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回首荊楚大地第一個醫學院的創辦往事

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 張赫

2022年新年伊始,武漢大學2021年度“朱裕璧醫學獎”釋出,這是武漢大學醫學領域最進階别的獎項,每年獎勵醫學類專業取得突出業績、具有重要貢獻的教師和學生。談起“朱裕璧醫學獎”,繞不過一個人——朱裕璧,武漢大學醫學部的創始人。

在武漢東湖畔,大陸測繪遙感測繪學航測近景攝影測量、數字文化遺産BIM早期開拓實踐者、83歲的朱宜萱教授靜靜地坐在湖邊,叙述着父親記憶裡的往事。她告訴記者,也是從那時起,“回國,為家鄉建一所世界一流的醫學院”就成了深埋在父親心裡的“種子”。

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這顆“種子”後來在1934年真的漂洋過海,回到祖國生根、發芽,從1943年成立的湖北醫學院成長為如今枝繁葉茂的武漢大學醫學部。

“回國後,要在湖北建一所醫學院”

1926年,朱裕璧在上海同德醫學專門學校畢業,1929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被德國外科學會接納為會員,成為第一位德國醫學學術領域的中國人。

1929年-1934年,父親在德國攻讀醫學博士和工作期間,一位瑞典籍的同學問他,你來自中國哪裡?父親說,我來自中國湖北省。瑞典籍的同學繼續問,湖北有多大?有多少人?父親特别驕傲的說,湖北有長江、有近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養育着三千六百萬人口。聽到這兒,瑞典的同學感歎:這比整個瑞典還要大!緊接着問,那湖北有多少個醫科大學呢?父親瞬間啞口無言。因為在90年前,戰亂的緣故,一所醫專關閉,隻能紅着臉說,整個湖北省,一所醫學院都沒有。

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回首荊楚大地第一個醫學院的創辦往事

朱裕璧女婿李德仁院士和女兒朱宜萱教授在東湖邊接受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采訪。張赫攝

朱宜萱教授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也是從那時起,“回國,為家鄉建一所世界一流的醫學院”就成了深埋在父親心裡的“種子”。

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這顆“種子”後來真的漂洋過海,回到祖國生根、發芽。

“1934年2月13日,爸爸獲得博士學位,并且被德國外科學會接納為會員,成為第一個載入德國醫學史冊上的中國人。”朱宜萱告訴記者,回國八年後的1942年冬天,父親接到留德同學楊光第等人自湖北的來信,稱陳誠、朱懷冰邀他回湖北籌建湖北醫學院,于是立刻積極選校址、籌經費,要開十門課,想方設法找老師,先後聘請了楊光第、何欽聖、劉古亮、董道蘊、胡金鑫、餘傳賢等精英任教,同時沿用德國院校成規制定了嚴格的校規。還親自跑重慶,從英美大使館索取最新的教學參考資料,把英國大使李約瑟送的一台顯微鏡,連同父親從德國帶回的那台一起捐給了學校。

值得記住的日子終于來了。1943年,他成功籌辦湖北省立醫學院并招生,設立了内科、外科、婦産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膚科等專業,學制六年,前三年學基礎課六門,後三年學專業課七門和臨床實習。父親親自教德語和解剖學。抗戰勝利後,湖北醫學院遷回武漢,後更名為湖北醫科大學。

朱宜萱回憶,後來很多人問父親,一個不和平的年代,為什麼要用那麼多心血去建醫學院,做一個外科醫生不好嗎?每每這時,父親都會很堅定地說,我永遠記得那位比利時同學知道整個湖北沒有醫學院時的眼神兒,當時,就發誓要在湖北建一所醫學院。

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回首荊楚大地第一個醫學院的創辦往事

朱裕璧、李佩文夫婦一家七口合影。受訪者供圖

“為了建成學校,父親吃了很多苦。”朱裕璧曾在晚年向女兒回憶,當時沒有錢,沒有地,沒有醫學專家來教課,所有人、資源都要一個個去請,去借……但憶苦思甜的時候,父親每次的聊天結尾都會說同樣的一句話:我們學成回來,為的不就是讓百姓少受苦嗎。

