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色神秘代碼瘋傳的背後,其實隻是個遊戲。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沉迷一款填字遊戲,這讓我感覺像50年代拿着報紙的上班族,但我享受這種感覺。”
最近一款名為《Wordle》的遊戲在國外火爆異常,被譽為《寶可夢GO》以來的又一款病毒式遊戲,上面這段話就來自它的玩家。隻不過在國内,這款遊戲卻沒激起半點水花,和國外社交媒體上的狂歡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個結果在它誕生時就已注定——因為它的玩家必須是英文使用者。
遊戲的規則很簡單,填字母猜出一個5字單詞。謎底詞彙中沒這個字母時,會顯示為灰色,含有這個字母但位置不對會顯示為黃色,當字母位置也完全正确時才會呈現綠色。根據猜測結果縮小謎底範圍,總共6次機會,猜對謎底或耗完所有次數為止。
根據解題過程不同,每位玩家能得到一張截然不同的三色圖檔可供分享
這樣一個單調的填字遊戲也能成為“出圈爆款”,是遊戲制作者Josh Wardle自己也沒想到的,起碼他在面對媒體時是這樣說的。但在了解他的人看來,這款遊戲的火爆或許并不是意外,所有不斷入局的《Wordle》玩家,都可能是他又一場大型社會實驗的參與者。
1
比起Josh Wardle這個知之者甚少的名字,《Wordle》作者的網名powerlanguage更為人熟知——他正是Reddit上兩個知名愚人節活動“The Button”和“Place”的發起人。
The Button(左)和Place(右)
2017年的Place活動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一張1000x1000像素的巨大空白畫布,使用者每5分鐘可以任意替換其中一格顔色,經過大量使用者的創造和破壞,最終得到了一幅像素畫作,我們當時也曾詳盡報道過它。
比它早兩年的The Button,雖然在國内的知名度不高,卻是Reddit第一個能稱之為社會實驗的活動。陰謀論、派系之争、“邪教團體”,由它衍生出的梗更是數不勝數。
這個項目的概念更加簡單,一個不斷從60秒開始倒數的數字,旁邊一個醒目的按鈕。每當有人按下按鈕,倒計時就會重置回60秒。最關鍵的是,隻有活動開始前注冊的使用者有機會參與,每個使用者隻有一次機會按下按鈕。
“按鈕”活動上線時,官方沒有做任何多餘的解釋,它就突然出現在了首頁上。當人們開始讨論和嘗試着它的規則,這場社會實驗就已經開始了。
一開始人們對其一無所知。有人說,這隻是愚人節一個意義不明的小活動,但4月1号過去後它仍在運作;有人說,這是Reddit為了向廣告商展示使用者的互動活躍度,但沒有任何證據;還有人玩起了陰謀論,猜測這是Reddit配合國土安全局的某種資料收集工作。
伴随着四起的謠言,起初使用者們隻是簡單地分為了按與不按的兩派。随着多條隐藏規則被摸清,更多派系的山頭像雨後春筍般一個個立了起來。
根據使用者自己的總結,按下按鈕除了會讓倒計時重置外,還會根據按下時數字的不同,給予使用者ID後一個不同顔色的圓形标記。不同顔色本身沒有特殊含義,但卻把使用者分為了不同群體,也讓他們總結出了自己的理念。
例如按得最快的紫色使用者,他們覺得自己對新人更加友好,其他人卻覺得他們最沒耐心;在倒計時即将結束時按下的紅色使用者,他們覺得自己拯救了活動,其他人卻覺得他們是坐享規則的炫耀者。
其他顔色也各有各的不同,就這樣,他們因為無意義的顔色形成了小團體。紫色的“紫羅蘭之手”,藍色的“藍衣結社”,綠色的“翡翠議會”,黃色的“光明會”,橙色的“橙色革命軍”,紅色的“紅色守衛”,沒按按鈕的灰色則是“陰影追随者”。
使用者創作的不同團體的具體形象
正是因為這些奇怪的名字,還讓外界一度誤會了這些團體的性質,被不明真相的媒體稱為邪教團夥。他們在聽到這種評價後,幹脆玩梗玩到底,為按鈕賦予了更多“邪教”性質的說明。
藍衣結社的人會“以藍色的代碼宣誓”,光明會宣稱“通往啟蒙的道路就在30秒的領域内”,紅色守衛常常詠唱着:“在最後一秒,我們将在時間最稀薄的時候按下按鈕,我們将劃破甲胄,進入空間和時間的肉體。”
活動曾因官方技術問題中斷過幾次,但都很快恢複,一直持續了兩個多月。臨近結束時,關于按鈕的派系早已不限于顔色。堅持不按按鈕的陰影追随者雖然此前的“教義”是“按鈕是會帶來毀滅的誘惑”,但也有“按鈕教堂”的人潛伏其中。這是一個跨顔色的大型組織,他們消除了顔色間的隔閡,鼓勵所有有色使用者一起對抗陰影追随者。
“按鈕騎士團”就是他們旗下的一個次級組織,他們的任務是確定倒計時不會結束。為此,他們還特意編寫插件,收集灰色标記帳号,保證倒計時結束前能及時按下按鈕。但最後因為敵對勢力的滲透,他們被一個沒資格按下的白色使用者混入,倒計時還是在他們嚴密守護中結束了。
倒計時歸零後的幾分鐘内,官方就宣布活動正式結束。參與者們也很快脫戲,互相發帖道别,分享訴說自己的參與體驗。
剛剛敲出“實驗結束”幾個字的發起人Josh Wardle,那時正滿懷欣喜地忙着收集使用者回報,這是他策劃的第一個爆款活動。但他初出茅廬的首次策劃,卻被他形容“像地獄一樣”。
