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近日,全球新能源汽車霸主特斯拉公布了第四季度及2021年财報。财報資料顯示,全球及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爆發,特斯拉的各項名額都超出華爾街預期。财報顯示,特斯拉2021年營收538.23億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315.36億美元;淨利潤為55.19億美元(約合人民币347.6億元,每天淨賺約1億人民币),較上年同期的7.21億美元增長665%。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特斯拉繼其上市19年以來,創出的新高。同時,這也是特斯拉上市以來,連續第二年實作正向盈利。隻不過,在天文級的營收及淨利潤資料下,大衆對于特斯拉的質疑之聲,也不絕于耳。甚至有業内人士抨擊稱,相比其創始人多年以來對外宣稱的高雅情懷,特斯拉已經淪為了賺錢機器。更大的質疑之聲在于,特斯拉一直以科技公司自居,卻與其它新能源車企無異。唯一的不同,隻不過是多生産、銷售了一些新能源汽車而已。
而且,即便過去數年,特斯拉在銷量與産量上相對領先。但是财報公布後,特斯拉也對外發出警示:其受疫情影響的供應鍊問題,仍将揮之不去,公司産能也可能是以受限。是以,在全球經濟環境并不穩定的當下,特斯拉是否能夠維持過去一年的輝煌戰績,尚未可知。
例如,過去的2021年,特斯拉就頻現危機。無論是股價下跌市值縮水數千億美元,還是屢遭車主維權、官司纏身,特斯拉的潛在危機都不容忽視。
股價大起大落,特斯拉神話破滅
據了解,被譽為現實版“鋼鐵俠”的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一直是财富的寵兒。不過,在其到達人生的巅峰時刻前,也曾經曆過至暗時刻。例如,2019年左右,馬斯克就因為特斯拉遇到産能瓶頸,被華爾街集體做空。彼時,馬斯克公開承認缺少資金實力,距離破産隻有1個月。
據稱,馬斯克甚至曾求救于蘋果,但是卻被庫克直接拒絕見面。不過,随後馬斯克将目标投向了中國。在國内新能源汽車的利好政策下,特斯拉也享受了一波紅利,可謂起死回生。此後幾年不僅在中國大量銷售特斯拉汽車,而且受政策扶持,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具并快速建成投産。自此,特斯拉也在二級資本市場再次起飛,更是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佼佼者。
不過俗話說: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特斯拉的股價飙升,甚至連馬斯克本人都不可置信。是以,其甚至公開表示,特斯拉的股價被炒得太高了。

果不其然,去年初開始,特斯拉的股價進入了低迷期。年中,特斯拉的股價更是跌到了谷底。而且,據4月歐洲資料統計,特斯拉甚至有滞銷的迹象。最叫好的model3竟然隻賣了1244輛,要知道,其在3月可是賣了28184輛,下滑95%。
與此同時,model3在中國的銷售也跟風下挫了70%之多,這似乎也意味着,屬于特斯拉的大好時光已然成為過往。彼時,其市值更是一度蒸發近2萬億人民币。是以,當時網際網路上關于特斯拉神話破滅的資訊,也是滿天飛。
據觀察,有些市場解讀的言辭雖然有些過激,但是也釋放出了諸多對特斯拉不利的信号。例如,除了銷量以外,關于特斯拉的股價與其實際市場表現、科技含量的對應關系,就屢遭投資者質疑。這也是早期産能未跟上之前,華爾街集體做空的根本原因。
盡管在華建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産能不足的壓力。但是相比傳統的燃油車巨頭,其科技含量與估值顯然不成正比。
要知道,特斯拉汽車超過9000億美元的市值,早就變成全球市值最大的汽車企業,乃至超出了包含大家、豐田汽車、日産、當代、通用汽車公司、标緻汽車、本田汽車、菲亞特菲亞特及其漂亮等9大汽車廠商的估值之和。特斯拉這樣的虛高市值之下,顯然有着巨大的泡沫。
正如美國财經名嘴Cramer對媒體表示,特斯拉雖然是電動汽車領域的王者,但是更應該被視為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傳統的汽車制造商,是以也應該被賦予更高的期待。“特斯拉永遠不要讓特斯拉成為一家‘普通的’汽車公司,因為那樣就失去了故事性。”Cramer稱。
據了解,一些券商之是以給特斯拉較高評級,是因為特斯拉潛在的高利潤軟體收入,而不僅僅是汽車銷售,而投資者對經常性軟體收入的估值,往往比汽車銷售估值更高。但是,特斯拉股價在去年一年時間内大起大落的行情表現,也不排除一些投資機構肆意炒作、從中牟利的可能。
這正如業内專家所言,特斯拉作為行業先行者,技術上多少有點優勢,但是也要付出先行探索的代價。目前的電池技術,努力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低成本之間尋找平衡,市場上的電池技術都還不能令人完全滿意,特斯拉在全球汽車市場,并不具備獨一無二的競争力,是以市值或虛有其表。