“我這一生,最想感謝的人之一,就是我的嶽父朱裕璧。”

朱宜萱的丈夫李德仁,坐在老伴兒的旁邊,總是忍不住插話。因為正提到的人,曾幫他做了很重要的決定。朱宜萱的丈夫李德仁也滿頭白發了,坐在老伴兒的旁邊,他總是忍不住想插句話。因為正提到的人,曾幫他做了很重要的決定。

作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帶領中國遙感測繪學走向世界第一的科學家之一,李德仁至今還記得,改革開放初期,1982年,國家派遣一大批優秀人才出國留學深造,在自己難以抉擇去哪個國家留學時,身為湖北醫學院顧問院長的嶽父堅決讓他放棄留美、從零開始學德語:要出國,就去測繪遙感專業世界排名第一的國家去;出國學習,我是鼓勵的,但記得學成後要回家。回國,才能造福祖國同胞百姓。

“他自己就是那麼做的。”兩位老人異口同聲的說。朱宜萱說,作為武漢大學醫學部的創始人,父親朱裕璧一直告誡後輩,要清清白白做人,真心實意對待患者。而老一輩醫學家更多的内在精神,也一直流淌在如今的珞珈山下,滋養着荊楚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醫學學子。

成立“朱裕璧醫學獎”,傳承老一輩醫學家的情懷和精神

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回首荊楚大地第一個醫學院的創辦往事

朱宜萱在整理父親的日記。張赫攝

“1986年9月11日,父親病逝。雖然那時他已經83歲,但總覺得他還年輕,後來仔細想,是因為直到78歲,他依然堅持出診救人。”朱宜萱回憶,在醫學院逐漸步入正軌後,父親先後創辦了現代化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和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以及武漢大學口腔醫院。

在抗美援朝戰争中,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接納數百名中國人民志願軍重傷戰士,父親親自為他們開刀、接骨、療傷。在唐山大地震後,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治了大批唐山地震受傷災民。在“新冠”期間,他的學生們又義無反顧在武漢市各個醫院和方艙醫院接診患者。朱宜萱告訴記者,為了讓患者安心看病,很多從湖北農村來武漢看病的患者,他都去接濟,有一次把一位橡皮粗腿患者接到家裡吃住了很久。

“中南醫院有個招待所,幾個人一個房間,本來是對外收費的場所,但總被父親塞滿了看不起病的病人。”朱宜萱雙手比劃着招待所走廊全是患者的場景,滿眼都是敬意。也是受父親的影響,朱宜萱的姐姐、朱裕璧17歲的大女兒朱宜蓮抗美援朝參軍,從白求恩醫科大學畢業留校工作,也成為了一位醫學教授,終身在白求恩醫大和中南醫院完成父親的囑托:一生看病救人。

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回首荊楚大地第一個醫學院的創辦往事

1983年,朱裕璧、李佩文夫婦。受訪者供圖

2006年,是朱裕璧去世的第20年。為了激勵後學,紀念父親,朱宜萱和李德仁與武漢大學的校友聯合捐款設定了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如今,這也是為武漢大學醫學領域最進階别獎項。在武漢大學醫學院60周年院慶時首次頒獎,至今已頒9屆,共94名師生獲獎。

在成立獎學金的近20年裡,李德仁和朱宜萱總是把自己獲得的國家級獎勵金拿出來,捐款近百萬。2021年12月29日,已經83歲的李德仁和朱宜萱再次捐款20萬元。而此次在獲獎台上的“幸運獲獎人”,均是2020年初,武漢疫情期間奮戰在一線的醫生們。