2
早在2013年的愚人節,Josh Wardle就第一次為Reddit策劃了活動。
他們參考《軍團要塞2》,為論壇設計了許多可以使用的道具。玩家們被随機分為兩隊,能任意對敵方使用者使用道具。但由于這些道具的功能過于古怪,在疊加效應下能引發很多奇怪現象,在兩隊充滿攻擊性的使用中一度引發混亂。
其中有一個道具,可以把其他人文章标題的關鍵詞,替換成一個“湯姆克魯斯”符号,導緻很多文章無法正常閱讀。另一個道具能給使用者ID戴一頂帽子,在許多人的合力下,出現了一個人戴幾十頂帽子的情況,讓看帖的使用者必須往下滑很久才能繼續浏覽。
在機緣巧合成為一名産品經理前,Josh Wardle受到的是藝術類教育,更關注想法的輸出,并不清楚怎麼處理這類突然情況。于是在僅僅6個小時後,他們就結束了這次活動,團隊的所有人都長舒一口氣,達成了“再也不這樣做”的默契。
從結果上來看,2013年的活動無疑是失敗的。但在活動開始前,Josh Wardle團隊并沒有松懈,相反他們對市面上所有愚人節活動進行了全面調研,才決定推出這樣一個活動。
在他們眼裡,網際網路公司每年的愚人節活動都大同小異:無論是制作一個精緻的視訊,還是編寫一條幽默的假新聞,都是一種老套的營銷手段,是對自己的鹦鹉學舌。“一群聰明的人坐在一起,用自鳴得意的點子向人們展示他們有多聰明和有趣。使用者會覺得有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每年的愚人節都是一個公司獲得圈外人關注度最高的時候,Josh Wardle覺得這是個蘊藏着巨大探索空間的機會,因為不管做出怎樣出格的事,使用者都不會覺得突兀。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去做更多符合産品特性的宣傳,于是才有了這個能讓使用者互動的愚人節活動。
活動中兩隊的标志
靠着這次活動的失敗,他們總結教訓,并不是所有使用者都樂于參加活動。如果“人們隻是為了來看貓貓梗圖”,那就讓他們還能好好看。活動永遠服務于産品,不要讓活動反而影響到核心産品的使用。但其實這是很多成熟的公司,至今還在犯的錯誤。
這之後,才有了2015年的The Button和2017年的Place這兩個被網際網路記住的活動。兩個活動的概念看似簡單,卻是Josh Wardle根據Reddit論壇特性量身打造,是以每當有人想複制它們的成功時,也往往水土不服,再難重制想要的盛況。
3
以2017年那張1000x1000像素的巨幅像素畫為例,試圖重制它的網站數不勝數。在國内,使用者活躍度不錯的A島和B站都發起過類似活動,但最後都沒激起太大水花。
這其中失敗的原因,一度被歸結到新鮮感上,認為是網友們看膩了。但事實上,Reddit的活動也并非原創。早在2005年,一位名叫Alex Tew的學生為了籌集學費,開設了一個叫做“百萬美元首頁”的網站。網站上同樣是一幅1000x1000像素的畫布,每個像素需要花1美元購買。1986年推出的合作畫圖遊戲《Poietic Generator》,也是同樣的原理。
Josh Wardle的靈感可能就來自于這兩個項目,但最後還是大獲成功。他自己分析認為,Reddit以話題為區分的闆塊特性在活動中發揮的作用非常關鍵。
原本Reddit的論壇生态中,使用者就是以興趣點為中心聚集在一起,天生自帶組織。這讓他們在像素點的争奪中,注定不會單槍匹馬,對抗和聯合在以版塊為機關的戰争中,很快就能形成秩序。一塊完整的像素圖既是代表版塊的作品,也是對外的宣傳招貼畫,在活動中形成良性循環。
在那次活動裡,Josh Wardle也因為對Goodboye組像素畫的欣賞,加入到了這個分享狗狗圖檔的版塊。在這裡,他看到了活動參與者是如何進行組織的。
Goodboye組繪制的圖畫不大,隻占了很小一部分。即使這樣,他們還是建立了一個線上表格文檔,用來記錄和配置設定每人負責的像素點。為了不影響版内的正常讨論,他們連“合縱連橫”的作戰政策也是在表格裡進行的,最終牢牢占住了畫布一角。
其中一條“為什麼左邊小狗的一隻木屐比另一隻大”的讨論,很快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完全看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另一個人的回答“是荷蘭人加上去的”,同樣沒能讓他弄明白。
于是他又回去看了完整的像素畫,才發現Goodboye組與荷蘭組共享了一塊區域。兩方用某種奇怪的方式達成了協定共享一個邊界,用一隻小狗腳上的木屐換來了和平。
他這才了解到,那次活動除了表面上被看到的那些你來我往,還有更多屬于版塊内部和版塊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盡管他仍沒搞明白為什麼要給小狗穿上木屐。
“使用者的創造力是不可估量的,遠比幾個坐在會議室裡侃侃而談的策劃強”,這是他從兩次成功的活動中總結的“捷徑”。
幾年後,《Wordle》再次複制了前兩次活動的成功。雖然在他口中這是個意外,不過卻再次符合了他當初的總結,難免讓人懷疑,這難道又是一場他的大型社會實驗嗎?
