動有些相似之處:一是兩者都有球洞;二是兩者都用球杖擊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三是場地選擇極為相似。這些相同的特征可以加深我們對捶丸的了解。

5、鬥茶

午宴吃罷,一些文人雅士,富貴官宦會與家人或者好友一起喝茶,一時興起,就開始了“鬥茶”。鬥茶是茶文化的一種,有極強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鬥茶,就是比賽茶的優劣。參加鬥茶的人各取藏好的好茶,輪流進行烹煮,品評分高下。鬥茶方式可以多人共鬥或者兩人捉對“厮殺”,三鬥二勝。

鬥茶的内容有鬥茶令、鬥茶品、茶百戲。勝負标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顔色,一般标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等而下之。二是湯花,就是湯面泛起的泡沫,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标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湯花的色澤标準與湯色的标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宋代極其講究茶道,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熱衷于此,其成為了文人士大夫階層頗受歡迎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鬥茶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比如中國黃茶鬥茶大賽,深受人們的歡迎。隻要茶道在,茶文化在,鬥茶就不會退出曆史的舞台。

6、年夜飯、飲酒

夜色降臨,大概在晚上六七點,開始歡享豐盛的年夜飯。除了食物,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知道古人春節要喝屠蘇酒,但還有一種不被大家所熟知的酒也深受古人的喜愛,就是戴複古詩中所寫的椒柏酒。

椒柏酒,别名椒花酒,用椒花與柏葉浸泡而成。據說“椒”是玉衡星精,食用後令人身體康健、容光煥發;“柏”是百木之精,是仙藥,能祛除百病。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椒柏酒元旦飲之,辟一切疫疠不正之氣。除夕以椒三七粒,東竹葉酒 治諸風熱病,清心暢意。淡竹葉煎汁,如常釀酒飲。”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也記載:“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

由此可知椒柏酒是一種養生酒、藥酒。它酒氣芬香,飲之可以祛除一些疾病,象征着安康與長壽,是以深受古人的青睐。并且在飲椒柏酒時還有一定的規矩,即按照年齡從小到大的順序喝酒,這與飲屠蘇酒是一緻的。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小孩或者年輕人長大一歲意味着成長與進步,更值得在新年裡慶祝,是以就有了這樣的風俗。這種敬酒或者說飲酒習慣與我們現在是相反的。

7、驅傩

驅傩是宗教儀式,是驅鬼迎神的一種活動,與巫術有關。古人把一切的困難、災難、危難都稱為是由邪氣籠罩的“難”。為了控制“難”,古人發明了“傩”這種巫術,希望通過“傩”将“難”驅趕,是以就産生了一系列的儀式。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這天,“禁中呈大傩儀,并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将軍;用鎮殿将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鐘馗、小妹、土地、竈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而罷。”

從上述文字我們可以看出,驅傩的場面十分宏大,熱鬧非凡,演出的人員都身着奇裝異服,戴着威嚴兇狠面具,這一切的裝扮、作派目的在于驅逐邪祟,祈吉納福。在除夕舉行驅傩儀式,逐漸成為了宋代市民重要的娛樂方式。

驅傩活動并沒有消失,得到了繼承與發展,現在民間有各種驅傩表演,比如撫州南豐傩舞表演,已成為了文化傳承的“活化石”。

8、燒松盆

燒松盆,也叫燒籸盆,是宋代民間一種驅邪祈福的活動。盆中燃料是麻籸(芝麻榨油後的渣滓)。記得小時候爺爺燒松盆,會在盆中放幹燥粗壯的木材,上面覆寫上松柏枝,在淩晨點燃,伴着鞭炮聲。這鞭炮聲此起披伏,仿佛給盆中的火增添了幾分力量,把四周照得通紅明亮。爺爺說要讓它燒得越旺越好,火好了,來年的日子一定不差。如今身處城市之中,已很久沒有再燒過松盆了。

9、守歲

守歲,也就是守年。《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守歲之事,雖近兒戲,然而父子團圓把酒,笑歌相與,竟夕不眠,正人家所樂為也。”

守歲時,為了打發晚上的閑暇時光,古人會備上一些消夜食品,即消夜果。《夢粱錄》記載了宮廷中的消夜果:“是日,内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團、韻果、蜜姜豉、皂兒糕、蜜酥、小鮑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銀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頭兒、牌兒、帖兒。”這些是供貴族享用,而在尋常人家,雖沒有宮中豐盛,但也會盡力準備。

這一天,阖家團圓,歡聚一堂,家人們集體熬夜,共同把舊年送走,迎接新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之意;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現在我們守歲,更多的是為了陪伴家人,希望來年家庭和諧美滿。

10、小兒賣癡呆

除夕夜,兒童成群結隊,提着燈籠,迫不及待地要跑到街上唱兒歌:“賣癡呆,千貫賣汝癡,萬貫賣汝呆,見賣盡多送,要賒随我來。”這就是“小兒賣癡呆”。讀完這首兒歌,我們可以自然地聯想到,小孩子和大人走上街,裝傻互相打趣的情景。大人遇見小朋友,問:“你這小孩子要不要賣?”小孩子回答:“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

一切是那麼生動有趣,并且充滿了溫情。從這滑稽、可愛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宋人對孩子的希冀,希望他們聰明伶俐,遠離癡傻,這一風俗是美好的祝願。

11、打灰堆

打灰堆,也叫打如願,是中國古代的民俗。宋代,除夕夜将盡,天蒙蒙亮時,古人要拿一挂滿銅錢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同時禱告神靈,訴說心願。據說“打灰堆”後,會逢兇化吉,實作心願。後來民間會在正月初一雞鳴的時候,往灰堆間捶打,說是可以緻富。

宋代有許多春節的習俗都流傳下來了,但也有不少有趣風俗已被漸漸遺忘。我們不時的感觸年味漸淡,但又可曾回想自己是否真的用心去了解這些風俗,去保護它們呢?這值得我們反思。

編審:袁媛丨編輯:徐豐超丨設計:孫月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