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快過年了,根本無心上班,隻想群裡吹水。

昨天嘟媽看群裡媽媽們在聊這一年的花銷,基本大部頭都花在家裡的孩子身上了,這個也想給孩子買,那個也想給孩子安排上。是以這錢自然流水一樣花出去了。

家家十足的“吞金獸”。

但是其實好多東西都是育兒智商稅,是沒有必要買的。嘟媽今天給大家說幾種,不全面的,等大家評論區補充。

01

高檔床圍

可能變成緻命利器

網上售賣的軟質床圍擋闆不僅好看,還有五花八門的功能:精準防縫、自動升降、柔韌防撞……

它們被塑造成智能、安全的銅牆鐵壁,如同金箍棒下的“安全圈”,能防禦一切妖魔鬼怪。

但現實卻很殘忍。2017年一位父親給床安裝了床圍後,女兒卻在午睡中卡在軟質欄闆的縫隙,窒息死亡。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床圍是指拼裝的無縫軟包擋闆,而不是硬質的護欄。

美國消費者産品安全委員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1990年至2016年間美國出現了107起床圍緻命事件,282起夾住嬰兒的頭部、四肢以及引起窒息的事件,美國兒科學會也是以建議不要使用床圍。

而出于安全考慮,床圍這種所謂的必備品,已經被美國馬裡蘭州和芝加哥官方拉黑了。

2

定型枕

改變不了頭型

大部分父母都會期望自己家的孩子健康漂亮,但是同樣,這件事不是買幾件寶寶用品就能解決的。

比如給孩子用的定型枕,雖然宣傳是能夠給孩子睡出一個漂亮的頭型,但不僅沒什麼用,還可能坑了孩子。

因為窒息等風險,很多健康機構都不建議太小的嬰兒使用枕頭

定型枕一般是凹槽護型,号稱能預防偏頭、睡出漂亮頭型。但少有嬰兒在睡覺時會保持同一個姿勢,是以定型枕功能很難實作。

而且偏頭本來問題也沒有那麼嚴重。一般來說,經常變換睡姿就能預防頭型問題。更嚴重的情況,還是看醫生好。

更可怕的是,美國FDA曾專門警告定型枕的窒息風險。

其實不僅是定型枕,一般的枕頭也有危險。由于3個月内的嬰兒還未形成彎曲的頸椎,加上枕頭可能導緻嬰兒窒息,是以美國兒科學會并不建議給他們使用枕頭。

太小的孩子不該用枕頭,新手爸媽記住這條原則,比買各種花式枕頭靠譜多了。

03

學步車?

反而讓孩子走路更晚

各種兒童用品裡,學步車大概算是新手父母的标配。可能100對父母裡,有99對父母都買過學步車,剩下的1對有朋友送。

隻不過學步車應該改名叫止步車,用了之後孩子的走路技能反被冷卻了。

歐洲專家曾調查了190名嬰兒,發現102名使用學步車的嬰兒爬行、直立行走的時間普遍比未使用學步車的嬰兒晚3~4周。

這是因為,學步車會使嬰兒保持直立姿勢,這讓嬰兒難以把握走路的平衡和距離。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更糟糕的是,學步車還會随機附贈孩子一雙O型腿。這種百害而無一利的裝備,還是丢掉吧。

04

微量元素檢測

不科學

微量元素檢測最火的時候,任何一個母嬰用品店都可以測:用儀器對準孩子的指甲或夾住手腕,不到1分鐘,就能獲得30多種元素的檢測結果。

要是真有這麼神奇的儀器,早就提名諾貝爾醫學獎了。有新聞報道,這種儀器其實是背景操控的,母嬰店根據結果趁機推銷保健品,從中牟利。

即便是一些醫院提供的指血檢測,也顯得不夠專業:不僅錯把鈣當作微量元素,還企圖用指血來檢測大量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中的鈣的含量。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真正的微量元素也無法通過血液檢測。微量元素大多存在于細胞群組織中,而非血液,這使得指血的檢測結果效果并不理想。

是以,從檢測方式到結果,微量元素檢測都不科學。2013年,國家就叫停了除診斷治療以外的微量元素檢測。

05

嬰兒專用食品

有名無實

兒童醬油、兒童鹽等調味料,兒童挂面、兒童榨菜、兒童餅幹、兒童奶酪……

很多“兒童食品”,隻要前面加上“兒童”兩個字,身價立馬大漲。

導購員會告訴你,兒童食品更健康、更有營養,還加入了許多對孩子發育有幫助的微量元素。當然,也就更貴了。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超市貨架上的兒童食品

