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文物活起來!國寶文物題材舞劇《五星出東方》登陸上海

“真正讓文物‘活’起來,用舞蹈‘講’故事。”“每一件服裝的紋樣都有來處,每一處情節設計都經得起專業的推敲。”國寶文物題材舞劇《五星出東方》去年在北京進行二輪演出後,收到了這樣的媒體評價。

農曆新春即将來臨之際,1月28日,由北京歌劇舞劇院、新玉歌舞團共同演出的舞劇《五星出東方》登陸上海,在上海文化廣場拉開全國巡演大幕。

讓文物活起來!國寶文物題材舞劇《五星出東方》登陸上海
讓文物活起來!國寶文物題材舞劇《五星出東方》登陸上海

《五星出東方》劇照 本文圖檔 劉玺 攝

舞劇《五星出東方》的構想和題材,來源于在古絲綢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一塊織錦,長18.5厘米,寬12.5厘米,上有八個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曆經千年,色彩依舊豔麗如初。

舞劇基于這一創作資源展開,從尼雅考古現場開篇,考古人員發現“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後,在風沙中進入時空隧道,為觀衆展開了這塊織錦背後的故事。

舞劇的一大特色在于,集中了豐富多樣的舞蹈語彙。精絕城中充滿西域色彩的夜宴“燈舞”可以找到民族舞的影子,精絕集市中各族人民共同起舞的“蹦迪”舞段,又仿佛是街舞和踢踏舞的混合呈現,“錦繡”中展現出的提袖折腰又屬于古典舞的範疇。現場還有俊男“洗澡舞”、和尚“廣場舞”、群衆“吃瓜舞”……大大颠覆了觀衆對民族題材舞劇的傳統認知。

讓文物活起來!國寶文物題材舞劇《五星出東方》登陸上海
讓文物活起來!國寶文物題材舞劇《五星出東方》登陸上海

舞劇從醞釀創排到登上舞台曆時兩年,由北京演藝集團、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和田地委宣傳部制作,彙集了總編導王舸、編劇許銳、作曲楊帆、舞美設計劉科棟、服裝設計陽東霖等主創人員。

“它的艱難程度,不亞于一次深入沙漠的考古。”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甯說。

為了講好故事,主創團隊親赴新疆和田采風,從考古史實、當地民情、民族服飾、民族音樂等方面提煉藝術語彙,為創作積累了珍貴素材。

總編導王舸說:“這個劇的特點是不沉重,娓娓道來,利用幽默、诙諧、輕松的表演方式,在很順的叙述中突然進入另外的節奏,這樣的表現手法,讓觀衆産生許多新奇的感受。”

編劇許銳負責的劇本前後改了12稿。作曲楊帆通過采風的親身感受來展開對主題曲的創作想象,最終決定以交響化、史詩性的音樂語言來創作。舞美設計劉科棟在尊重遺址史實的基礎上,精簡使用元素,同時運用影像手段,帶動觀衆對精絕古城的想象。服裝設計陽東霖為了“讓文物說話”,在服飾顔色、服裝樣式、紋樣設計等方面結合了出土文物中的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舞劇從出品、制作到演出,均由京新兩地共同完成。北京演藝集團先後7次召開專家主創研讨會,邀請京新兩地、各領域專家對劇本内容進行讨論。

此外,舞劇中還有9位新疆演員參與。劇目建組之際,他們便從新疆和田來到北京,與北京歌劇舞劇院的演員們一同排練,培養出了深厚的默契和感情。

讓文物活起來!國寶文物題材舞劇《五星出東方》登陸上海

《五星出東方》已在北京進行二輪演出,随着不斷彙集的建議和點評,北京演藝集團與主創團隊對舞劇進行了修改提升、細節打磨。

上海站的演出版本又經曆了不小的變動。劇情上,對主人公奉的去世進行了更嚴謹的修改,強化了這部作品傳達出的各民族之間血脈交融、守望相助的内涵;道具上,增添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小驚喜,不僅有網絡熱門元素的融入,還通過新道具的加入讓舞台視覺更加豐富;幾個熱門舞段對細節、隊形等進行了調整,讓它們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劇目當中。

上海站之後,《五星出東方》還将轉戰國家大劇院,2月26-27日在濟南山東省會大劇院、3月5-6日在佛山大劇院、3月12-13日在泉州大劇院、3月18-19日在深圳濱海藝術中心等地進行巡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