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希在美國
1955年,錢學森擲地有聲地對美國将軍發出呐喊:“你就是把我斃了,我也要回到中國!”
于是,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中國,終于要告别弱國無外交的窘迫,敢挺起腰闆直面邪惡。
2015年,中國精心培養的實體學天才少年——32歲的哈佛教授尹希,也斬釘截鐵地對媒體說了一句:“哪怕美國再亂,我也不會回到中國。”
于是,中國遺憾失去一位最有可能摘到諾貝爾實體學桂冠的新秀。
一時之間,輿論嘩然,人們痛罵之餘,也不禁好奇:“難道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迷得尹希連生養自己的祖國都能背叛?”
其實,尹希的“背叛”倒真輪不到讓月亮來做“背鍋俠”。
尹希再怎麼被包裝成天才、神童,說到底也是個人,隻要是人,就逃不脫一個“情”字的羁絆。
回望尹希在中國的18年,還真有兩大“情”牽絆住了他回國的左右腳,偏偏咱們還滿足不了!
尹希
“渴望家庭的溫暖,親情的陪伴。”
出生于1983年12月的尹希,年僅8歲時便展露了不同于常人的天賦。
正常8歲的男孩,最迷戀什麼?
答案太明顯了,奧特曼必須有一票!咱就是要“相信光的力量!”
可尹希卻更癡迷微積分和量子力學。
他常常躲在家裡,一看書就看一整天,完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以至于尹希的媽媽必須逼兒子出門玩。
可以設想,有了尹希這種“别人家的孩子”作為榜樣的存在,隔壁的家長和孩子們一定也都吃了不少“苦”。
孩子們想出去玩的時候,一定會聽到熟悉的那句:“你看人家隔壁的尹希,天天就想着讀書,你怎麼不向他學習?”
孩子們也可以大方頂嘴:“那你看人家尹希的媽媽,還求着尹希出去玩呢,你怎麼不跟尹希媽媽學習?”
兩相對視,隻能默然,在心裡歎息一句:“哎,誰叫尹希是個天才呢?”
童年尹希
10歲時,尹希就進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凡嘗試班念書,成為班中第二小的孩子。
13歲時,尹希又和其他18歲、乃至19歲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進入聯考考場,并順利通過獨木橋,以572分的好成績被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錄取。
和路人設想的傷仲永不同,尹希在前往神童天才的道路上,隻有一次次的驚豔綻放,從未有過令人失望的時刻。
2001年,當18歲的尹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中科大之際,他無視導師建議他在國内繼續深造的苦口婆心,毅然決然選擇去更高學府哈佛攻讀博士學位。
尹希在中科大少年班
2006年,尹希以優異的成績成功獲得哈佛大學實體學博士學位。
2008年,尹希受聘成為哈佛大學實體系副教授。
2015年,哈佛大學高能理論研究組釋出一句話新聞:“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
不到9年時間,尹希一路開挂,所向披靡,從攻讀博士的學生,轉換成授予博士的教授。
哈佛大學公告
國内的人們聽聞尹希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績,紛紛猜測,這麼好的苗子,一定會回到祖國做貢獻吧?
沒想到,尹希轉身便加入美國國籍,給所有對他有期待的國人,兜頭潑了一臉冷水。
尹希不是不清楚,自己今日的選擇,是一種隐形的背叛;可另一邊,他的内心,有着太明顯的傷痛。
沒錯,天才也是人,也會渴望家庭、渴望親情。
可尹希對國内的親情,感受太少了。
他記得上國小時,父母冷淡的關系,好像隻是因為有了他這個兒子,兩人才能勉強坐在一塊;
也記得上中學後,父母毫不掩飾的半分居狀态,好像都怪有他這個兒子,兩人才得不到自由;
他能解開數學謎題,卻解不開父母之間冷漠的情感迷網;他能聽得懂複雜的微積分,卻不明白父母含沙射影的唇槍舌劍。
尹希和父母
天才少年也是少年,敏感的他總覺得,自己的出生、存在,于父母而言也許并不是一種幸福,更像是一種負擔。
隔壁的小朋友羨慕他有随時出去玩的自由,可隻有尹希知道,他也羨慕其他小朋友被父母陪伴的幸福。
在人前,他是早熟的天才少年,父母都是中國地質大學的畢業生,三個人組成了一個看似圓滿而健康的小康家庭。
可人後,尹希更清楚,父母對他更像是“對待一個滿意的作品”,他們安排尹希的學習,制定周密的計劃,鋪好順利的人生。
可唯獨,給不了完整的父母之愛。
愈加成熟的尹希可以想明白,成年人之間的愛強求不來;可孩子氣的尹希有時卻想不通,如果不愛,為什麼要組建家庭,為什麼要生下一個孩子?
