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景公詩句複稱豪

——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弁言

景柱為海馬集團創始人,早年創業于椰島海南,近年于鄭州開疆擴土。

景柱經商有道,晉身海南省工商聯主席之職,“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其開辦“紅燕堂”酒店,乃發揮“頭雁”效應也。

因早年恭立于厲以甯先生門牆,景柱活學活用,金融屬性、科技屬性、文化屬性實踐到鄭州海彙港,蔚然已存大觀。

景柱還是湖南大學的博士生導師,不是挂名的,更不是“一搏就倒”,而是真的“傳道、授業、解惑”;他還要帶博士生,撰寫講義,登壇說法,真為人師表也。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詩 者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讬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

——《詩品序》

景柱漫長的詩歌創作之旅,始于國小國文教師苗保和的啟蒙,處女作已“死無全詩”,隻留下殘句:“餘得第一,雜然相許。晴空萬裡,瞎賊偷雨”。

景柱的詩集《心歌》已面世。三尺凍冰非一日之寒也,出口成律非有“童子功”而不能也。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早在讀國小時金令中老師就教導他要“學英語、背詩詞、打算盤、練大字”,“四項全能”——将來才會有大出息。

而今,英語在對外的商務活動中,偶爾還會用上幾個單詞;從創業到立業,商海幾經浮沉,景柱不僅要“算盤”,還得“盤算”;大字練得少了,小字卻倍加趁手,《蘭夢思絮》《行者》《動禅》《問道》等,少說也有數百萬言;詩詞成了“行者”江湖的“随身武器”和獨家秘笈,随時随地“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以出世的心态,寫入世的日常,用心歌唱遠方。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現在景柱還熟練掌握新四項“手藝”:文章不用秘書,文字不用文具,開車不用司機,出國不用翻譯。

景柱今日之格局,早年已現端倪。1982年4月19日,其曾寫下一首《風》:

天地渾然一片,

宇宙轟然一團。

狂沙擎柱搗天宮,

惡浪翻滾摧人寰。

上把銀河打散,

下把五嶽掀翻。

太行王屋早不見,

不勞愚公移大山。

這胸襟與格局是不是有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味?

那時的景柱才16歲,豆蔻年華。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2010年10月,河北“我爸是李剛”事件持續發酵,既暴露了社會教育的失敗,又暴露了家庭教育的悲哀。景柱“有感于斯”,受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治家格言“财也大,産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财也小,産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産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啟發,于2011年元旦寫下新時代的“誡子書”——《子訓》:

官也大,财也大,

将來子孫罪也大。

為何富貴不過三?

唾手平白得天下。

權也大,勢也大,

将來子孫禍也大。

為何物極總是反?

作威作福枉天下。

忠也大,孝也大,

将來子孫不争大。

為何忠孝傳家久?

溫良恭儉讓天下。

經也大,書也大,

将來子孫明白大。

為何詩書繼世長?

仁義禮智信天下。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孔子諄諄教導兒子“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景柱雖然沒有像孔子那樣對孩子耳提面命,言傳身教,但基因強大,血脈相承。

2020年春節疫情期間,景柱在辦公室自我隔離,9歲的女兒和6歲的兒子頗為擔心,聯手寫了一首《爸爸》:

幾天何處歸?

雷陣爸掃雷。

霸氣又威力,

隻有爸爸陪。

詩意盎然,家風而然。

東漢衛宏《毛詩序》雲:“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景柱的這本《心歌》詩集中有多首“言為心聲”之作,如2014年10月26日姐姐的忌日所作《老姐的牽挂》:

姐弟白首相見,

你已久卧病榻.

生命盡頭,

還是那雙大眼,

卻不見姐的紅妝長發。

相望痛哭,

弟弟心如刀剮!