1、 兒童醬油

兒童醬油,往往宣稱“低鹽低鈉”“有機”“富含18種氨基酸,有機酸,碳氫化物,口感清淡,讓孩子愛上吃飯。”

有些所謂高端品牌,小小的160ml竟然賣三四十塊。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實際上:大陸隻有釀造醬油的國家标準,沒有制定專門的兒童醬油國家标準。

一般來說,普通醬油每份(15毫升)含900~1200毫克鈉,減鹽醬油為500~900毫克。如果你仔細觀察醬油瓶身,會發現很多“兒童醬油”的鈉含量并不低。

國内一家知名的評測機構,對市面上12款火爆的兒童醬油評測後,發現:低鹽淡口不存在,兒童醬油鈉含量,與普通醬油相差無幾!

有些家長會說,那是你沒買到好貨,比如上面那款賣三四十塊一小瓶的兒童醬油,鈉含量就很低。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某品牌兒童醬油營養成分表

是的,含鈉量隻有區區450mg。但你再仔細看,它的計算機關是“每份10ml”。如果換算成“每份15ml”,含鈉量和成人醬油也差不多。

這離國标中的“低鹽低鈉”标準(每100g/ml醬油中鈉含量≤12mg),還差得遠。

至于所謂的“補充營養”,更是無稽之談了。醬油的作用僅僅是調味,營養價值極其有限。而且每天的使用量也就那麼幾滴,指望從中擷取營養,還不如多吃點肉、蛋、菜。

營養科醫生提醒:

兒童飲食清淡為主,醬油、鹽盡量少吃。1歲之前,飲食最好不要添加任何調料,包括鹽、醬油在内。1~4歲的寶寶,每天可以攝入700毫克鈉,也就是1.8克食鹽。醬油每次一兩滴即可,不能生吃。4~7歲為900毫克/天,7~11歲為1200毫克/天,之後才與大人相差不大。

2、兒童牛奶/酸奶

兒童牛奶、兒童酸奶的一大賣點就是有“各種口味”。

河南衛視某綜藝做過一個實驗,叫《白水變“牛奶”》,一位專家在一分鐘時間裡,用各種添加劑,将一杯白水,調制成大家所熟悉果味牛奶,一波操作下來成本不足五毛錢。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為了迎合孩子口味,食品添加劑就像一根“魔法棒”,味道不好時,用添加劑提味;顔色不好時,用添加劑調色;食物不保鮮,用添加劑防腐……加着加着配料表就變成了這樣: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越豐富的配料表背後代表着越豐富的添加劑,作為普通家長我們不用去搞懂這些添加劑到底是什麼,隻要記得一點:給孩子選牛奶,盡量選配料表短的。

與其給孩子喝這些添加劑“勾兌”出來的兒童牛奶,不如喝正規品牌、管道來源的鮮牛奶或純牛奶。

3、兒童食用油

給孩子吃東西,很多家長總覺得什麼稀罕來什麼,比如給放油,就一定得橄榄油、核桃油啥的。

但事實上,橄榄油更适合的是成人。

我們平時吃的食用油,最大的差别就是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

單不飽和脂肪酸:降血糖、調節血脂以及降膽固醇的作用

多不飽和脂肪酸:對嬰兒大腦發育、視覺發育以及免疫調節有重要作用

飽和脂肪酸(多為動物油):為身體提供熱量,過量攝入會增加“三高”風險

而橄榄油雖然富含豐富單不飽和脂肪酸,對成人來說是能降血脂,但寶寶并沒有降血脂的需要啊,普通的大豆油玉米油就已經夠寶寶對脂肪的需要了!

并且,給孩子吃什麼油,還要看你拿這個油怎麼用:橄榄油更适合涼拌,核桃油更适合炒煎。

橄榄油、山茶油:富含豐富的單不飽和脂肪酸,a-亞麻酸含量少,對成人來說有利于降血脂,但寶寶并沒有降血脂需要,是以不作為兒童食用油。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a-亞麻酸含量較少,但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也能滿足寶寶對脂肪的基本需要,價格經濟實惠。