看到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一次次走向頒獎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原雷神山醫院院長王行環也在現場決定:捐出自己2021年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所獲的20萬獎金。提到當天的情景,王行環告訴記者,是對老一輩醫學專家情懷和精神的延續,術濟蒼生,也正是從前雷神山精神的精髓很根源。

2022年1月5日,在記者問到獎學金的後續發展時,李德仁和朱宜萱突然面面相觑露出愧疚,連連說自己做的不夠。

“等我倆的遙感技術再賺到些錢,我要繼續捐給醫學部,鼓勵醫學生們全心全意治病救人,我倆還在努力呢!”說完,兩位滿頭白發的老人一起大笑了起來。

家國情懷,成為一代代人續寫的根

在2021年“朱裕璧醫學獎”的頒獎現場,李德仁和朱宜萱講述了一段父親朱裕璧不為人知的往事。

朱宜萱回憶,在抗戰期間,父親已經是留德醫學博士,得知前線急需戰地軍醫,立馬投筆從戎,從江西贛州同濟大學辭職,應聘到貴州安順擔任國民黨陸軍軍醫學校外科教官,少将軍銜。在途經廣西桂林陽朔等船時,因為去安順的人很多,這一等就等了兩個月。

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回首荊楚大地第一個醫學院的創辦往事

武漢大學醫學部創始人朱裕璧在晚年依然堅持學習。受訪者供圖

在等船的這個兩個月,為了從軍後有強健的體魄,父親每天爬碧蓮峰,等船兩個月,就連續爬碧蓮峰兩個月。山雖險峻陡峭,但登頂後心曠神怡,後山桂林山水甲天下!為了紀念那段雖苦但磨煉意志的日子,日複一日,并且在山頂崖壁上刻下了“登頂好”三個大字。

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知道了朱老的事迹後,專門派人尋遍多座大山,找到了山體上朱裕璧的字迹,特意拓片臨摹好三個大字,送回了武漢大學。《登臨好》摩崖石刻成為了桂林陽朔見證抗日戰争的曆史文物。

李德仁拿着嶽父的字迹照片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嶽父曾多次想要找到自己在山體上刻的字,因為他一直覺得,真正的有用之才,要能屈能伸,不畏困難,永遠有一顆“登頂”的抱負和心境。而這三個字,如今也成為了包括王行環在内很多武大醫學人的座右銘。

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回首荊楚大地第一個醫學院的創辦往事

陽光好的時候,朱宜萱總會拿出父親的日記,擺在陽台上曬一曬。張赫攝

在整理嶽父的手稿時,李德仁也很驕傲的介紹着自己身為科學院地學部和工程院電子資訊學部院士在醫學領域的努力。“當時建設火神山和雷神山,每一天的進展和變化,都是我帶着學生用最先進的遙感技術進行了衛星繪圖,向全世界通告‘中國速度’;2020年雷神山醫院的消殺機器人和遠端會診5G技術,也都是我們捐助的……”

而這些年,朱宜萱也一直沒閑着,和敦煌的樊錦詩先生、王旭東院長相交甚好,正在用遙感數字化的技術幫助敦煌更好保留文化遺産,現在敦煌對外開放博物館隻能看十個洞,但是通過電影館放映,可以看其他還沒開放的區域,其中就有我帶學生杜志強、黃先鋒、張帆、張志超等做的數字文化産品……

除了用遙感數字化的方式做文化遺産的保護,朱宜萱還帶着老伴兒一起,從2015年開始,每一年都帶着全國各地的學生和各條戰線志願者到新疆麥蓋提縣參加沙漠種樹,助力綠色健康的生态發展。

如今的武漢大學醫學部,坐倚珞珈山,環繞東湖水,杏林茂密,花香流溢。朱宜萱和李德仁生活了一輩子的家,就是學校一角的院士樓。陽光好的時候,朱宜萱總會拿出父親創辦學校以來的自省日記,擺在陽台上曬一曬。她說,這是父親的根,是子輩們的根,也是武大醫學的根。

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回首荊楚大地第一個醫學院的創辦往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