讀來令人恸容,誦之聽者淚目。

至情至性至此,可感可喟可佩。

其他諸如《親娘》、《清平樂·五姐》、《方曉宇兄長周年祭》等莫不如是,“文章筆下千堆錦,志氣胸中萬丈虹(宋施宜生詩句)”。

當然,以景柱秉性,免不了應“景”之作,有慫恿鼓動,有詩思泉湧,有私人定制,有唱和友聲。别人寫能酸倒牙,景柱寫卻玩出花,幸賴于其腹笥廣湛,肚中有物使然也,“囊攜一卷驚人句,萬裡關山何足雲(明張岱詩句)”。

筆耕有年,持而不辍,景柱現已著作等腰。他不放過每一次開會的發言機會;不僅認真準備,而且親自操刀;講完後再擴充增訂,鴻篇巨制,雛形初備。我曾有幸讀過他《文明的脈絡》單行本,即是他一次大會發言的“發揮”和“揮發”。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海彙美術館落成(左三為本文作者,左五為景柱)

2021年國慶節期間,中國第一個被動式(建築)美術館——海彙美術館落成,恰逢景柱55歲生日,景柱“感慨系之”,縱橫捭阖數千言作《數學、藝術與科技》一文:“哲學之外,數學是萬物之本,藝術是萬物之美,科技是萬物之力。先有數學,後有藝術,再有科技……”從《易經》的“結繩計數”講到《尚書·堯典》的“陰陽平衡”,從龐加萊“圓盤模型”講到天津“濱海之眼”,從歐幾裡得《幾何原本》講到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文章龐大如《沙丘》,駁雜如《三體》,橫跨文、史、哲,縱貫儒、釋、道,非學富五車者不可為也!非胸羅萬象者不可達也!

行 者

“你老外公乃大唐上國駕前禦弟三藏法師之徒弟,姓孫,名悟空行者。若問老孫的手段,說出來教你魂飛魄散,死在眼前。”

那怪道:“我不曾會你,有甚麼手段,說來我聽。”

行者笑道:“我兒子,你站穩着,仔細聽了!我:

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風變化逞英豪。

養性修真熬日月,跳出輪回把命逃。

一點誠信曾訪道,靈台山上采藥苗。

那山有個老仙長,壽年十萬八千高。

老孫拜他為師父,指我長生路一條。

他說身内有丹藥,外邊采取枉徒勞。

得傳大品天仙決,若無根本實難熬。

回光内照甯心坐,身中日月坎離交。

萬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淨體堅牢。

返老還童容易得,超凡入聖路非遙。

…… ……

我佛如來施法力,五行山壓老孫腰。

整整壓蓋五百載,幸逢三藏出唐朝。

吾今皈正西方去,轉上雷音見玉毫。

你去乾坤四海問一問,我是曆代馳名第一妖!”

——《西遊記》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罴怪”

景柱微信名“行者”,并出版《行者》專著立此存照,以彰修行悟道之真。其晨練長跑,風雨無阻,夏日大汗淋漓,冬日披星戴月,一年下來3000餘公裡,相當于近100場馬拉松,以行動之實踐行“行者”之名。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早在高中時期,雖學校離家數十公裡,景柱就常與同學徒步而行,砥砺意志。有次天降大雪,他和同學陳勝軒雪夜歸家,傍晚出發天亮至,曆時十多個小時。

行者之名,少年之種;時間發酵,久而彌醇。

辛醜年大年初一,“别了庚子鼠,醜牛跑龍圖”,景柱于開封汴西湖跑了一個半馬,以此“儀式感”開啟月均六場、貫穿全年的“半程馬拉松生活化”。

為坐實“行者”之名,景柱于海馬集團鄭州總部頂樓辟出一方淨土,聚書成院,顔其曰“行者書院”,乃于堅硬的鋼筋水泥之中“守正習六藝,弘道誦五經”。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唐僧西行,曆劫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法,俱成佛果;2013年景柱亦有西行,撿回來86塊頑石,天地造化,五彩斑斓,風格迥異,其于鄭州北龍湖造“青風院子”,恰好86戶,一石一戶,一戶一牌,一牌一價。

