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瘋狂的預制菜:都在炒,沒人吃?

瘋狂的預制菜:都在炒,沒人吃?

圖檔來源@pexels

文丨開鳳梨财經(ID:kaiboluocaijing),作者丨金玙璠,編輯丨魏佳

年夜飯吃什麼?

2022年資本界的第一道大餐——預制菜,你考慮嗎?

臨近年底,生鮮/電商平台、餐飲商家、消費零售品牌,都在推預制菜年夜飯禮盒。如今是疫情之下的第三個春節,上下遊産業鍊的熱情持續被點燃,集體盯上了就地過年的人們。

開鳳梨财經從預制菜行業人士處了解到一些動态:

過去做冷凍食品、冷鍊物流相關的To B公司,部分已轉身殺入C端預制菜;叫不叫得上名字的餐飲店都開始學習西貝“賈國龍功夫菜”,在店裡顯眼的位置擺上自家的預制菜。

中小型預制菜團隊尤為興奮,已經為年夜飯蓄力幾個月了。其中有團隊2021年春節時還抱着試一試的心态,如今幾乎不計成本做市場營銷。

一位美國前外賣行業創業者表示,國内的預制菜浪潮已經席卷到太平洋彼岸的北美部分城市,大批中餐廳老闆躍躍欲試……

和“吃”沾邊的公司正積極為預制菜加柴添火,可在大衆消費者眼裡,預制菜、調料包、懶人菜、快手菜,還傻傻分不清楚。

瘋狂的預制菜:都在炒,沒人吃?

按處理方式分類,廣義的預制菜大緻分為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和即熱/即食食品三大類。

前預制菜創業者陳禮認為,即食食品屬于休閑零食,即熱食品是普通的長保消費品,這些都屬于老古董,即配、即烹食品才更吻合預制菜的概念。最典型的是需要烹饪的半成品鮮菜、需要二次加熱的冷凍成品菜。

事實上,近一年來,一二級市場的資本熱浪也是打在即烹、即配食品上的。

C端預制菜玩家辛辛苦苦“炒”了一年,就等着在2022年這個春節敲鑼打鼓秀肌肉了。可開鳳梨财經和多位預制菜消費者溝通後發現,預制菜最需要讨好的年輕食客态度并不如想象中積極,一些人嘗鮮預制菜後表示,年夜飯不會考慮。

多位行業人士對預制菜賽道整體看好,可還是給To C部分潑了一盆冷水:目前預制菜對年輕群體的滲透率很低,就算在春節閃現高光時刻,參考意義也不大。

為什麼說資本和創業者都要理性一些,不必沉迷于年夜飯的狂歡,本文帶你揭開預制菜賽道的迷霧。

六大門派“炒制”預制菜

消費者可能覺得預制菜新奇,但它不是新事物,隻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陸預制菜的主賽道在B端。國海證券的調研報告顯示,中國預制菜市場B端和C端占比是8:2。

近一年半以來,C端預制菜實力不容小觑。

餐飲供應商王洋介紹,他從産業鍊了解到,疫情之前,就有一些公司踏入C端預制菜領域,但規模普遍很小,年營收一兩千萬已經算不錯。直到2020年下半年,疫情助推,資本下場“撒錢”,營銷投入加大,預制菜才算真正出圈,這些企業有了營收一兩個億的野心。

如今,下場做預制菜的名單明顯變長了。按出身,這些玩家可以被分為六大門派。

專業預制菜公司——味知香(C端為主B端為輔)、千味央廚(專注B端)、海底撈下屬“蜀海供應鍊”等

上遊農牧水産企業——得利斯、雙彙食品、國聯水産、正大等

傳統速凍企業——安井食品、三全、思念等

餐飲類企業——海底撈的“開飯了”、西貝的賈國龍功夫菜、王家渡食品等

零售類參與者——盒馬“盒馬工坊”、美團買菜“象大廚”、錢大媽“大廚菜”、永輝旗下“彩食仙”等

創業企業——珍味小梅園、尋味獅、望家歡、找食材、叮叮鮮食、三餐有料等

回過頭去看,第一位攪動預制菜江湖的大佬是味知香。它被疫情、懶人經濟這股東風,送上了A股“預制菜第一股”的王座,2021年4月27日一上市就拉出了13個漲停,股價飙了近四倍。

