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俄羅斯的一家國際新聞頻道上,特斯拉創始人兼 CEO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提出,未來人類社會将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并呼籲科技同行共同讨論應對生育率降低的解決方案。
知名區塊鍊平台“以太坊”(Ethereum)的聯合創始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等人則認為,采用“人造子宮”代替懷孕的方案能有效去除生育負擔,進而改善生育率。
其他不少科技同行也贊成這一觀點,并表示“人造子宮”的出現還将減少生育帶來的男女财富差異。
毫無疑問,馬斯克等人關于生育問題的觀點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激烈讨論。
一些網友表示:“大多數人選擇不生孩子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缺一個人造子宮,而是他們成不了你們這樣的富翁。”
其實,這并不是大衆第一次聽到“人造子宮”這個詞。
1923 年,印度生理學家霍爾丹(Haldane, J.B.S.)第一次提出了“人造子宮”的概念。他當時的觀點是,21 世紀人類将可以選擇以自然懷孕之外的方式孕育孩子,屆時大多數嬰兒将來自于由體外發育。

圖 | 嬰兒(來源:Pixabay)
在這之後,全球多個科學家展開了“人造子宮”相關領域的研究。
2019 年,來自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一個團隊獲得了來自歐盟的 290 萬歐元資助,計劃研發一個可實際應用的“人造子宮”模型。
該團隊的創始人圭德·奧伊(Guid Oei)稱,“在未來 3 年内,這項技術将有可能幫助極度早産的胎兒繼續發育器官,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存品質。在更遙遠的未來,我們還想要去幫助生育困難的女性。”
據了解,他們的“人造子宮”模型具有兩大結構。一是含人造羊水的圓形“人造子宮”,能夠為胎兒提供蛋白質和電解質等營養物質,并連接配接了可實作心髒體外循環技術、腎髒透析技術及肺部體外膜肺技術等醫學治療的裝置;二是可幫助醫生判斷嬰兒的健康狀态的智能機器,能夠進行心率、供氧等多項資料的監測。
奧伊表示,“人造子宮”仿真的是自然子宮的環境和功能。是以,除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之外,其還能做到吸收胎兒産出的二氧化碳等代謝物質。
2017 年,來自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宣布完成了“人造子宮”動物試驗,成功讓早産的山羊胎兒在“人造子宮”中存活了 4 周,順利度過危險期。
該研究中的“人造子宮”是一種用特殊材料制造而成的生物袋(Biobag),并連接配接有按時按量注入羊水的專門管道,意在為早産小羊提供如母體一般的子宮環境。
此外,在生物袋外面,研究人員還準備了機器胎盤,并讓其上的“血管”連系早産小羊的臍帶。
這樣一來,該研究中的“人造子宮”既能夠不斷往小羊體内輸送含有營養物質和氧氣的新鮮血液,還可以吸收小羊心髒中不斷産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代謝物質的血液。
在“人造子宮”存活的時期裡,這些早産小羊都正常生長,監測到的所有身體名額均在健康範圍内,也未出現任何并發症。
值得一提的是,曆經一年時間後,其中的一些早産小羊仍保持健康狀态,其生命名額資料與正常母體内發育的小羊相差無幾。
該團隊的這項技術若能在人體上實作,将有助于提升人類早産兒的存活率。
(來源:Pixabay)
2021 年 3 月,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一個研究團隊在Nature上釋出其關于“人造子宮”的最新論文,他們通過“人造子宮”成功實作了幾百隻小鼠胚胎的體外存活。
據了解,該團隊從母鼠子宮内取出發育了一周左右但已出現外胚層和下胚層的小鼠胚胎,再将其放到“人造子宮”的環境中。
這項研究中的“人造子宮”設定有保溫箱和通風系統等部分,并含有能夠為胚胎發育提供必需營養物質、激素及糖分的液體。
最終,通過該“人造子宮”所培養的小鼠胚胎成功長成心髒有跳動的小鼠胎兒,并發育出所有器官,且擁有完全發育的大腦。
值得一提的是,為實作這些構想和功能,該團隊花費了 7 年時間,才成功将“人造子宮”從概念轉為現實。
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帶來的這一技術不僅為傳統胚胎發育開辟了新途徑,還成功打破子宮内部成像限制,讓研究人員得以直接觀察胚胎發育的過程,未來或能夠在受精卵移植和流産等研究中應用。
到目前為止,雖然“人造子宮”技術已有諸多進展,但其技術成熟度還遠遠不夠。公開研究中已出現的這些“人造子宮”僅具備自然子宮的部分功能,并不能支援完整的胎兒孕育過程,隻适用于胚胎發育的部分階段。
此外,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胎兒在母體内發育時是否還有情感交流,這個方面是“人造子宮”很難做到的一點。而且,人造子宮有可能面臨許多倫理争議。比如,“人造子宮”是否會引起女性社會權利的弱化?
技術的進步應當本着造福人類的主旨。對于“人造子宮”技術的應用,我們還應該進行更全面的思考。
-End-
參考: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293781930472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293782030521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511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