“良禽擇木而栖,良臣擇主而事,良家擇鄰而安”。别家賣的是戶型、性價、位置,景柱就賣這三句話——就這,争搶者衆,一戶難求。

追夢者的目标是“讓夢想照進現實”,而成功者的追求是“讓夢想變成現實”。埃隆·馬斯克要“上天”,詹姆斯·卡梅隆要“下海”,王石要“登頂”“遠航”,王健林要“唱歌”“收藏”。每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禀性癖好。

“道可道,非常道”。

周文王羑裡囚禁而演周易,悟出“自然之道”;王陽明龍場“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悟到“聖人之道”。

如同景柱所寫,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與困難,抑或職業倦怠,抑或事業瓶頸,抑或路徑錯誤,抑或家庭裂痕,抑或教子無方,抑或靈魂不安。為免此“人生六難”,他步入不惑之年後,即堅持每天“運動一小時,耕讀一小時”,苦練“孤獨功”——“定力盡在孤獨處,内功都是磨肉身”,以此清守靈魂,作為自己的“動禅之道”,并著《動禅》以記之。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景柱常挂在嘴邊的兩句詩是“明月有緣成知己,清風無礙結良俦”。“行者”在修行的路上,不斷收割着“明月”與“清風”。

辔 者

景公登射,晏子修禮而侍。公曰:“選射之禮,寡人厭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與之圖國。”

晏子對曰:“君子無禮,是庶人也;庶人無禮,是禽獸也。夫勇多則弑其君,力多則殺其長,然而不敢者,維禮之謂也。禮者,是以禦民也,辔者,是以禦馬也,無禮而能治國家者,晏未之聞也。”

景公曰:“善。”乃飾射更席,以為上客,終日問禮。

——《晏子春秋》

1997年6月,31歲的景柱“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任海南汽車制造廠廠長。受任之初,他立下“九忌”為事業底線:商場上忌違法、忌樹敵、忌張揚;官場上忌踩線、忌壓邊、忌進圈;職場上忌親情摻、忌友情幹、忌鄉情染。

景柱秉持“創新、實幹、堅忍、擔當”的企業家精神,帶領海馬闖海築夢,破土融冰,“創新者挑燈夜戰,實幹者勇爬險坡。堅忍者汗流浃背,擔當者大刀橫握”。

一個家族的傳承靠家風,一個企業的傳承則要靠一種精神和文化,這是任何人、任何企業都“帶不走、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的“不動産”和“根與魂”。

景柱笃信“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以他在經營海馬的過程中“亦商亦學,亦儒亦教”,外打百年牌子,内和一片蒼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論語+算盤+法制”的海馬模式和民企樣本。

2018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亦為海馬集團成立30周年,景柱寫下《緻敬三十年》,洋洋灑灑近萬言:緻敬上司者,緻敬拓荒者,緻敬擔當者,緻敬創新者,緻敬實幹者。明明是一篇講話稿,硬生生地整成了一篇政經論,從一個個生動故事的講述,折射出民營企業三十年發展的坎坷與不易。

“詩和遠方從未斑駁”,景柱言猶未盡,又作詩歌《大海的訴說》以補白,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有芳華的你,也有青春的我”:

我們是海南誕生的駿馬,

生下來就在野嶺險灘中踽踽求索。

三千裡路雲和月,

風雨雷電任蹉跎。

曾經奮蹄一躍,

萬丈懸崖驚魂掠過。

月兒還有陰晴圓缺,

但成功卻是一路折磨。

往事從不如煙,

大海總在訴說。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景柱作為全國工商聯代表之一在人民大會堂莊嚴發言,“吃過大盤荊芥”的景柱深谙“視覺錘”之道,在《新聞聯播》裡氣沉丹田,真力彌滿;聲音洪亮,豫語回蕩——“隻有普通人才說國語”。

