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到中年,更容易讀懂《我們仨》

人到中年,更容易讀懂《我們仨》

01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绛的著作,2003年出版,至今仍然暢銷不衰。

我手裡的版本是2016年6月印刷,版權頁顯示印數已經超250萬冊,可見此書的火熱程度。

書并不是大部頭,一共才9萬多字。

但說實話,這本書有些地方我看不太懂,是以很多地方重複看了幾遍。

為此,還查閱了不少資料。

下面我簡單地說說自己對這本書的了解和感受,同大家一起探讨。

02

書共分為三部分。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真正的回憶錄,自錢鐘書和楊绛赴英留學始,到錢鐘書和錢瑗去世止,娓娓道來,文風樸實。

這一部分當然都能看懂,難懂的是前兩部。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非常短,隻有一頁多一點,寫楊绛做了一個夢:

她夢到和錢鐘書散步,到了不知什麼地方,忽然錢鐘書不見了,隻剩下她自己,特别無助和凄惶。醒來後,楊绛埋怨錢鐘書不等自己。錢回答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我還不夠老,沒有做過類似的夢。但我非常了解這樣的夢,人老了,潛意識裡總會擔心那一天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不知道自己到時候會如何面對,于是這些思維的片段轉化為夢境,這很正常。

這部分的内容應該是半實半虛,楊绛可能真的經常做類似的夢,從寫作手法上來講,她又用夢這一形式引出了下文——錢鐘書讓她做了一個長達萬裡的夢。

人到中年,更容易讀懂《我們仨》

03

這個“長達萬裡的夢”,不是生别,而是死離。

是以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

這一部也不是很長,但最難懂。

第一章“走上古驿道”,寫一家三口正在打打鬧鬧享受天倫之樂,忽然來了一個沒頭沒腦的電話,讓錢鐘書次日去開會,“不帶包,不帶筆記本,明天上午有車接”,不許請假,更不許别人替。

而錢鐘書一走,就沒有再回來,隻是抓時間給家裡打了個電話,告訴家裡自己在“古驿道”,隻限至親去那裡辦手續。

楊绛和錢瑗去辦了手續,知道了錢鐘書的号頭,住進了有着好多奇怪規矩的客棧。

第二章是“古驿道上相聚”,在古驿道邊的河裡,她們找到了錢鐘書那艘标有“311”号碼的小船。

在那裡,一家三口又相聚在一起。

楊绛遵守着“太陽落到前艙,立即回客棧”的規矩,每天白天來船上看錢鐘書,晚上回客棧。

錢瑗由于學校有課,隻能星期天過來。

在晚上,楊绛會變成一個夢,飄蕩于自己的家、小船和錢瑗的婆家之間。

由于河裡的船每天都會變位置,是以楊绛也每天都會換一個新的客棧。

第三章“古驿道上相失”,寫錢瑗也生病住院,作者仍然是白天去小船上,晚上化身為夢,夢境所及,除了自己的家、小船、錢瑗的婆家,又多了錢瑗在西山腳下的那所醫院。

這一部應該是虛寫,用了古驿道、小船、河流、客棧、夢境、家等等多個意象,沒有寫一個死字,但又明明白白讓讀者知道,寫的是錢瑗和錢鐘書先後去世。

人到中年,更容易讀懂《我們仨》

04

想要讀懂第二部,應該先了解一下錢鐘書和錢瑗的病。

1993年3月,錢鐘書動了一次大手術,取出了輸尿管中的惡性良性腫瘤,并割去一腎。

1994年7月,他又因為發高燒住院,檢查發現膀胱癌。

次月手術成功,但腎功能急性衰竭,自此病情反複,一直住院。

1996年1月,錢瑗患脊椎癌住院,1997年3月病故。

得知錢瑗去世後,對錢鐘書打擊甚大,1998年12月,錢鐘書去世。

《我們仨》第二部說的就是錢鐘書父女從生病到去世的過程。

我覺得,一開始那段錢鐘書和女兒打鬧的描寫,并不是當時正在發生的場景。

這是一家三口數十年幸福生活的一個縮影,概括了一家人、一輩子簡單而溫馨的日常,就像是一個電影鏡頭。

結果,一個突然的電話,打斷了這個美好的回憶。

根據通行的解釋,電話中說的“開會”指的是錢鐘書住院。

這次住院是1994年7月那次,剛剛經過了1993年的大手術,是以楊绛說錢鐘書還病着,想請假。

當然,生病住院這種事,不用拿筆記本,也不許請假,旁人更不能代替。

所謂古驿道,是離别之路,是從生到死的路。

船,指的是錢鐘書的病房,311就是房間号,船每天都漂移,是指錢鐘書一天天走向生命的終點。

是以,船也是錢鐘書的生命之舟,那艘船“沒有舵,也沒有槳”,因為人在時間的河流裡,根本無法掌控航向和航速。

客棧,指的是真實的家,這一點楊绛在第二部的末尾均有明示:“三裡河的家,已經不複是家,隻是我的客棧了。”

在第三部的最後,作者也這樣寫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隻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從1994年7月錢鐘書再次住院到1998年底錢鐘書去世,楊绛每天都去看望,上午去,下午(“太陽照在前艙”的時候)回。

錢瑗生病後,楊绛會每晚和她通電話,每星期去看她。

對于錢瑗的病,楊绛了解一些真實的資訊,但也并不是全都知道,因為錢瑗本人對自己的病并不知情,回報給楊绛的當然也不會準确,另外,其他人對楊绛也有所隐瞞。

身為母親,對于女兒的病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想象。

這些,都會化成夢境。

而夢,是沒有邏輯的,夢裡的故事,本身就不全都是現實,我們很難去一一對應。

人到中年,更容易讀懂《我們仨》

05

可以想象,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目睹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最親最近的人一點一點離自己而去是怎樣的哀傷。

難以想象,楊绛獨自坐在那個曾經充滿三個人歡聲笑語的家裡,靜靜回憶三個人相濡以沫的六十年光陰時的心境。

無論多麼伉俪情深,無論多麼家人和睦,無論多麼健康長壽,最終都會輸給時光。

我們每個人,都是古驿道上的旅人,步履或緊或慢,都在不可回頭地奔向那個終點。

當我們年齡稍長,經曆過人生永久的離别,才會真的感受到什麼叫人生如夢。

天底下的每一個家庭,終将都會成為一部魂牽夢萦、纏綿悱恻的《我們仨》。

前兩天和朋友一起吃飯,一起聊天時,他忽然說,不知道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會一直夢到自己過世的父親。

我沒有說話,隻是點了點頭,因為,我也是一樣。

親人去世之後,我們在潛意識裡并不願意承認那是一個事實,他們也會出現在自己的夢裡。

而我們自己,也希望能夠化身為夢,不願意醒來。

有時候,真的希望過去的一切隻是一個夢,一覺醒來,親人都在,自己還很年輕。

但人生畢竟不是夢,一切幸福的或痛苦的過往,都是真實地發生過。并且,永不再來。

作者百年人生,學貫中西,名滿天下,到頭來最寶貴、最值得回憶的,無非兩個字:親情。

而我們普通讀者在嗟籲之餘,能夠悟出的無非是一件事:珍惜當下。

明珠絮語,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