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年專題”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貼花花

“新年專題”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貼花花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貼花花",讓華商報-二三裡資訊帶大家了解一下臘月二十八的習俗傳說吧!

傳統習俗的來源

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面食了。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友善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容易壞,隻有發面不愛壞,于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新年專題”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貼花花

臘月二十八習俗

1、發面

臘月月二十八把面發,準備主食了,發面,在過去沒有速效發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擱,發面不愛壞,于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發出來了,二十八這天開始蒸棗花就是蒸帶棗的,這些帶餡的。按着老理兒說,從初一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是以老北京人習慣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做主食。由于春節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與争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是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如今,外面賣的饅頭花樣繁多且價格不貴,是以平日自己發面蒸馍的人越來越少。但是,每到年關,很多人還是會按照老輩傳下來的習慣,在臘月二十八這天發面,準備第二天蒸饅頭。

2、蒸棗花

在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馍馍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隻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新年專題”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貼花花

3、貼花花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觞,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曆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随着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八貼窗花的來曆

臘月二十八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馍馍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隻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觞,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曆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随着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新年專題”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貼花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緻,将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編輯 王英)

參考資訊來源:月曆網

文中圖檔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