景柱出席任何活動,不坐寶馬奔馳,隻坐自家産的海馬汽車,這也是景柱”品牌自信“之管窺。“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孟子·離婁上》)。

崔永元曾給“主持人”一個定義:主持人剛開始還是人,主持着主持着就不是人了。中國的大多數企業家剛開始也都個性十足,高調張揚;但源于我們的特殊的國情和世俗的民風,逐漸也都就成為了“鵝卵石”、“萬金油”,泯于衆人矣。

他們的處事邏輯也開始僵化和定式,大理石的腦袋,花崗岩的思維,一切都本着利益最大化,方向性極明,目的性極強。

景柱是個“另類”,他用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抵抗着來自四面八方的蠶食與掠奪,堅忍而耐煩,笃定而自我。他笃信“品質海馬”一定會成為“中國符号”。

景柱一直有個“六本木之夢”,他想把日本著名的商業地标複制粘貼到鄭州,想把時尚名店、名牌餐飲、五星級酒店、美術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式酒店等城市元素融入城市綜合體。最初的想法很不被業界看好,甚至有主管上司坐而論道、自我唱空。景柱“獨持己見,一意孤行”,打造出鄭州的首個“城市會客廳”,如今已經成為鄭州夜生活的地标和萬千網紅打卡聖地。

當年的顔值擔當成功蛻變為文化擔當,成為中原企業家的“文化天花闆”,走到哪裡都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仰,景仰,吸引不少粉絲量。

“故願壹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塗”,景柱還有将海馬新能源汽車再上台垓之宏願,“當戶牖之法坐,盡平生之愚慮”,他拟聘請世界級專家,研究氫能源汽車,在國内尚屬“破天荒”,他的目标是“獨角獸”。

補 記

明董斯張《吳興備志》卷二十八載:坡谪惠州,與子方書雲:“專人至,教賜累幅,慰撫周盡。”又雲:“專人辱書,仰服眷厚。子方真不以寒暑易交情者。”

子方,曹姓,單字輔也。其與蘇東坡及蘇門學士過往甚密。元祐三年(1088年),曹子方轉任福建路轉運判官,蘇東坡有詩作《送曹輔赴閩漕》“曹子本儒俠,筆勢翻濤瀾。往來戎馬間,邊風裂儒冠。詩成橫槊裡,楯墨何曾乾。”黃庭堅、晁補之等也有詩作以賀。

《東坡詩集》卷四十七有《謝曹子方惠新茶》一首,詩雲:

陳植文華鬥石高,景公詩句複稱豪。

數奇不得封龍額,祿仕何妨有馬曹。

囊間久藏科鬥字,銛鋒新瑩鸊鹈膏。

南州山水能為助,更有英辭勝《廣騷》。

2016年10月18日上午,汴商聯合會成立大會在開封舉行,作為首任會長的景柱,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發表了題為《宋商天下》的熱情洋溢的演講。景柱縱橫曆史,思接千載,捭阖古今,靜鹜八荒,做了十幾頁PPT,力證了陳寅恪先生那句話:“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景柱祖籍開封蘭考,身上還有些宋風遺韻,其詩詞遙接蘇東坡及蘇門學士餘緒,《東京書院》“賓來東西叙友誼,客往南北譜新篇”,筆銜《東京夢華錄》;《清園觀感》“大宋盛極有人敵,一城東京一台戲”,心系《清明上河圖》。

像蘇門學士一樣,景柱亦醉心于儒文化下的文人唱和,《心歌》裡次第登場、峥嵘乍現,“人間貴士子,亦貴才八鬥”(《和李書文》)、“中西彙通是大事,五嶽各方有秋千”(《和孫培新》)。

“景公詩句複稱豪”,吾以坡公句而謂景柱,不知諸君以為然否?

李韬

景公詩句複稱豪——景柱的詩集《心歌》及其他

景柱,1966年10月生,河南蘭考人,北京大學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海南省工商聯主席,海馬集團董事長,海馬汽車創辦人、海保人壽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