“味知香的出現,讓二級市場上那些但凡能跟預制菜挂上鈎的企業,都來了幾個漲停。這就像給資本和創業們打了一針興奮劑,刺激了一級市場對預制菜的追捧。”三餐有料CEO林志勇形容。

據統計,僅2020年以來,預制菜行業的融資金額就高達數十億元。

瘋狂的預制菜:都在炒,沒人吃?

在所有項目裡,最大的一條“鲶魚”來自陸正耀。多位創業者從投資人處了解到,陸正耀此前深陷瑞幸造假醜聞,但沒影響他攪動行業,資本願意相信他捕捉風口的能力。

2022年初,陸正耀踏足預制菜行業,推出了一個名為“舌尖工坊”的新項目,開大會、招加盟,給預制菜賽道吸引了不少媒體和資本的注意力。某速食品牌合夥人對開鳳梨财經形容,舌尖工坊相當于“半成品菜+預制菜+火鍋食材”的社群門店,以家常菜為主。

一眼望過去,和“吃”沾邊的企業一個個都來了。賣肉類海鮮、速凍品的,開餐館的,控制生鮮零售管道的,陸續跳上“預制菜”這艘大船。

但别把預制菜這件事,想得太簡單了。一位消費領域投資人表示,在六大門派裡,更看好專業預制菜公司、速凍企業、零售類公司。因為這三類企業,至少在菜品研發能力、冷鍊物流能力、品牌知名度三個關鍵次元上,有一項占優勢。

開鳳梨财經還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名單裡出現了許多B轉C的面孔,有得利斯、國聯水産這樣的上市公司,也有創業項目。它們原本做着和冷凍食品、冷鍊相關的To B業務,最近趁熱“炒”起了C端預制菜。

唐萬裡創辦的叮叮鮮食,于2018年入局預制菜時,做的是服務便利店的B端業務,2020年疫情之後,打開C端,目前B和C業務占比是一半一半。

林志勇原本是一個服務B端餐廳的創業者,做的是冷凍食品、搭的是冷鍊物流。2020年初,他嗅到商機,孵化了面向C端家庭的半成品預制菜新零售平台“三餐有料”,到現在為止拿到了三輪融資。

年輕人吐槽:預制菜選擇少、口味差

炒菜的廚師多了,出門迎客的小二多了,吃外賣的人未必乖乖就範。

今年1月中旬,央視财經在微網誌發起的“今年過年,你會買預制菜嗎?”的投票中,50%的網友認為不需要買,12%的人表示經常購買,其餘38%的網友則選擇“準備買買嘗嘗鮮”。

看起來,吃與不吃的比例是五五開。

但林志勇團隊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預制菜主流閱聽人,六七成以上是原本就做飯的人群,以30-40歲之間的中年人以及老年人為主。他們把預制菜當作家庭日常下廚的補充,購買管道以線下為主;而原本沒有做飯習慣的年輕人群才剛開始逐漸滲透,他們的習慣還是點外賣。

多位行業人士認為,預制菜現在的“身份”還是廚房的“備胎菜”,消費頻次有限,要做大,還得搶外賣的“飯碗”,滲透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群。

可開鳳梨财經和多位購買過預制菜的年輕人溝通發現,他們複購預制菜的機率不大。總結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選擇少,二、成本效益、口感不及預期。

三口之家的女主人陳方去年年夜飯就考慮過預制菜,但沒下手,今年臨近春節,再打開電商平台和直播間發現,品牌多到眼花缭亂,但品類同質化過于嚴重。“預制菜難道就‘炒’老三樣佛跳牆、酸菜魚、湯品嗎?”

找食材創始人崔恒亮分析,這三類被偏愛是有原因的:口味普适、不太需要市場教育;過去在B端餐飲的工業化程度高、毛利偏高。

瘋狂的預制菜:都在炒,沒人吃?

