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圖\劉相利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起,《ON | OFF 2021:回到未來》将作為和美術館開年首展,以 27 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創作的43件/組作品,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在後全球化時代正在進行的叙事。
空間與作品的比興
“和美術館”自開館以來,其建築中庭的雙螺旋樓梯聚集衆多人氣。傳回、反複與螺旋,是“和美術館”展廳建築最具辨別性的空間形态,也是本次展覽着重強調的策展理念。主辦方希望,試圖通過作品之間觀念的複沓疊增,讓觀衆感受空間與作品的詩意比興。

陳維《在浪裡》
藝術家陳維善于通過多媒體技術,打造沉浸式空間,本次展覽展出了他的《在浪裡》系列及《故障(今晚你去哪兒)》。作品中的都市青年在失真的彩色迷霧的裹挾之下,閉着眼睛起舞,在他本人的自述中,稱這組作品的創作初衷是“捕捉年輕人生活中‘出神’的瞬間”。
王郁洋《人造月2》
獨自“造月”被認為是王郁洋創作的特征。王郁洋的作品《人造月2》乍看上去是一個斑斓色彩的螢幕發光球體,包裹球體的偏正光片在程式控制之下進行随機運動,由此産生色彩變化。王郁洋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近十餘年來創作的《再造登月》《人造月》《呼吸》《劃線者》等系列,皆在竭力探索和剖析人類感官感覺現實和虛拟現實的途徑。
藝術家的新實踐
本次展覽所帶來的作品也多由新媒體、多媒介組成,讓人目不暇接。然而展覽主題試圖呈現近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的某種趨勢和面相,相當嚴肅。展覽分為“時間姿容”“回憶空間”“多重回響”三個單元,展出作品涵蓋繪畫、雕塑、攝影、裝置與影像等多種藝術媒介,涉及媒體社會、自然環境、身份認同、地理疆域等不同議題。
李燎《軟弱性》
這是一個遲到的展覽。九年前,“ON | OFF”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側重反映後奧運時代中國年輕藝術家觀念與實踐。如今,當年的策展人之一孫冬冬重新審視了這一主題在近年來的延續與發展。
現在它的後面被标注上了新的時間與副标題,旨在從當下日趨激烈的,後全球化時代“整合與脫鈎”的張力之中,重溫與延續2013年展覽未竟的主題叙事。展題的後半部分“回到未來”,以好萊塢科幻喜劇電影《回到未來》和迪士尼樂園旋轉舞台表演項目為靈感來源,作為一種對前半部分展題的注釋,包含着基于當下,傳回過去與未來前進的願景。
何翔宇《Darryl》
本次參展的藝術家何翔宇,同時參加了兩次的“ON | OFF”展覽。近年來,何翔宇越發思考自己到底代表了什麼樣的文化,代表了什麼樣的身份。他将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藝術創作結合起來,觸發了在實踐上的改變。本次展出的雕塑作品是他一個朋友的雕像,直接圖像來源是東方波斯人一個傳統的問候禮儀姿态,而旁邊的爛檸檬意指曆史上被抛棄的海外華工。
對未來的啟發性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線城市隻有北京和上海。孫冬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最開始沒有想過把展覽辦在順德。最終,這個曾在北京引發關注的群展落地大灣區,這讓孫冬冬對于當代藝術發生地産生了新的看法。他認為,我們不能再以一種很固化的、刻闆的眼光來去看待當代藝術或城市文化這種區域的界限,不是隻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城市,才有好的文化藝術。
張如怡《浸泡景觀》
近年來,順德“和美術館”一度以其建築空間而成為網紅打卡地,其豐富的近現代美術,尤其是嶺南畫派經典收藏也為人熟知。而對于這家省級美術館協會的副會長機關,成為網紅打卡地也許隻是開始。如何将傳統曆史文化與當代藝術融彙一體,是這座美術館,更是整個大灣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向。
在孫冬冬看來,這類學術型、話題型的展覽在順德舉辦,對未來有某種啟發性。“當一個地區它的經濟總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這個城市必然從内部釋放出對于文化的要求,反而這是我們每一個從業者該思考的。我們是不是隻是把眼光盯在所謂的一線城市,以及我們這些展覽到底做給誰看。”
來源 | 羊城晚報 羊城派
責編 | 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