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閱讀,自古以來便是人們了解當下、展望未來的重要途徑,書籍是千萬人抵抗紛繁複雜世界時随身攜帶的心靈避難所。

新春将至,文彙讀書專刊約請全國文化界諸位名家将各自手頭打算閱讀或已經在讀的好書推薦給讀者們。春風浩浩,讓我們一起且聽風吟,且聞書香。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謝 冕(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現代創作文庫》:“一日三摩挲”>>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我的書放在各個地方,昌平這邊,北大這邊,我把我的書房叫做“亂書房”——書太亂了,到處都是。但我的書又是很清楚的,哪本書放在哪個角落裡,我都知道。

有一套書我是永遠不會忘的,我和這套書的緣份非常之深。

這套書是在上世紀30年代中後期、40年代早期,由上海萬象書屋出版,徐沉泗、 葉忘憂兩位編者不太出名,書的名字叫《現代創作文庫》,選了20位現代作家,每本大概20萬字左右,繁體,豎排。

這套書是我的童年到少年時代的啟蒙讀物。因為我從小就熱愛五四新文學,我最早接觸的五四新文學就是這20本書。記得有魯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張天翼、冰心、王魯彥、葉紹鈞、朱自清、王統照、徐志摩、丁玲、廬隐、張資平、田漢、郁達夫等現代作家。魯迅那本選了《阿Q正傳》《狂人日記》《孔乙己》《在酒樓上》等,都沒漏掉,甚至《鑄劍》都選到了。田漢那本收了他的幾個非常厲害的獨幕劇,如《獲虎之夜》,那時他的《關漢卿》等作品都還沒寫出來。郁達夫選了《沉淪》,丁玲選了《莎菲女士日記》 ,張資平選了《梅嶺之春》……在每本不到20萬字的篇幅裡,把五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都選出來,我覺得兩位編者很了不起,很有眼光。

這套書我從少年時期就愛不釋手,不斷地搜集到19本,這很不容易,因為我當時是國小生、中學生嘛,身上也沒多少錢。唯獨缺了一本,應該是沈從文的書。我一直帶着遺憾到了北京,然後在東安市場居然發現了那本沈從文的書。我當時特别高興,終于把這20本書湊齊了。這套書跟我度過了戰亂歲月,度過了青春歲月,度過了空前浩劫的歲月,外界的風波都沒有傷害到它們,很神奇。現在,它們就在我北大的家裡頭,我一直很好地保管着,因年代久遠,紙張發黃,我自己用硬紙給每一本書都做了封套,重新題上書名。

這套書和我的緣份真是太深了。我熱愛五四新文學,得到新文學的啟蒙,了解到許多傑出作家的代表作,是從這套書開始的。後來我到北大中文系讀書,也是對中國現代文學情有獨鐘。我從十幾歲時就讀這套書,現在我已經90歲了,将近80年的閱讀和伴随。這些作家的代表作,我都牢記于心。翻閱這套書的感覺非常愉快,就好像是非常親密的朋友一樣,古人說,“一日三摩挲,劇于十五女”,現在打開這套書,我還會忍不住讀幾篇,讀完這一本,再看另一本……如對舊人!這感覺非常好。是以新年中,我想找機會回到北大 “亂書房”,把這套書請出來,重新再溫習一遍新文學對我的熏陶。

在新春到來之際,我願意把這套書推薦給大家,和大家共享。這套書在孔夫子網上沒有了,舊書攤上也難見。也許在哪個圖書館的哪個角落裡頭會有這套書,有心人可去尋訪。它的封面是墨綠色的,印有花崗岩一樣的花紋。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劉心武(2022年進入“八〇後”,文學寫作的馬拉松長跑者)

愛一朵葫蘆花>>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春節我要再讀孫犁的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他在記叙性文本中,融彙進散文筆觸,溢出盎然的詩意。如書中的一段文字:“芒種去打水飲牲口,春兒在堤埝上低着頭紡線,紡車輪子在她懷裡轉成一朵花。半夜了,天空滴着露水。在田野裡,它滴在拔節生長的高粱棵上,在土牆周圍,它滴在發紅裂縫的棗兒上,在寬大的場院裡,滴在年輕力壯的芒種身上和躺在他身邊的大青石碌碡上。這時候,春兒躺在自己家裡炕頭上,睡的很香甜,并不知道在這樣夜深,會有人想念她……養在窗外葫蘆架上的一隻嫩綠的蝈蝈兒,吸飽了露水,叫的正高興;葫蘆沉重的下垂,遍體生着像嬰兒嫩皮上的茸毛,露水穿過茸毛滴落。架上面,一朵寬大的白花,挺着長長的箭,向着天空開放了。蝈蝈兒叫着,慢慢爬到那裡去。”

