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閑行坊曲看春聯,暗露婵娟屈戍邊。

小戶豈曾窺邸報,也随人寫太平年。

——明·王彥泓《竹枝詞》

春聯,是春天的請柬,是春節特有的古老文化符号。穿行在大街小巷拜年,欣賞家家門上一副副墨香淡淡的紅彤彤春聯,寒意尚濃的節日,便暖意融融、紅紅火火了。

“兩姊妹,一般長;同打扮,各梳妝。滿臉是紅光,年年報吉祥。”這則謎語的謎底是“春聯”。春聯亦名“對子”,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貼春聯的習俗起源于五代時期。據傳五代後蜀國君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讓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闆上寫了兩句話:“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據說這就是大陸最早的春聯。貼春聯已有上千年的曆史,可謂源遠流長。

清代《燕京時歲記》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但是也有人說發現于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裡唐人劉丘子撰寫的“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應該是最早的春聯。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隻能屈居第二。

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明代“桃符”改稱“春聯”。因明清兩朝對聯受到皇帝的青睐與喜愛,故而過年貼春聯的習俗得以普及推廣。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素手裁紅紙,凝神寫妙聯。

墨香生陋室,清趣入新年。

——當代女詩人顧敏燕《寫春聯》

新春佳節,千門萬戶張貼醒目的紅春聯,不僅給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還頗具文化韻味,一派春意盎然。兒時,普遍都是手寫的春聯,墨迹如龍,風格迥異,各有千秋,寓意美好。

歲底桃符換,家家為寫真。

侯疑封戶牖,榮比上麒麟。

共許千金面,同為一代人。

葫蘆依樣畫,祇惜傍風塵。

——清·嶽鐘琪《和玉千山人詠門神韻》

記不清從哪年開始,家中就不再是寫春聯而是買春聯過年了。雖然門上依然是紅彤彤的,但總感覺少了那世代傳襲書寫春聯的墨香氣。

楚天遙闊。親署重重驿。

應說小兒癡絕,久不見、斑衣曳。

還将墨汁。自寫春聯帖。

并書小字懸門,道以甯、謹謝客。

——明·王彥泓《霜天曉角》

我們村裡的春聯大多是由三爺爺來寫。三爺爺生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家裡窮,沒上過一天學。幸運的是他小時與一教書先生為鄰,經常幫老先生擔水拾柴禾,老先生喜歡他實在,冬閑時就教他識字。他還讀完了教書先生的藏書。雖說沒有進過學校,卻是讀書人。

春節老先生寫對聯,三爺爺就給老先生抻對子。他聰明好學,把老先生那手古樸大氣的顔字和剛勁有力、飄灑流暢的行書字,學到了手,還能出口成聯。據說,有一次他摹寫了先生的一副喜聯“雙飛都是關雎鳥,并蒂常開連理枝”;連先生都沒有厘清楚那副是自己寫的。

老先生還把那快如流水的珠算手法也傳給了三爺爺,因而三爺爺後來長年在生産隊當會計。年年春節,三爺爺給村裡人寫對子,再忙再累也絕不推诿。本村的對聯他寫,外村的人托親戚告朋友也求他寫。寫春聯是三爺爺一年當中最忙的時候。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宋·陸遊《除夜雪》

三爺爺的“工作室”是生産隊的記工分的地方,一般都從臘月十六開筆,一直忙到大年三十貼對聯。

三爺爺寫對聯有幾點給我印象最深:他裁紅紙從不用刀,而是用自己削制的薄薄竹篾片,他告訴我,刀太鋒利,容易裁斜;寫對聯前,墨汁裡要摻上豬的膽汁,這樣寫的字烏黑透亮,村裡殺年豬的人家都會把豬的苦膽送來。

三爺爺寫對聯,我給三爺爺研磨、抻對聯。我首先将硯台溫得潤潤的,然後持了墨塊,加點溫水細細地、均勻地、順一個方向慢慢研磨。準備停當,三爺叉開雙腿,弓着腰,挽起袖子,露出結實的前臂,筆頭輕攪,飽潤的筆墨落到紅紙上,懸腕走筆,臂帶腕,腕帶指,時而輕,時而重,時而緩,時而急,在紙上縱橫馳騁。寫到激動處,筆走龍蛇,起承轉合。不覺間,墨氣淋漓,真可謂滿紙煙霞。半天下來,地上都是紅彤彤的春聯,猶如鋪了紅地毯,賞心悅目。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蕭疏白發不盈颠,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三爺爺說寫春聯有一個雅稱叫“揮春”。一個“揮”字,道出濃濃的年味。三爺爺寫的春聯内容也是文采飛揚,情趣盎然。

如“春種滿田碧玉,秋收遍地黃金”;“春入春天春不老,福臨福地福無疆”;“綠柳報春透吉日富歲,瑞雪告喜兆佳季豐年”。“爆竹兩三聲,人間易歲;梅花四五點,天下皆春”。

當然三爺爺還會為熟悉的親朋好友“特别定制”春聯内容。三爺爺的兒伴是村裡的護林員,寫給他家的春聯是“瑞氣滿神州,青山不老;春風拂大地,綠水長流”;村裡老裁縫家的對聯為“一剪喜成千戶願,寸尺巧量萬人心”;給當民辦教師的侄子寫的是“三分薄田一度春風一度雨,宅無他物半藏農具半藏書”;他的鄰居過年贅娶女婿,對聯是“婿作子子作婿兩全其美,女為媳媳為女一舉雙得”。

讀過這些境界與品味與衆不同的春聯,村裡父老無不稱贊。有一年是農曆虎年,三爺爺集了毛澤東的詩句為聯:“獨有英雄驅虎豹,敢教日月換新天”。縣裡一位幹部帶劇團到村裡演出,見了此聯,贊不絕口。當年三爺爺為鼓勵我認真讀書,給我寫了一副聯語:“若不撇去即為苦,各自捺住終成名”;可惜的是後來弄丢了。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十二月來生意含。無邊花木待春三。

新年有象桃符換,天地多情柳色酣。

——清·顧太清《柳枝詞》

春聯,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是流淌着我們民族靈魂和根基的血脈。真可謂:“兩句包容天地,一聯擔盡古今”。在春聯裡尋覓吧:這兒有筆底風雷的古老中華文化,有紙上煙雲的唐詩宋詞雅趣,還有那揮之不去的濃濃厚重鄉愁……

-作者-

朱少華,莒南縣人,中學進階教師。喜歡寫作。教學論文、散文随筆、詩歌、剪紙等作品,散見多家報刊及網絡平台。在征文及網絡文學作品大賽中多次獲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