上學時的尹希
放了學,别的同學都着急回家吃媽媽做的飯,再看幾集卡通片;可隻有尹希,收拾書包的動作就像加了慢放特效一樣。
“慢一點,再慢一點,甯願留在學校做難題,也不願意回到那個沒有愛的家庭。”
但在異國求學的日子,尹希的感情世界找到了新歸屬,缺失的親情終于得到彌補。
通過網上交友,尹希遇到了自己的美國妻子。
按照咱們國人眼光,她并不是一個眉眼明麗的漂亮女人,甚至身形還有略微發胖。
但在這個女人眼中,尹希可以不做天才少年,也不必再背負榮譽光環,隻需做自己,一個普通的、渴望愛與被愛的異國求學青年。
也許是志同道合,也許是緣分使然,總之尹希遇到了自己的命中天女,兩人很快結婚,并生育了一個女兒。
尹希和妻子、孩子
不浪漫的他想不出什麼花哨的比喻,大概那是一種安心。
“如果我沒有一個幸福圓滿的家庭,那幹脆自己組建一個理想的新家庭,有父母,有孩子,他們不會随便分離”。
尹希從不會按照“天才之子”的标準去限制、管教女兒,他如同一個普通父親般,接送孩子,陪她玩耍,在他心中,沒有什麼比快樂的童年更重要。
尹希攀岩
尹希也确實有資格這樣做。
隻有到過巅峰的人,才能明白上面有多孤獨。
他經曆過,他攀登過,他抵達過,雖然榮譽在身,可歸來時,早已不是天真少年。
這種童年對親情和圓滿家庭的渴望,對平凡生活的期待,終讓回國成了他的南柯一夢,而美國的妻兒則成了他現實的歸屬。
而“不會分離”這四個字,更是尹希作為普通男人,應當給予妻兒的終生承諾。老婆孩子熱炕頭,哪怕是科學家,也逃不過。
他曾說:“最希望做别人沒做過的事情,滿足工作激情”。
尹希還說過“科學無國界”,是以他要為了科研熱情留在美國。
但随即被衆人回怼:“但科學家有國界”,是以尹希即便有科研熱情,這份熱情也隻能為國家利益服務。
更有甚者臆測:“今天放任尹希在美國做研究,總有一天,他的知識會化身為打在國人身上的子彈!”