4
《Wordle》的誕生來自于一段愛情。因為女友喜歡填字遊戲,Josh Wardle就在2013年為它設計了一個新型填字遊戲,這便是《Wordle》的原型。2021年的一個偶然,他把遊戲分享到家庭群裡,沒想到大家都很喜歡,他才把遊戲搬到自己的首頁上公開釋出。
從最初的十幾名玩家,到2021年12月的30萬玩家,《Wordle》用了兩個月時間;從30萬到200萬,它隻用了一周;這之後遊戲像病毒一樣迅速在歐美社交平台上蔓延,玩家數量已無法統計。
《Wordle》這樣一個玩法簡單的填字遊戲,最初的成功來自于它的一個核心設定:每天全球玩家共享一個謎題。這使得遊戲自帶話題性,在玩家們的口口相傳中逐漸傳播開去。但後來爆炸式的玩家數增加,卻得益于玩家的一個創意。
每天共享謎題的設計,雖然讓遊戲自帶話題,但一不小心就劇透的風險也讓分享更為困難。幾位紐西蘭玩家為了防止劇透謎底,想出用色塊形式表示每天解題流程的方法,互相交流遊戲進度。
他們每天密語式的推文内容,很快引起了其他朋友的好奇,更多人是以入坑。作者Josh Wardle敏銳地發現這種方法後,将它加入遊戲的分享功能。一鍵生成圖塊并分享到社交媒體,迅速讓“神秘圖塊”蔓延到社媒平台的各個角落,玩家數量開始呈指數級增長,一發不可收拾。
蹿紅之後的《Wordle》仍沒停止在玩家創意土壤中的發酵,随着越來越多玩家的加入,圖塊的分享形式也變得五花八門起來。一開始,玩家們隻是變換着像素圖塊的風格,用自己的方法讓它顯得更獨特。
過幾天,他們已不滿足于美術風格上的創新,開始用刺繡和《城鎮疊疊樂》來展示自己的《Wordle》水準。
還有玩家會每天根據自己玩《Wordle》得到的像素圖,創作魔性的三色簡筆畫,成為了“每日Wordle俱樂部”裡的一股清流。
現在到谷歌上搜尋《Wordle》,搜尋框左邊會顯示一個跳動的迷你Doodle,樣式正是遊戲的經典黃綠灰三色。先後登上歐美多家權威媒體的《Wordle》,無疑已經成為了一種全新的文化現象,随之而來的自然還有社會性話題。
比如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拼寫之争,就率先在這個英語填字遊戲中爆發了。作者Josh Wardle是一位生活在美國的英國人,某一天遊戲的謎題裡,他設定了美式拼寫的一個詞作為謎底。這讓不少英國玩家因為拼寫問題沒能過關,于是開始聲讨這個“忘本”的作者。
在他的Reddit帳号、推特賬号等平台上,都能看到英式英語擁護者的聲音,就連他9年未使用的雲音頻網站賬号下,也能看見這群人的蹤迹。在此風波的影響下,還有不少人又重新讨論起兩種英語孰優孰劣這種無解的問題。
也是該網站上他收到的唯一評論
《Wordle》火爆後的一切,都發展得讓人猝不及防。誰也沒想到2022年的第一款爆款遊戲,居然是填字遊戲。
它的作者Josh Wardle則一副完全置身事外的态度,似乎樂見玩家們按自己的方式折騰。這款看上去簡單的遊戲,正變得越來越像他擅長策劃的人間觀察型活動。
不論他是否早已預料到這些,這場初見雛形的社會實驗都将在越來越多玩家的參與中,繼續朝着未知的方向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