亞麻籽油、紫蘇油:α-亞麻酸較高,可高達50%以上,價格高且有味道,适合涼拌。

核桃油:α-亞麻酸的含裡較多,高于大豆油,低于紫蘇油和亞麻籽油,價格偏高且沒有特别味道,适合煎炒。

4、兒童面條

近年來蝴蝶面、雞蛋面、蔬菜面成為兒童面食領域的新寵,動則幾十塊一包,但其實并不是所有兒童面條都适合兒童哈。

大家都知道孩子得少吃鹽,1歲以下孩子不吃鹽,但有些兒童面條每100克就含3克鹽,相當于成年人每天鹽攝入量的60%。

是以大家在挑面條的時候一定要看看鈉含量,選擇無鈉配方的面條: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實際上,目前,大陸還沒有出台針對兒童食品的安全标準。

市面上的“兒童食品”,都是商家炒作的噱頭。有些商家為了迎合寶寶的口味,會在産品中額外添加鹽或糖,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給孩子買食品時,要學會看配料表,選擇真材實料排在前面的,少鹽、少糖、少油的。

06

土雞蛋 & 初生蛋

營養差别其實不大

在市場買雞蛋時,很多人認為小個、粉殼、蛋黃大且呈橘紅色的就是真·土雞蛋,營養價值更高。也有些人,蜜汁喜歡所謂“初生蛋”,似乎比普通雞蛋營養高出N倍。

實際上:這也是商家炒概念。首先,雞蛋個頭的大小,不是判斷是不是土雞蛋的标準。其次,即使是土雞蛋,與普通雞蛋隻有風味的差别,并無顯著的營養差別。

中國營養學會專家顧問委員會做過專門評測,結果是:“土雞蛋”和普通雞蛋,17種氨基酸含量沒有明顯的差異,雞蛋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也幾乎沒有差別。

不管購買哪種雞蛋,安全、新鮮是第一名額,大品牌且有消毒等國家标準認證的才是首選,而不是盲目追求價格較高的“土雞蛋”。

07

深海魚油(DHA)

和智商沒有關系

在大多數廣告的宣傳中,DHA被吹得神乎其神,号稱“腦黃金”。在各大保健品專櫃,魚油(DHA)永遠是大花魁。真的那麼好嗎?

實際上:DHA和智商沒有關系,也沒有證據說明DHA 補得越多越聰明。

既然魚油來自于魚,提純魚油并不穩定,那麼吃魚不是更直接有效嗎?答案是肯定的。除了魚油之外,魚還提供優質的蛋白以及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魚肉中的飽和脂肪酸很低,這對于心血管健康也是極好的。

08

蛋白粉

過量攝入反而有害

“TA是女人的漂亮粉,男人的健康粉,孩子的聰明粉,老人的長壽粉!想漂亮的,想健康的,想長壽的,想聰明的人,都要吃!”

如果你經常逛保健品店,大機率會看到這樣的促銷廣告。

蛋白粉這名字,聽着就特補。而且商家說了,孩子吃了蛋白粉,“補鈣又補蛋白”“幫助吸收”、“幫助長個”、“吃了更聰明”。你能忍住刷卡沖動?

實際上:孩子的身高和智力發育,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蛋白粉所能提供的蛋白質,隻是整體營養中的一部分。它不能夠替代其他營養素。

正常飲食的健康孩子,并不需要額外補充蛋白粉。而且,孩子需要的蛋白質,完全可以通過正常飲食來擷取。

蛋白質雖好,但不能過量攝入。蛋白質的分解代謝依賴腎髒,而寶寶的腎髒功能發育尚不完全,過量攝入會加重腎髒負擔。

09

益生菌、牛初乳、乳鐵蛋白

都是收割韭菜

走進母嬰店,隻要你來一句“孩子最近老生病”,導購員就會接話:“孩子免疫力太低”。

這些年,打着“提高免疫力”旗号的兒童保健品層出不窮。從益生菌到牛初乳,再到乳鐵蛋白…… 每出現一個新産品,都能收割一波韭菜。

實際上:一度非常流行的益生菌,号稱能調節腸道菌群,呵護寶寶健康。

其實,正常情況下,寶寶的腸道菌群是通過飲食等途徑逐漸建立的,盲目引入額外的益生菌反而可能影響自身的正常菌群。

又比如牛初乳,宣稱含有免疫球蛋白,可以提高免疫力,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對人體有益。相反,它被證明可能存在過敏、加重腎髒負擔等潛在風險。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央視《生活調查》