此論點一出,尹希從“祖國榮耀”瞬間變成“叛國毒瘤”。
可作為當事人的尹希,其實早在一次采訪中就非常直接地表明了不回國的原因。
一是科學研究需要同衆多學者一起交流,聰明如愛因斯坦獨自做研究兩年,不也是什麼火花都沒搞出來。
而自己的思維自然比不上愛因斯坦,他需要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碰撞。
遇到難題互相交流,取長補短,這樣做研究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國内在弦理論研究的學者不超過十人;
二是哈佛大學有最頂尖的科學儀器,隻有用這樣的儀器才能得到更準确的結果。
但“禍從口出”的尹希已經沒有太多機會向國人解釋。
尹希和朋友
“一句絕不回國”的背叛讓他成了衆矢之的,人們設想他的言語是不愛國、假定他的思想已經被腐蝕,笃定他的生活一定是極度富裕,是以不想回國吃苦。
唯獨忘了,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探索激情;
唯獨忘了,我們的國家早已不是百年前貧瘠嬌弱的小國;
唯獨忘了,尹希不回國之後還跟着一句話:“如果我真要回國,就得帶着一個組的實體學家回國。”
尹希接受采訪
有時候仇恨會讓人“一葉障目”,隻記得發洩憤怒,而忘記了對真相的探尋。
一則,從國家安全看。
實體學界早就流傳過一句話:應用實體可以帶來新的技術,确實應當首先為國家服務;但理論實體則不同,他是為全人類服務,其成果可以被全人類共享。
簡單說,原子彈有國界、光刻機有國界,但尹希研究的弦理論屬于理論實體,根本造不出一顆子彈。
甚至按照尹希現如今的研究方向,也許回國之後更适合去當實體老師,說不定作用還大點。
尹希授課現場
二則,從國家榮譽看。
人們憤恨他的背叛,猜測他要成為美帝的爪牙,研究出比原子彈更厲害的武器傷害國人,或者在取得更好的榮譽後,将贊美的外衣披在美國國旗上。
可尹希面對自己的研究唯有一聲苦笑。
他的研究屬于純理論研究,研究結果要公開發表在學術期刊上,也就是整個人類社會都可以共享。
從理論到應用,長達百年,短則半生,他的研究,隻有理論而無任何實際産出。
直白說,光花錢,不掙錢,甚至于花了錢可能連個水花聲都聽不到。
既如此,他選擇花美國人的經費,不是更利于國内?
尹希辦公現場
三則,從個人利益看。
築巢方能引鳳。
中科院90位院士集體辭職的風波尚在耳邊,月薪9000的工資讓人咋舌懷疑:“博士、博士後的工資也能這麼低?”
鄭爽1.4億,薇娅13.14億的娛樂八卦還沒撤下熱搜,月薪幾百萬的數字也讓網友炸鍋,“我祖輩從猴子時期開始幹活也賺不到這麼多。”
人類的基因裡天生帶着對公平的追求,付出和收獲必然要對等才能被滿足。
既如此,從私利角度看,似乎尹希的選擇既不用頂風挨批,也不用大加贊美,僅僅就是個人職業的一次最優選擇而已。
四則,從家國大義看。
遠的不說,楊振甯當年不回國,也曾被萬人唾罵。
而人到暮年回國後,他不僅個人向清華大學捐贈600萬用于引進人才,更把自己當活招牌,行走的IP,拉錢又拉人,出錢又出力。
1997年在清華大學創辦高等研究中心,無償協助建設實驗室幾十個;發表近30篇SCI論文,機關都署清華大學,直接将清華三個實體領域的水準提高到世界一流。
楊振甯
可直到現在,網上對于楊振甯的謾罵依舊沒停過。
原因無他,因為在當年那個特殊時期,和他能力齊名的錢學森選擇了冒險回國,臨危受命,為了國防,受盡輻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同錢學森比,楊振甯還活着,而且還活得很滋潤。
僅這一項,似乎他就活該被罵。
但杜甫說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我們像造神一樣的推崇錢學森,卻看不見他晚年也癡迷氣功和玄學;
我們又像毀神一樣诋毀楊振甯,挖猛料曝光他的私生活和人品,卻看不見他晚年的奔波與付出;
回到現在,前有北大韋神韋東奕拒絕哈佛offer、後有同樣的天才少年曹原放棄美國綠卡。
這些在個人追求和愛國精神中達到兩全的能人固然讓人欽佩、感動,但似乎我們太容易因為一個“個人選擇”而陷入集體的偏執。
韋東奕和曹原
回國的就是好人,就是愛國;不回國的就是叛徒,就是不愛國。
這種對優秀人才的個人選擇進行“非黑即白”的道德綁架,隻會讓科學家的内心更加充滿憂慮,驗證他們的選擇,似乎才是更正确的。
是啊,如果換位思考,一個是随時歡迎你的自由懷抱,一個是你不回來,就等着挨罵的固執思維,孰輕孰重,還不好選嗎?
人有七情六欲,尹希也有兒女情長。
先不要把科學家造成神,先把科學家當人,才是我們普通人應當秉持的初心。
把他當人,他的選擇,你才能了解。
而有了了解,才能有更廣闊的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