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孔天驕
“我現在終于可以自己擡起頭、看看天上久違的太陽、天與雲了。”這是45歲的“折疊人”張永倫出院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能站起來了。”這是他15年不敢想的事兒。
“折疊人”,是一種因“強直性脊柱炎”導緻嚴重脊柱、關節畸形患者的形象稱呼。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陸聲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折疊人’張永倫的嚴重程度屬于極其罕見,15年前出現了身體完全折疊,好在手術後,一切正在逐漸好轉,目前患者已經出院,後期将根據評估慢慢進行恢複治療。”未來也希望更多患者,通過科學治療能恢複正常生活。

康複中的張永倫,受訪者供圖
15年前身體完全折疊,兩次手術獲新生
來自雲南祿勸的張永倫,在2000年就開始雙側髋關節活動不便,後來軀幹逐漸與下肢折疊靠近,脊柱屈曲,雙側膝關節活動受限。雖然病情對生活影響很大,但住院治療的費用讓張永倫對正規診治望而卻步,到了2005年,張永倫身體完全折疊,巴貼到了雙膝,形似“折刀樣”畸形。
手術前張永倫的身體完全折疊,受訪者供圖
“得病後就沒出過門,視線隻能看到地面,平時走路隻能用手推着兩個凳子支撐着走。”張永倫告訴記者,“以前一直都是在家裡,但其實一直想去更遠的地方走走,我想通過治療改變現在的生活。”
幸運的是,2021年,張永倫在慈善組織的援助下進行治療。陸聲教授向健康時報記者回憶第一次見到張永倫的情況:“當時專家也都捏了把汗,患者心肺長期被擠壓,身體條件較差,再加上情況較嚴重,手術難度大。
診治過很多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但這名患者的情況是我從醫20多年來遇到最嚴重、最罕見的,來醫院時他的下颌已經與下肢貼在一起。陸聲說。
由于被“折疊”15年,張永倫胃部受到擠壓,重度營養不良,170多厘米的身高,入院時體重隻有68斤。
2021年10月27日,經過醫院評估後,張永倫先行髋關節手術,病情平穩後再行脊柱矯形術;2021年11月15日患者進行了雙側髋關節置換的第一期手術,2022年1月6日進行了第二期的脊柱後凸截骨矯形術。
張永倫手術中,受訪者供圖
1月26日,在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住院三個多月,前後經曆兩次重大高難度、高風險手術的“折疊人”患者張永倫順利康複出院。目前,張永倫已經能在攙扶之下站立行走。
最開心的事是能擡頭看天空,後續要繼續膝關節手術
陸聲告訴健康時報記者:“術後張永倫病情平穩,出現過厭食、惡心、腹痛,後來多科會診以後,這些情況也都緩解了。如今患者已經能站立行走了。”
獨立行走,這些對平常人來說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張永倫盼了15年。
“醫生及多方援助讓原本絕望的我看到了希望。”張永倫表示:“很多醫生、護士在自願的情況下自掏腰包給我多次購買過生活用品及食品等。現在過年了,我想和他們說:新年快樂!”
“最感謝的就是醫生,讓我能起來走路,能去外面看看風景。”出院時,張永倫還長胖了一些,體重增加到82斤。
陸聲介紹,張永倫進行一段時間的下肢肌肉鍛煉後,還要再做一次膝關節的手術,“将膝關節打開後,行走能力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就能更好地走路了。”陸聲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曉脊柱關節畸形病,讓更多的脊柱、關節畸形患者得到早期、合理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