讀了這些文字,就想:什麼是愛國?什麼是家園?什麼是民族?什麼是人民?孫犁寫得多麼具體入微啊!愛吧,愛芒種春兒那些,為民族生存、發展、強大付出青春和全部生命的普通人,愛腳下這被露水滋潤的土地,愛裂縫的棗兒、嫩綠的蝈蝈兒,愛家鄉遍體生着像嬰兒嫩皮上的茸毛的新葫蘆……一直愛到家鄉那挺着長長的箭、向着天空開放的、寬大的白葫蘆花。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陳思和(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海派文學”研究開拓之作>>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最近複旦大學出版社推出“海派文學研究叢書”三種,其中一本是許道明先生的《海派文學論》。我很想說說這本書。它原是一本舊著,出版于1999年,到現在已經20多年過去了。許道明先生是我的同僚,他原先研究現代文論,進而研究朱光潛的美學思想,再進而研究京派文學,寫過一本很受稱贊的《京派文學的世界》。接着他一鼓作氣研究海派文學。那個時候,“海派文學”這個詞雖然經常出現于媒體,但用于真正的學術研究還不算多。學者們甯可用“都市文學”來替代這個曆史上曾被诟病的名詞。許道明先生表示,這本書含有“為海派文學正名”的意思。雖然如此,他還是詳盡地蒐集上海形形色色的文學創作,把代表着上海都市風格的各種文學流派、社團和文人都做了介紹和論述,論述上做到有理有節。我以為,從“海派文學”(不僅僅是“海派小說”)的研究史來說,這本論著是非常有特色、有開拓性的,它奠定了我們今天所研究“海派文學”的基礎。後來者居上,可以突破它發展它,但無法繞過它,無視它。

許道明先生于2005年因病去世。那幾年,他剛剛評上正高職稱,開始指導博士研究所學生。不料天妒英才,沒有讓他繼續發揮學術才能,去追求更多更大的學術理想。複旦大學出版社這次重新出版《海派文學論》,不僅為了紀念許先生,也是對今天波瀾壯闊的海派文學創作,做了一個曆史性的回顧。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海上藝壇的曆史畫卷>>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新年伊始,接連見到不少好書,有的是期待已久的,如《木心遺稿》和《郁達夫年譜》(李杭春、郁峻峰著);有的是意外之喜,如《約翰生傳》(W.T.貝特著)和《翠微卻顧集》(徐俊著)。當然,紀念沈昌文先生逝世一周年的《大哉沈公》也是必須提到的。其中,《四十年藝壇回憶錄》(丁悚著)和《傅雷家書》紀念本,可特别一說,因為這兩本書都與上海直接相關。

20世紀上半葉的上海灘上,丁悚這個名字家喻戶曉。他多才多藝,又融洽中外古今,在美術(包括漫畫、月份牌、廣告、插圖、美術編輯和美術教育等)、戲劇、電影、攝影乃至文學創作等衆多領域裡都卓有建樹,是個開一代風氣的人物。《四十年藝壇回憶錄(1902-1945)》是丁悚專欄文字的首度彙集,猶如一幅絢爛多彩的曆史畫卷,丁悚極為廣泛的交遊,對海上藝壇文苑的獨到觀察和細緻描繪,像他拍攝的珍貴照片一樣,真切而又生動,頗具可讀性,也為研究海派文化所不可或缺。此書的問世,應可使更多讀者知道,著名畫家丁聰的父親丁悚也是十分了不起的。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40年前,《傅雷家書》由北京三聯書店推出,成為當時引人注目的一件文化大事。這次最新推出的《傅雷家書》紀念本适逢鋼琴家傅聰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更具特别的紀念意義。紀念本中首次收入傅聰當年緻父母的信,進而使這部《傅雷家書》成為真正的雙向的“家書”。 由此也可領略傅雷、傅聰兩代文學藝術大師的風采神韻,實在難得。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陳 彥(中國作協副主席)