生鮮超市櫃台上的佛跳牆開鳳梨财經 / 攝

預制菜選手們有選擇,但選擇也不多。林志勇表示,C端預制菜賽道還在萌芽期,很多公司剛開始隻有能力推一個拳頭産品或系列。因為中餐菜系龐雜,每個類型的菜品需要的研發能力、原料工藝、生産裝置都不同,對資金要求很高。

做不容易出錯的“老三樣”,不代表預制菜玩家已經遊刃有餘了。

愛嘗鮮的程怡前段時間為了請朋友來家裡聚餐,花80元在某品牌官方店鋪買了一份花膠雞海鮮打邊爐。她滿懷期待地在朋友面前展示買到的新玩意,結果有種被騙的感覺。“7折價80元買到的打邊爐,還不如一份30元的自熱小火鍋來得實在。食材少,口味比堂食甚至外賣都差很遠,最接受不了的是,雞肉小而柴、海鮮腥味重。”

95後孫初買了被種草許久的某品牌佛跳牆,便在朋友圈吐槽,“工業味道很重,真的不敢吃,原來還不清楚什麼是預制菜,現在拉黑了”。

林嘉有過兩次預制菜經曆。一次是生鮮電商平台上點了一份半成品淨菜,收到一看,“裡面的藕片已經有些變色了”。最近一次,她點了一份豬肚雞湯,當時被商品說明和顯示的8000多條評價打動了,“看起來友善快捷又好吃”,可吃進嘴裡,“腥味很重”。

今年除夕年夜飯,林嘉不再考慮預制菜。孫初對開鳳梨财經說,“體驗過才知道,預制菜對使用者要求挺高的,你既要是懶人,懶得自己做飯,又不能太懶,懶到隻點外賣”。

“現在影響預制菜推廣的因素比較多,口味還原度、食材保鮮、配送效率等,都還不及消費者預期,C端市場的玩家都在摸索。”新零售專家鮑躍忠說。

“過來人”潑冷水:市場沒變

年輕人的反應,在預制菜“老兵”陳禮看來是意料之中。

2013年前後,國内興起了一批生鮮電商類公司,他創辦了其中一家,做的是預制菜這回事,但當時還不是這個叫法。後續種種原因,項目沒能活到現在。

陳禮本人随後投身于其他行業。他對開鳳梨财經透露,項目最終的結局之一是,把所有菜單的生産流程全部賣給了一家頭部生鮮電商平台。

“2020年初,一些嗅覺靈敏的投資人關注到預制菜賽道,很多人誘惑我重新下場,我都拒絕了。”他說,一部分原因是,“使用者的接受度和幾年前相比沒有發生變化”。

轟轟烈烈的預制菜,目前的變化都來自外部。資本和媒體的推波助瀾,讓預制菜進入人們的視野;社會冷鍊物流的基礎設施更完善了,餐飲食材供應鍊更成熟了——預制菜進入絕佳的時間視窗。

但他認為,連續兩年就地過年,年輕人注意到了預制菜,可從業者沒能抓住機會,打入年輕人内部。

“他們是最沒有廚藝的一類人,在做飯上不想花時間且沒有計劃性,想讓這群人放棄外賣、開火加熱預制菜,更要解決痛點。”陳禮表示,最核心的還是,提升口感和配送效率,接近外賣。

預制菜按照保存期限長短又可分為短保類和長保類,短保産品,口感能媲美外賣,可是門檻高。“目前市場上相當多的預制菜企業,做的是長保産品,成功率更高、變現路徑更短,其實就是冷凍外賣。”陳禮說。

在他看來,就算是冷凍長保預制菜,預制菜的研發部分也有可為空間。他舉了一例,同樣是包子,市面上賣的都是熟胚冷凍包子,包子皮提前發面、醒面,包好以後蒸熟,再冷凍。現在有公司正在研發生胚冷凍包子,包子皮不粘連、口感更好,但技術門檻高出許多。