早在2012年,國家衛生部門已經禁止将牛初乳添加到嬰幼兒配方食品中。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再說說乳鐵蛋白。市面上的這類保健食品,多以“乳鐵蛋白乳清蛋白粉”、“乳清蛋白乳鐵蛋白粉”等名字出現。

這類産品基本都是打着“乳鐵蛋白”的幌子,但實際隻是添加了乳清蛋白粉,卻沒有乳鐵蛋白原料,不建議嘗試。

實際上,乳鐵蛋白保健食品幾乎都是不适合嬰幼兒食用。因為,其中的功效成分乳鐵蛋白含量比較高。

孩子經常生病≠免疫力差。發燒、咳嗽、流鼻涕,這些常見的感冒症狀,恰恰是免疫系統在發揮作用、消滅病原體、增強免疫能力的表現。

家長們記住:沒有任何食物,具有迅速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與其寄希望于保健品,不如讓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多多運動、按時按需打疫苗。

10

購買 “睡訓”課程,

直接解鎖死亡

打着獨立和成長旗号的種種産品和教育訓練,總是父母最愛買單的,比如睡訓。

這種課程号稱孩子通過鍛煉可以解鎖更多睡姿,而解鎖更多睡姿好處多多,可以讓孩子比其他人領先一步。

這無疑是害了孩子。趴睡早就被認定為嬰兒死亡的重要誘因,

在2020年3月有一個3月齡大的女嬰因為媽媽執意解鎖“趴睡”,最後活活悶死了自己……嘟媽不想再複述這個新聞了。太慘痛了!

早在1994年,因趴睡容易導緻嬰兒猝死綜合征(SIDS),美國兒科學會發起了仰睡運動。十年内,SIDS的患病率巨幅下降。

孩子的成長不要拔苗助長,該會趴睡到了月齡自然會趴睡,選擇睡眠訓練,為此而買單的,或許就是孩子的生命。

11

哭聲免疫訓練

真變态的育兒法

另外一項打着讓孩子獨立旗号的教育訓練,就是哭聲免疫訓練。

這種訓練也能追溯到美國。最早,美國兒科醫生理查德 法伯(Richard Ferber)在《如何順利解決孩子的睡眠問題》一書中提及,幼兒哭的時候父母可以先讓孩子哭一會兒,再安撫情緒。

到了教育訓練機構那裡,這就被了解為放任孩子哭泣、鍛煉孩子獨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哭聲免疫訓練。

哭聲免疫這種訓練實在太不靠譜,就連法伯都忍不住回應,他隻是想避免嬰兒長時間哭鬧,并不是對嬰兒放任不管。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演員馬伊琍就曾在女兒愛馬一歲時進行過哭聲免疫訓練,這個錯誤讓她至今都感到後悔。

哭,是嬰兒的本能,是他們不适的信号與減壓的手段,指望嬰兒會自我管理情緒,無異于天方夜譚。

事實上,回應才是應對嬰兒哭鬧最好的方式。1986年的一項實驗證明,父母對新生兒的持續關注,與新生兒哭泣行為的減少相關聯。

把不哭不鬧視為堅強懂事,這種變态的獨立教育,隻能給孩子留下陰影。

12

遊泳開發智力?

簡直就是胡扯

智力發展也是父母關心的一大要事。聽說遊泳能開發智力,家長就開啟了瘋狂報班模式。

這些開發智力的遊泳課用各種原理來包裝,其中最扯就是聲稱水波給嬰兒營造了母體羊水般的環境,進而促進其智力的發育。

按照這個說法,嬰兒整天泡在水裡就能長智商了,還布置什麼嬰兒房?

學過生物的都知道,胎兒在母體内依靠臍帶和胎盤進行呼吸和發育,而出生後的孩子靠肺呼吸,這完全是兩碼事,更别提促進智力開發了。

而且羊水給胎兒提供的是穩定的環境,遊泳池提供的卻是易溺水的環境,特别是對于1歲以下的孩子,是以美國兒科學會不建議1歲以下的嬰兒參與遊泳訓練。

盤點育兒這些年,我花過的冤枉錢……

玩水就是玩水,不能開發智力

即便是1~4周歲的孩子,也應該綜合考慮孩子接觸水體的頻率、情感發育階段以及運動能力,再決定是否要進行遊泳訓練。

而且美國兒科學會支援4歲以上的孩子掌握遊泳技能,也僅僅是為了防溺水和讓孩子具備求生技能罷了。

— End —

歡迎留言讨論

别忘了文末【點贊】和【在看】噢~

繼續閱讀