官司纏身口碑下滑,特斯拉開啟維權之路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特斯拉似乎很少因為股價動蕩而焦慮。反而是其面對消費者的高調維權,顯得有些束手無策。
去年4月19日,上海國際車展公開日首日,特斯拉展館有一女子大聲維權,并站在特斯拉展車車頂上。關于特斯拉“刹車失靈”的網傳視訊和照片,讓這場引發媒體高度關注的維權事件,演變成了車主與特斯拉之間的一場輿論博弈。
最終該女子被帶離展廳,圍觀人員中有呼喊“特斯拉打人”。據說,還有傳媒的從業人員遇到了特斯拉從業人員搶奪手機、撕爛衣服的情況。事發現場,特斯拉從業人員對待維權者的态度,更是引發了全國網友的憤怒。
值得注意的是,由此牽扯出的使用者資訊洩露事件,更是讓特斯拉成為輿論的衆矢之的。彼時,特斯拉未經車主同意,就公開了其駕駛資訊,試圖以此自證親白。誰料,卻被女車主的丈夫抓住把柄,并宣稱要維權到底。
盡管該事件最終成了一場法律糾紛,二者誰對誰錯,隻能對簿公堂。但是由此給特斯拉品牌口碑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實際上,特斯拉疑因品質問題發生事故并非首次,隻是經曆這次維權事件之後,更受媒體關注。
例如,去年5月中的早高峰時段,一輛特斯拉新能源車在行經廣州市南沙區時,疑失控撞上路邊綠化樹并發生自燃,駕駛員受輕傷,無人員被困。無獨有偶,此前也有廣東韶光一輛特斯拉高速行駛追尾貨車的視訊被傳出。當時有專業人士評估分析,特斯拉車輛的車速高達158km/h,而事發路段限速60km/h,也與車主刹車的操作有關。
不過,由于事發原因需要一段事件的調研,并未及時公布,是以也引發網友諸多猜測。
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近日多家媒體稱,特斯拉已經開啟了自己的維權模式,正式起訴千萬粉絲網紅主播,訴其侵犯名譽權。起因是上海車展女車主維權事件前後,該主播先後釋出了上下兩期“特斯拉Model 3自動緊急制動測試”視訊,稱其制動能力不及小鵬P7。
據報道,當時有網友曝光與該部落客的私下聊天記錄,其感歎特斯拉Model 3的操控真好。這也意味着,其測評結果或許不夠客觀。是以特斯拉才以侵犯名譽權将其告上法庭。
實際上,特斯拉開啟維權前,也是官司不斷早在2019年9月,“特斯拉認賠152萬,轉身起訴車主索賠505萬元”就曾引發讨論。彼時,僅二者之間的訴訟案件就高達五宗,包括特斯拉二手車糾紛案;特斯拉訴韓先生兩輛代步車糾紛案;韓先生訴特斯拉名譽權侵害糾紛案,特斯拉訴韓先生名譽權侵害糾紛案。
不難看出,官司輸赢相關的賠償對于特斯拉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因為與車主的糾紛頻發,讓其丢掉的,也将是品牌口碑與潛在消費者的購買信心。與之對應的,也是特斯拉全球銷量直線下滑。
而且,即便抛開其下滑的因素,各大新能源汽車廠商的年度汽車銷量也均在數十萬級别,差距并非宛若天塹,而且,與一些傳統的車企推出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相比,特斯拉也并不占據優勢。
圖源:易車網
最為緻命的是,特斯拉中國地區的高管陶琳在回複刹車失靈事件的時候,不僅沒有說到特斯拉汽車本身的問題,還強調國人應該進行操作的教育。是以,彼時,特斯拉股票也随之應聲下跌,持續震蕩,盡管目前已經反彈至此前的水準,但是由此對特斯拉品牌形象的影響,也将會拉長時間線。
而且,擺在特斯拉面前的,還有一系列國産新能源汽車的步步緊逼。要知道,各大造車新勢力實力不容小觑,正在銷量、産量上縮小與特斯拉的差距。是以,至少在中國這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上,丢掉口碑的特斯拉,已經很難占據先機。
而且,特斯拉将其潛在的品質問題甩鍋客戶,也将會讓一些有民族情懷的消費者選擇站在其對立面,選擇特斯拉也幾乎沒有可能,也将為特斯拉的在華發展平添變數。
結語
如前文分析,特斯拉早年受産能之困,幾乎走到了窮途末路,也正是因為在華的發展受到鼓勵與支援,而起死回生。在國内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特斯拉的暫時領先,是消費者一緻的自由選擇,無可厚非。但是其在公關危機的處理上,多少有些失當。
特斯拉甚至被網友調侃,有一種“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味道。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特斯拉,市場的批評聲音越多,或許越應該檢討整改。而開啟與消費者的法律對抗、輿論對抗來試圖掩蓋其在産品品質、使用者服務方面的不足,顯然有悖市場規律,也是不夠明智的。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滔滔的輿論之下,特斯拉最新财報的光鮮資料,依然顯得有些蒼白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