莎劇經典的無窮魅力>>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我有意識的人生閱讀是從莎士比亞開始的,因工作原因,一生幾乎屢屢面對莎翁。越面對,越覺得有反複閱讀的必要。他的有些劇閱讀之後觀看演出,看完演出再閱讀,魅力的确是無窮的。他探索了人類演進的無盡可能性,讓我們在欲望的航程上乘風破浪、百折千回。觸礁沉沒後,風帆依然值得張揚。在毀滅與生存、活着還是死去的選擇與警示中,既歡欣鼓舞,也充滿哀傷悲涼。悲劇與喜劇、曆史與現實、人類與自然、天使與魔鬼、善良與惡行、仇恨與寬恕、疼痛與麻木、殘忍與憐憫、智慧與算計、愛情與淫亂、施舍與攫取、慈悲與暴力等等等等,隻要閱讀,就會有無盡的問題與答案,寫在字裡行間,也寫在現實的圖譜之上。那種巨大的豐富性、總括性與深切感,是人生跋涉中非常豐沛醇厚的精神給養。春節選幾部莎劇讀讀,不失為一種有益的過節方式。

除讀莎翁外,我也準備進劇場看一兩場戲,這也是多年養成的習慣。戲劇在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中,形成了一種壓縮餅幹式的精華萃取,容不得半點敷衍拖沓。無論古典還是當代戲劇,不僅充滿了曆史與内在思想、情感、故事的張力,而且讓我們在現代化的時空映像中,進入一種美輪美奂的視聽享受,是春節不可錯失的别樣閱讀。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阿 來(中國作協副主席)

杜甫的詩歌是個奇迹>>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我最近在讀古典詩歌,主要是清代仇兆鳌的《杜詩詳注》,但也參照了很多别的書,如上海施蟄存先生的《唐詩百話》等。《杜詩詳注》是我常讀的書,當下我在讀,而且每過兩三年我都會再回爐重讀,常讀常新。

文學經典的閱讀不是一種消磨時間的短暫閱讀,也不是為了獲得一些資訊而馬上惡補一些新書。《杜詩詳注》看上去好像是一個學究才會去讀的書,但我覺得,一個寫作的人,盡管經曆了全球化和各種新的文學思潮觀念的沖擊,但最終還是要用中文這種文字語言來處理、接納我們所經曆的所有這些東西。新文化運動、白話文的時間終究還是短暫的,而中國的語言文字是有形、音、義的諸多特性,比如有四聲,有多義性等,這些語言技巧上的特點,如果不回到古典傳統,尤其是如果不回到古典詩歌傳統中,是不容易做到精妙掌握和創造性表達的。我們今天的叙事文學能否從漢字的形、音、義等特點作更多考慮,能否足夠有想象力、足夠生動?比如現在我們很多中文常常是“啞默”的,但我經常幻想它是有生命的,是正在誦讀的。這是從技術方面來講。但最重要的是,從古到今的中國文學傳統中,現實主義還是主流的一脈。每個作者都不可能憑空去寫這個時代,今天有些宏大叙事文學是在玩假大空的套路,但如果作家從一個小切口進入,變成個人叙事的詩歌,又确實很難與時代發生關系。但這樣的奇迹為什麼在杜甫身上發生了?杜甫的一千多首詩,有他個人的感受、經曆和生活,但又确實與當時的時代發生了深切的聯系,他寫的詩被後世稱為“詩史”。作為一個寫作者,需要去不斷思考這件事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沈衛榮(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托爾金帶給我的震撼>>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應該是20年前的2月,我照例在電視上觀看了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盛典。這年的大獎好像全都頒給了一部叫做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指環王:護戒使者》)的電影,讓人印象深刻。可惜從未有過童心的我,至今不看童話、幻想類電影,當時隻記住了電影原作者的名字J. R. R. Tolkien。前年1月,在回美的飛機上,我偶然看到托爾金這個名字出現在了新上市的電影片名中,便好奇地看了起來。不曾想到,它給我帶來了深深的震撼。這是一部非常正能量的電影,它以托爾金和他的三位中學同學(茶俱樂部)的故事為主線,展示了大不列颠一代青年才俊的理想、正氣、天才、友情和愛情,這樣“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同學少年,迄今我隻在這部電影中領略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影片中展示的一次大戰對這一代青年之身心所帶來的毀滅性的摧殘,又讓我痛徹心扉。這部電影讓我了解了“失落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的痛苦,終于明白為何英國很快出現了《失落的地平線》(Lost Horizon)這樣一部暢銷世界的遁世小說(1933),它的主角羅伯特·康維正是與托爾金等一樣的失落了的青年,“香格裡拉”是他們最理想的家園。托爾金這位天才的國文學家和小說家,用了整整20年時間才從一戰後的幻滅中振作起來,創作了這部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小說——《指環王》。