在和外賣比效率上,陳禮認為,目前除了零售類玩家能比一比,其他主流的預制菜玩家還沒有能做到30分鐘-2小時送達的。

總的來說,一家企業要有研發能力、品控能力,品類豐富度才能上去,能提供物流端成熟的解決方案,有流量端或品牌端的能力,才能“炒”出高分預制菜。

C端預制菜,别神化“年夜飯”

除夕年夜飯、春節聚會,是預制菜企業公認的教育市場的好時機,早在兩個月前,預制菜各大門派就磨刀霍霍了。

不過,一些從業者表示,資本和創業者都需要保持清醒。

2014年、2015年,陳禮的項目推出過年夜飯套餐。“當時背景的資料顯示,使用者的接受度非常高。可一旦回歸日常場景,才知道,春節絕不能代表平時。”

“年輕人之是以想做飯,是需要儀式感或者有情感訴求時。年夜飯、春節,是全國人民在吃飯這件事上,最追求儀式感、情感訴求的日子。”陳禮說,預制菜春節期間的繁榮,是一年中的頂峰,難代表常态,年輕人其他需要儀式感的日子裡,預制菜隻是“備胎中的備胎”。

定價直接關系到成本效益。在多個電商平台,成本效益不高,是大量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評價标簽之一。

目前市面上的預制菜,一份半成品淨菜的價格是8元-20元;凍品預制菜的家常單品價格從20多元到50多元不等,大菜、硬菜的單價在百元左右。

王洋介紹,理論上,預制菜的成本低于堂食、外賣,定價可以比堂食低50%,但目前市面上的定價隻能低10-20%,還有30%的降價空間。“因為預制菜的生産規模不夠大,集約化程度不高,多個環節的成本還壓不下去。”

安信證券的研報佐證了這一點:近70%以上的預制菜加工企業仍處于小、弱、散的狀态,沒有形成較為完備的商業經營模式。

但林志勇也擔心,現在是教育市場的黃金時間,有些進入者隻是追風口、搞低價惡性競争,結果适得其反,導緻預制菜連“備胎”地位都不保。

他的團隊發現,線上管道都在推崇一種“爆款方法論”:産品打“全網最低價”,然後瘋狂投入,“流量費用交給平台和主播,20%-40%成本交給快遞公司。為了不虧太多,隻得犧牲品質。”

比如,一款9.9元的“兒童菲力牛排”就是用這種方式推成爆款的。“一塊牛排定價9.9元,成本就要控制在5元以内,大機率是碎肉重組的牛排。消費者一嘗,‘怎麼都是香精的味道’,形成心理陰影,對預制菜産生誤解,反而害了行業。”

瘋狂的預制菜:都在炒,沒人吃?

火熱的預制菜年夜飯開鳳梨财經 / 攝

這個春節,預制菜銷量的參考意義不大,但還是能給行業帶來一些變化。

經曆幾次波峰波谷,C端預制菜會淘汰掉一些魚龍混雜的投機者,一些優秀品牌會被部分消費者記住。但整體來說,春節不會給剛剛萌芽的預制菜帶來質變。“百花齊放的狀态要再持續一到兩年,跑出頭号玩家至少還要三到五年。”林志勇說。

國海證券的資料顯示,2021年-2026年預制菜行業複合增速将達15%,2026年預制菜行業規模有望超4000億元,其中B端規模超3000億元,C端規模超1000億元。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補充道,C端的市場規模會繼續漲,未來的預制菜或是B端和C端平分天下。

陳禮再看預制菜賽道,自稱是樂觀主義者:“買菜、做菜對于年輕人來說是很痛苦的,随着時間推移、行業成熟,人們會慢慢把預制菜變成家庭餐飲的日常解決方案之一。”

總之,預制菜大有可為,但别把年夜飯套餐看得太重。

“這個春節不計成本做市場投放,可能換來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但也不要被表象迷惑了雙眼,預制菜還是要切入日常場景。”崔恒亮提了個醒。

注: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程怡、孫初、林嘉、陳禮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