于是,這個春節我最想讀的是文彙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我從網上高價獲得的一本好書——《托爾金與世界大戰》(Tolkien and the Great War)。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李天綱(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質勝于文的《王雲五評傳》>>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蒙譚徐峰先生慷慨相贈,得了一批好書。元旦剛過,數十種新書寄到上海。一大堆書中最先閱讀的,就是複旦78級哲學系學長郭太風先生的《王雲五評傳》(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這是大陸唯一一部王雲五本傳,質勝于文,是紮紮實實的好書。

王雲五(1888-1979),名鴻桢,号岫廬,原籍廣東香山,生于上海,靠補習英語成才。他既無功名,又無學曆,卻成為中國公學的英文教授,以通讀《大英百科全書》聞名。1921年,出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後又擔任該館總經理,經營成功。太風兄的傳評中肯:“那時,擔任總經理的鮑鹹昌因循守舊,欲變革,又怕亂了套。早期引入的人才張元濟也已年逾知天命之年,而且與鮑鹹昌在如何發展商務的業務方面意見相左,争執結果,雙雙退居二線。繼任編譯所所長高夢旦忠厚有餘,開拓創新則乏善可陳。”王雲五是受命于危,有所作為,太風兄評點句句到位!

郭太風(1947-2006),祖籍衢州,生于上海,2006年3月20日突發心肌梗塞去世!愛女昭如按電話簿名單一一訃告的情景,猶在目前。太風兄曾在市工商聯工作,讀了大量檔案。轉到東華大學社科部,教學、科研和行政一身而三,異常辛苦。《王雲五評傳》是他最看重的著作,去世前幾天開會,還說起書中的得意之處。太風兄身體強健,爆發力和耐力都在上乘。我任體育委員時邀他參加系足球隊,任主力前鋒,全校比賽得了第二名。遺著《王雲五評傳》有一篇自序,但沒有個人資訊,亦頗傷感。15年了,因為著述,人與書并傳,大家不會忘記太風兄。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徐則臣(作家)

莫言的盛年“變法”>>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一年已盡,又到了盤點的時候。算個讀書人,梳理一年裡讀過的書是正事。我不喜歡給人開書單,但也常常就順口推薦了。想讀書總是件好事。怕的是平素不讀書,談及書和文學又一副天下無書的傲慢:你們這幫人,能寫出什麼像樣的東西!那我真就很不客氣地要給他羅列一串書名。認真寫作的人不在少數,如果也能認真地讀進去,一年下來,必定會發現相當數量好書的。限于篇幅,此處給朋友分享我讀之受益良多的兩本書,一部虛構,一部詩集:

莫言的《晚熟的人》。小說集中的系列短篇小說呈現出某種共性,即都有幾能覆寫人物一生的遼闊的時間和空間跨度,世事洞明,虛實相生,不同的時空中情節的斷裂和對接果決利落,留白與張力巨大,形成了新的獨特的短篇小說的文體特征。過去我們一直認為莫言在長篇小說創作中,文體意識鮮明,結構新異。莫言以集束的方式證明了這是他寫作上的盛年“變法”,他對短篇的了解和形式探究進入了一個新的自由之境,對短篇小說這一文體開疆拓土的努力,收效甚巨,堪為典範。

讀書|名家新春薦讀

哨兵的《在自然這邊》是部寫洪湖和自然的主題詩集,大有以詩博物的抱負。詩人在這系列詩歌中充分地建立起了個人的地域性辨別,也為這片地域的文學化做出了自己巨大的努力。他用一首首詩把個體與自然、生活、曆史、文化勾連起來,成為其一個人的“百科全書”;同時,也更為可貴的是,他在詩集中呈現了重述自然、重新為詩歌的“自然”書寫建立個人注入的嘗試。

編輯:金久超

圖源:出版方、作者、網絡資料圖檔

責任編輯:朱自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